IOP暨X-MOL 3分钟学术视频演讲参赛报名表 点击下载
IOP出版社一直视帮助青年研究人员提高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并增加曝光度为己任。去年,IOP出版社成功携手X-MOL科学知识平台举办了第一届“3分钟学术视频演讲大赛”(点击此处浏览获奖作品)。今年的视频演讲大赛现在正式拉开帷幕。
本次大赛将主要围绕材料科学领域征集作品,我们诚挚地邀请曾在IOP出版社旗下材料科学领域期刊合集中发表过文章的作者能够把他们的作品以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大赛还邀请了国内外材料领域的专家评委,对所有视频进行评分,最终将角逐出12个奖项。
参赛作品:
时长不超过3分钟的视频,内容为曾在IOP出版社旗下材料科学领域期刊合集中发表过的文章,或在此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的总结,语言为英语。
学科领域:
材料科学领域,包含期刊有: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 IOP SciNotes, 2D Materials, Nano Futures, Nanotechnology, Nano Express, JPhys Materials, Electronic Structure, ECS Journal of Solid St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Multifunctional Materials,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cis, Flexible and Printed Electronics, 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Semi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er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Phys Energy, Functional Composites and Struc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Futures
IOP出版社材料科学领域期刊合集:https://iopscience.iop.org/page/materials
参赛对象:
国内外在读或毕业3年内的博士生及硕士生。
作品征集起止时间:2021年9月22日-10月31日
奖项设置:
一等奖两名,奖金5000元
二等奖三名,奖金3000元
三等奖五名,奖金2000元
优胜奖两名,奖金1000元
凡通过主办方规格审核,入围初选的作品,均能获得精美礼品一份,和由IOP出版社提供的获奖证书一份。
评选流程:
规格审核:
作品征集截止后,主办方将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规格审核,筛选出符合参赛要求的作品。不符合参赛要求的作品包括:视频清晰度不达标、超时、声音模糊、内容学术性不够或有明显错误、含有违反伦理道德或法律法规的不当内容等。参赛者视频中所展示的内容需已获得版权或使用许可。
礼品投票:
从11月1日起,每个工作日早上8:30在X-MOL网站、App及IOP出版社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若干个作品,并为每个作品提供四个价值不同的礼品选项,由用户投票评选作品对应的礼品。截止到该作品发布当天23:00时,票数最多的选项即为该作者的参赛礼品。
初赛:
初赛评选包含专家评审和大众投票两部分,其中专家评审打分占60%比重,大众投票占40%。待所有作品礼品投票结束后,X-MOL将于11月9日(星期一)早上8:30发布作品投票链接。投票起止时间:11月9日早8:30——11月13日晚23:00。最终综合得分排名前12名的作品进入决赛。
决赛:
决赛由多名专家评委为每个决赛作品打分,评委打分的总和为每个作品的综合得分,以综合得分的名次决定获奖顺序。
作品提交:
请在10月31日晚22时前将作品与参赛报名表一起发送到指定邮箱:editors@x-mol.com。请将文件名与邮件主题命名为“视频大赛-姓名”。
视频时长不超过3分钟,分辨率不低于1920×720,大小不超过2G,视频文件格式为flv/avi/mp4。演讲形式不限,参赛者可自行选择是否出镜。
收到邮件回复确认,表明报名成功。
温馨提示:
我们建议您在提交作品之前,仔细阅读下文的参赛指导:
“3分钟学术视频演讲大赛”参赛指导 — 如何让学术演讲更吸引人?
另外,第一届比赛的获奖作品,或许也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
特别说明:
本次大赛收到的作品,均默认著作权所有者同意视频作品可以被IOP和X-MOL平台在相关推广、报道中无偿使用和用于公益的复制传播。
如有任何问题,请发送电子邮件至editors@x-mol.com问询。主办方IOP出版社及X-MOL科学知识平台对本次“三分钟视频演讲大赛”活动拥有最终解释权。感谢您的踊跃参与!
