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李保云: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二等奖(2022)、北京市教学名师(2017)、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2012)、中国农业大学大北农教学名师(2016)、北京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工科类A组优秀指导教师(2021)等称号。负责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作物育种学”(2012)课程建设。主讲本科生必修课“植物育种原理”“农学专业实验”,研究生学位课“高级作物育种学”和“作物育种理论与案例分析”等课程。所授课程“植物育种原理”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020)和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一流课程)(2020);“作物育种方法与实践”获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等称号。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教改论文12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3),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3)、二等奖1项(排名6),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排名3,排名6)、一等奖2项(排名1,排名2)、二等奖2项(排名1,排名2)。编写研究生教材2部(《作物育种理论与案例分析》,副主编,2022;2016),本科生教材5部(《小麦面食品加工理论与实践》,主编,2023;《农学专业实验》,主编,2021;《作物育种学》,副主编,2019;《作物育种学》,参编,2011;《作物育种学实验技术》,参编,2010)。
从事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 “863”课题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863”项目、“973”项目、转基因专项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2项。发表小麦品质相关研究论文近106篇,其中SCI收录24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7,2015),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1项(排名5,2017),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13,2010)、二等奖1项(排名3,2011)。主编专业著作1部(《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的目标和方法》,2003)。
教育经历
1997.09.01-2000.07.01,博士,中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组额
1994.09.01-1997.07.01,农学硕士学位,中国农业大学
1984.09.01-1988.07.01,农学学士学位,北京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
工作经历
2000.07.01,中国农业大学
1988.08.01-1997.08.01,山西省临汾地区农校
社会职务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7-)
海南大学冬季小学期授课外聘专家(2020,2021)
云南农业大学外聘教师(2022-2025)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粮食品质营养数据库咨询专家(2021-2022)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从事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研究。包括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和Waxy亚基的遗传规律、遗传调控、分子标记开发;小麦籽粒品质相关性状的QTL分析;小麦品质性状的环境稳定性分析等。相关研究论文已在JXB、TAG、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The Crop Journal 等本学科主流SCI期刊发表。
针对我国小麦品质研究中的卡脖子问题(我国小麦品种的品质稳定性普遍较差),对489份国产小麦品种在18个环境下的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找到了影响小麦品质稳定性的主效Q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