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2001.09-2005.07 长安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工学学士
2005.09-2007.07 吉林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 工学硕士
2007.08-2008.08 湖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水文地质室 实习工程师
2008.09-2011.07 吉林大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工学博士
2011.07-2013.07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博士后
2013.08-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 副教授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污水再生与储存,具体研究方向包括:再生水地下储存的过程调控与水质安全保障技术、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的迁移归趋及污染场地修复等。
学科交叉背景:在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科学研究逐步从实验室走向野外、从异位分析走向原位研究、从污染过程分析走向污染工程修复、从单相(水)体系分析走向气-固-液多相复合、从水环境单一主体走向地表-地下耦合与水-土-植物耦合研究的发展趋势下,野外环境的地质/(污染)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过程、地表-地下物质能量交换等方面的信息必将成为环境问题研究中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水质工程学、地下水科学、环境化学及微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有望在传统的环境工程学科方向上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核心研究目标:以实现绿色高效的城市再生水地下储存与循环利用为目标,围绕再生水地下储存“多界面过程耦合机制的识别→不同条件耦合过程的环境效应→耦合过程调控方法→不同效应对再生水水质的反馈要求→再生水靶向处理技术研究”这一基本主线,从再生水水质因子(污染物)多态复合共存特征出发,以再生水深度处理技术方法的研究为前提,以固-液-气多相体系下的物理、化学、生物多界面过程机制及其环境效应为核心,以不同机制的非线性化动态及其协变互馈为突破点,推动覆盖区域尺度、达西尺度、孔隙尺度、分子尺度的全尺度研究,揭示低浓度-广谱性物质复合背景下污水再生处理的物质转化与能源转换机制,研发高效经济的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发展再生水地下储存的基础理论和关键原理,创新和突破对该过程多组分-多相-多界面-多尺度下水质风险演变机制的理解与量化研究方法,建立适合我国典型地区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特点的再生水地下储存系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