【专家评委】
按拼音字母排序
段纯刚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段纯刚,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4年武汉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1998年中科院物理所博士毕业,之后在美国从事9年科研研究, 2008年加盟华东师范大学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后任实验室副主任、主任。2016年任华东师大信息学院常务副院长,2019年担任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
主要从事固体磁性、铁电、光学、多铁性和类脑硬件研究,取得的代表性科技成果包括:(1)预言了表面、界面磁电效应,并被实验证实,提出多种磁电耦合机理,发现半金属表面磁电系数为普适物理常数,推动了电控磁性技术的发展;(2)开拓了铁电及多铁隧道结的理论研究,预言了纳米铁电性的存在,提出了多铁性隧道结的概念,首次合作制备出了有机铁电隧道结;(3)提出了铁谷体概念,即具有自发谷极化的材料,拓展了铁性材料范畴,发展了电控谷极化的手段,发现了双层反铁磁材料中莫尔拓扑序引起的反常介电效应。在Nature Elec., Nat. Commun.、Phys. Rev. Lett.、Adv. Mater.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物理学顶级综述期刊Rev. Mod. Phys.、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等引用逾8000次,其中19篇文章引用上百次,另为四部中英文专著撰写章节。担任教育部创新团队极化类信息功能材料学术带头人,先后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优秀学术带头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年),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2017)。现任npj Comput. Mater.副主编,J. Phys.: Condens. Matter等多家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编委。
刘开辉研究员 北京大学
于200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曾于 2009-201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从事博士后工作,目前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担任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
1. 低维材料结构与物理
2. 原位透射电镜、纳米光谱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3. 低维材料的设计、生长及应用
刘新风研究员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刘新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1年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获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半导体材料超快光谱学研究。2015年入选中科院高层次人才计划,加入中科院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致力于发展空间、时间和能量分辨的激光光谱技术,并应用于微纳激光器及谐振腔内激子光学性质调制等领域,为开发下一代超快、集成的微型纳米光子元件提供原型器件和物理机制分析。近年来在Nat. Commun., JACS, Adv. Mater., Nano Letters, ACS Nano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 总引用10000多次,H因子51。并应邀在Adv. Mater., Adv. Opt. Mater., Science China Mater.等期刊撰写综述。担任Nat. Nanotech., Science Adv., JACS, Adv. Mater., Nano Lett.等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担任Nanotechnology客座编辑, Journal of Physics: Photonics, Nano Materials编委会委员。
宋成教授 清华大学
宋成,博士,清华大学材料学院长聘教授。2004年和2009年分别在中南大学和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做洪堡博士后。研究方向是自旋电子学材料与器件,主要包括磁性薄膜的多场调控和反铁磁自旋电子学材料。在Nat. Mater.等发表论文200余篇,总引用>8000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以及基金委优青、青年长江学者和北京市杰青等项目资助。
Judy Wu教授 美国堪萨斯大学
Judy Wu博士是美国勘萨斯大学特聘物理教授。她在美国休士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一名实验凝聚态物理学家,专门从事薄膜和纳米结构的制造、表征和设备应用等研究课题。她目前的研究重点是了解超薄金属-绝缘体-金属隧道结的界面,包括约瑟夫森隧道结、磁性隧道结、用于量子和神经形态计算的忆阻器,以及基于石墨烯的异质结构纳米混合量子传感器,包括光电探测器,应变/生物/气体/化学传感器。她撰写及合著了300多篇科学出版物和14篇书章/专题综述。
张俊英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俊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低维能量转换与储存材料物理研究,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Phys. Rev. B, J. Am. Chem. Soc., Nano Energy, ACS Energy Lett.等期刊上合作发表SCI论文180余篇,引用6000余次, H因子40。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图书奖)二等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两项实现专利权转让。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航“蓝天学者”特聘教授,获霍英东教育基金资助。担任《Nanomaterials》、《功能材料》、《陶瓷学报》编委;中国稀土学会光电材料与器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理事,北京市室内及车内净化协会委员专家、理事。
-END-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