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姚波

个人简介

200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导师:汪志勇教授),2010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导师:王梅祥院士),2010-2014年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祝介平教授),2015年至今在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工作。先后在超分子大环化学、高价有机铜化学、过渡金属催化合成方法学等领域开展研究,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理工大学重大培育计划项目以及企业横向项目等。主讲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等本科生课程。 教育背景 2005-2010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理学博士 2001-200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 理学学士 工作履历 2015至今 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研究员 2010-2014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博士后 研究成果 (1)多肽脂肪侧链的选择性碳氢键官能化(2019至今):近年来,多肽治剂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通过多肽的位置选择性后期修饰,可在多肽的特定位置引入非天然氨基酸,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其物理化学性质,还能为其引入更多的新功能。我们利用过渡金属催化方法,发展了一系列配位调控策略,实现了对多肽侧链的惰性sp3碳氢键的选择性官能团化。相关成果发表在Org.Lett.(4篇)。 (2)氨基导向的碳氢键官能化(2018-2020):由于氨基具有较强的配位给电子性质、碱性和还原性,其直接作为导向基团用于过渡金属催化的碳氢键官能化存在较大的挑战。我们通过调节反应体系的酸性和添加剂,先后实现了伯胺导向的钯催化的脂肪胺、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远程sp3碳氢键芳基化。相关成果发表在Org.Lett.(1篇)、J.Org.Chem.(1篇)、Chin.Chem.Lett.(1篇)。 (3)新型偶联反应设计(2012-2018):基于炔烃的胺钯化反应,建立了一种绿色高效的催化体系[Pd(II)/TBAI/AcOH/DMSO/O2],将一系列简单易得的炔烃通过关环偶联反应策略高效地转化为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杂环化合物,并通过反应机理研究,阐明了反应的机理,揭示了阴离子在各基元反应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对活性催化物种的影响,并最终发展了一种低催化剂上载量的绿色催化方法。此外,以简单易得的烯丙基三甲基硅烷作为偶联试剂,发展了钯和银的双金属的催化体系[Pd(II)/Ag(I)/additives],分别实现了无配体、无氟的条件下烯丙基硅烷与芳基碘化物和芳基硼酸的高效高选择性交叉偶联反应。相关成果发表在Angew.Chem.(3篇)、Org.Lett.(2篇)、Chem.Eur.J.(3篇)等。 (4)高价有机铜化学(2006-2014):利用氮原子桥连的杯[3]吡啶[1]芳烃为配体,制备了一类结构新颖的室温下稳定的有机三价铜化合物,首次发现并报道了这类高价铜化合物与阴离子型亲核试剂的反应性质。通过对有机三价铜的结构、反应性质和形成机理进行系统研究,展示了三价铜独特的结构和反应性质,填补了人们对高价铜认识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发展了一种室温下铜催化的碳氢键直接功能化的反应,为研究铜催化有机反应的机理和新反应设计提供新思路。相关成果发表在JACS(1篇)、Chem.Commun.(1篇)、J.Org.Chem.(3篇)。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研究领域为有机合成方法学,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1)多肽的液相/固相合成、选择性化学修饰及其应用;2)C-H、C-Si和C-F键的活化新策略;3)高价有机铜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修饰方面的应用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