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谢俊

个人简介

谢俊,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优秀地质科技工作者,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拔尖人才,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点学术带头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信息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通信技术委员会委员。 多年来一直从事油气储层评价、地质建模、油藏数值模拟、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建设、剩余油分布与调整挖潜、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油气田开发地质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油藏数值模拟》、《沉积盆地模拟》、《剩余油描述与预测》、《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油藏工程》、《地质过程的计算机模拟》、《计算机在地学中的应用》等多门课程。 自“十五”以来,主持完成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专题2项,2011年、2016年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2011年获得了 “十二五” 国家重大专项的资助。先后在胜利、吉林、辽河、华北、中原、长庆、南阳、江苏、中海油上海分公司、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等油田完成重点科技攻关课题80余项。公开出版教材和专著5部,在国内外杂志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有30余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近年来,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4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 2、讲授的主要课程: 为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讲授的主要课程有:《非常规油气地质与开发》、《油藏数值模拟》、《沉积盆地模拟》、《剩余油描述与预测》、《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油藏工程》、《地质过程的计算机模拟》、《计算机在地学中的应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概论》等多门课程。 3、近年负责的代表性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碳酸盐岩地下储气库多重介质储层强注强采流体多尺度运移机理(编号:51674156),2017.1-2020.12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孔介质中原油析蜡机理及考虑岩石比表面的蜡沉积动力学模型(编号:41172109),2012.1-2015.12 (3)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低温、高含蜡油藏原油析蜡及对油层的伤害机理研究(ZR2011DM009), 2011.7-2014.7 (4)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沉积相及沉积模式》(编号:2004BA616A02-04),2004.1-2005.12 (5)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英吉苏凹陷沉积模式及沉积储层研究》(编号:2002BA036A02-03),2002.1-2003.12 (6)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重大科技攻关:《丽水凹陷层序地层结构模型及储层预测》(编号:11SHYJFN016),2011.1-2015.12 (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重大科技攻关:《渤中28-2南油田水平井网注采对应研究及剩余油主控因素分析研究》,2015.1-2016.6 (8)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重大科技攻关:板中南、板中北地下储气库地质建模与油藏数值模拟, 2011.5-2015.5 (9)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重大科技攻关:黑46区块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2012.7-2013.11 (10)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重大科技攻关:苏北复杂小断块薄互层油藏精细描述与剩余油挖潜, 2013.7-2015.12 5、代表性专利及软著 (1)发明专利:一种不同孔隙结构储层析蜡量的定量分析方法,2015.4.8 ,专利号:ZL201210212820.8 (2)发明专利:开采高含蜡原油的太阳能和风能联合蒸汽发生装置,2015.3.11,专利号:ZL201210390350.4 (3)实用新型专利:粘度动态测试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稠油驱替试验装置,2015.10.7,专利号:ZL201520411496.1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储层石蜡沉积模拟装置,2013.3.27,专利号:ZL201220483752.4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开采稠油的保温油管,2013.7.17,专利号:ZL201220658692.5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测量非均质砂岩高速注气过程中损失气体的实验装置,2015.06.17,ZL201520046672.6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油气藏动态分析系统》, 200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2009SR02965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自适应油田开发分析系统软件》, 2009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2009SR035105 6、代表性获奖和荣誉情况 (1)201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敏感出砂断块油藏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与应用 (2)2012年,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浅层复杂油气藏精细勘探开发技术及推广应用 (3)2011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深部复杂岩性油藏有效识别技术与精细勘探方法 (4)2010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油气储层精细表征技术及其在高精度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5)2010年,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副省级),深部复杂油气藏形成机理与评价技术 (6)2009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济阳坳陷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与有利目标预测 (7)2009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深部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流体实时监测评价 (8)200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济阳坳陷深层精细勘探和油气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9)2009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胜利探区地层异常压力分布规律及随钻评价方法研究 (10)2007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砂砾岩油藏精细勘探技术与勘探实践

研究领域

多年来一直从事油气储层评价、地质建模、油藏数值模拟、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建设、剩余油分布、调整挖潜、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油气田开发地质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研究方向1:储层地质学与油藏描述 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和试油试采等信息,阐明油藏的构造面貌、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和展布、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和大小、储层参数分布和非均质性及其微观特征、油藏内流体性质和分布,充分揭示它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为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 研究方向2:油气田开发理论与方法 油田开发地质学理论分为天然能量驱油、水驱油和三次采油驱油理论,与石油地质、储层地质、油藏工程、油藏数值模拟和试井等彼此结合、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充分利用各种地质录井、测井、测试、试井、特殊岩心分析技术和开发先导性试验等手段,用分析计算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反复验证和反演地质成果,指导油田合理开发。 研究方向3:提高油气采收率理论与技术 本研究方向针对我国高含水油田开采难度大的特点,以理论创新为基础,利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新技术进行尾矿采油,主要是通过往油藏注入化学物质、蒸汽、气或微生物等,从而改变油水粘度比、驱替相和油水界面性质或原油物理性质,从而达到提高油气采收率的目的。 研究方向4: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建库理论与技术 本研究方向针对我国城市供气系统调峰以及事故应急供气的需要,利用枯竭油气藏、地下含水层、地下盐穴、废弃矿坑及地下岩洞等5种类型建立地下储气库,该储气库是一个能够封存天然气的地下储集空间,是一个用以调节天然气供需矛盾的人工气田(藏),开展相关的建库理论和技术研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教材:《油田开发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北京 (2)教材:《储层沉积相》,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北京 (3)专著:《剩余油描述与预测》,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北京 (4)论文:Initial gas full-component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Ban-876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4, 18(5):131-136【SCI收录】 (5)论文:RFID Tag Antenna Design Based on an Improved Coupling Source Shape ,IEEE ANTENNAS AND WIRELESS PROPAGATION LETTERS, 2013,12卷, pp 532-534,【SCI收录】 (6)论文:Fine description of structure and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of Li32 block of Lijin oilfield, Dongying depression, China ,Arab J Geosci, 2013,DOI 10.1007/s12517-013-0972-8【SCI收录】 (7)论文:Identification of waterflooded zones and the impact of waterflooding on reservoir properties of the Funing Formation in the Subei Basin, China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 2013,14(2), pp 147-154【SCI收录】 (8)论文:Research on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the Interlay and Insulating layer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n the 2+3 layer of the upper Second Member in the Shahejie Formation, the West of the Pucheng Oilfield. Petroleum Science ,2008,Vol. 5, No.2,pp135-144【SCI收录】 (9)论文:Discussion on Particularities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in Later Development of Reservoirs.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7.8,Vol.18【SCI收录】 (10)论文:The Mechanism of Secondary Pore of the Beach-Bar Sandstones and Prediction of Favorable Region in the Upper Es4 of the Palaeogene,Boxing Sag.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7.8,Vol.18【SCI收录】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