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刘日明,男,汉族,江西吉安人,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同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人文学科学位评定分委会主席;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性批判与文明新形态、政治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
教育背景
1992-1995年,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攻读哲学硕士学位
2000-2003年,复旦大学哲学系攻读哲学博士学位
工作履历
1995年至今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任教
研究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性批判与文明新形态、政治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马克思与法的形而上学基础的颠覆,发表于《求是学刊》2005年第3期。
当代境域中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发表于《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
从马克思早年的法哲学观重新解读“苦恼的疑问”,发表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如何才能走出早期马克思,发表于《学术研究》2006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
法律实证主义与法哲学的安乐死,发表于《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5期。
马克思论现代性的流动性,发表于《人文杂志》2009年第4期。
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限度,发表于《学术研究》2010年第10期。
波德里亚论美国的现代性,发表于《浙江学刊》2010年第6期。
黑格尔与法的形而上学的完成,发表于《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中的现代政治批判理论,发表于《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6期。
现代性与权利的意义问题,发表于《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论马克思对“敌视人的唯物主义”的批判,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马克思对个人主义及其幻想的批判,发表于《人文杂志》2014年第3期
论马克思哲学的时代性特征,发表于《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年第3期
编著(译著)
《近代法哲学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专著,文汇出版社,2004年10月;
《法哲学》,专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中世纪爱的艺术》,译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当代意义》,专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