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发表论文
李雁冰:“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运动的本质与实践反思,《全球教育展望》 2014年11期。
李雁冰:论教育评价专业化,《教育研究》2013年10期。
李雁冰:晚清时期我国学校物理学科的早期发展,《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8期。
李雁冰:我国学校生物学科的确立与早期发展,《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6期。
李雁冰:我国科学教学的困境与超越,《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年10月。
李雁冰:我国化学学科的诞生与早期发展:历史经验及当下意义,《全球教育展望》 2013年5月。
李雁冰:科学史融入科学教育的几个现实问题,《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10月。
李雁冰:论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12月。
李雁冰:从皮亚杰早期科学作品看中小学科学教育,《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10月。
李雁冰:二十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10月。
李雁冰:素质教育课程评价的理论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12月。
李雁冰:论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问题,《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11月。
陈玉华、李雁冰:校服:一种被习惯化的非教育元素,《上海教育科研》 2009年3月。
李雁冰:科学探究、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12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
李雁冰程良宏:生成性教学:教学哲学的分析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08(8)
程良宏李雁冰:教师的课程批判力及其生成,《教育发展研究》2008(18)。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
李雁冰:科学教育的历史文化视野,载《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12期。
程良宏.李雁冰:教学生成:为了学生的精彩观念和幸福生活,《全球教育展望》2007(3)
李雁冰:美国科学教育的滥觞和第一次革命,《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8期。
李雁冰:美国科学教育的第二次革命,《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11期。
李雁冰、刁彭成:科学教育中“迷思概念”初探,《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4期。
张华、李雁冰: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10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
李雁冰:质性课程评价:从理论到实践(一),《上海教育》2001年第11期。
李雁冰:质性课程评价:从理论到实践(二),《上海教育》2001年第12期。
李雁冰:质性课程评价:从理论到实践(三),《上海教育》2001年第13期。
李雁冰:走向新的课程评价观,《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1期。
李雁冰:试论三种教育研究范式及其转换背景,《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1期。
李雁冰:重塑教育评价——艾斯纳课程评价观初探,《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1期。
李雁冰:课程评价的新途径: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艾斯纳课程评价观再探,《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4期。
李雁冰:质性课程评价的典范:档案袋评定,《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6期。
李雁冰:研究性学习可资借鉴的两种评价方式,《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11期。
李雁冰:当代教育追求的理想人格形象,《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3期。
李雁冰:国外三种课程目标模式评价,《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3期。
李雁冰:策略性学习与主体性教育,《内蒙古师大学报(教育科学)》1999年第2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复印。
李雁冰: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三种形态——兼谈人本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融合,《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2期。
李雁冰:教育的最高追求在于超越,《教育改革》1998年第2期。
李雁冰:主体性教育评价应是“自我接受评价观”,《教育理论与实验》1997年第3期。
主要著、译作
李雁冰:《课程评价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钟启泉、李雁冰:《课程设计基础》,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张华、李雁冰:《研究性学习的理想与现实》,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
李雁冰主译:《教育想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