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生安锋

个人简介

学历 2004年 获北京语言大学 文学博士学位 1999年 获山东大学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 1993年 获山东师范大学 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1年12月至今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 教授 2005年12月至2011年12月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 副教授 2000年8月至2005年9月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 讲师 1999年9月至2000年8月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 助教 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 台湾地区佛光大学 访问学者 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 美国哈佛大学英文系 国家留学基金委“哈佛大学博士后项目” 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 美国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系 高级研究学者(中美富布赖特项目);并于2016年1月-4月在美国国家人文中心任“路斯中国研究学者” 学术兼职 担任《文学理论前沿》(CSSCI来源集刊)副主编(2006年1月-) 担任中文期刊《世界文学研究》编委、审稿人(2016年8月-) 担任中文期刊《外国文学研究》编委、审稿人(2018年1月-) 担任国际期刊(A&HCI来源期刊)Neohelicon 客座主编(co-editor)(第34卷第2期,2007) 担任国际期刊Canadian Social Science (加拿大社会科学)编委、评审人(2012-) 担任国际期刊Review of European Studies(欧洲研究评论)评审人(2015-) 参加或主持的项目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研究;项目批准号:05CWW001;已结项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项目批准号:05JC750.47-99014;已结项 主持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规划基金项目)“作为少数族话语的美国原住民文学叙事:一种后殖民主义视角”;项目批准号:11YJA752017;已结项 主持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历史主义理论家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研究”;批准号:12BWW004;已结项 主持2013年清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基金项目“走向世界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已结项 主持2015年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后殖民主义、世界主义与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已结项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研究”(14ZDB082),主持子课题“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文学研究”;已结项 参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世界文学与现代中国”(14ZDA15),子课题负责人;已结项 主持2018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后殖民主义、世界主义与中国文学的世界性研究”,项目号:18WXA002 主持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专项“美国印第安文学史研究”,项目号:2019THZWJC52 主持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担任首席专家,项目号:21&ZD281

研究领域

英美文学、当代西方文论、比较文学、世界文学、文化研究等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著作 《霍米巴巴》,台北: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1月出版。 《又见东方: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思潮》(第二著者),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抵制、存活与文化身份的商讨: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第一著者),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2月出版。 《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第二著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5月。 A&HCI/SSCI收录论文 “Traveling Theory, or, Transforming Theory: Metamorphosis of Postcolonialism in China,” Neohelicon, 34.2 (2007): 115-136. “Minoritization as a Global Meas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Postcoloniality: An Interview with Homi Bhabha,” Ariel (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nglish literature), 40.1 (2009): 161-80. “Human Concerns and the ‘Second Wave’ of Ecocriticism: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Lawrence Buell,”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3.31 (2009): 1-10. “A Cultural Critique in the Age of Darkness: Reinterpreting Lao She's Allegorical Novel Cat Country,” Neohelicon, 37.2 (2010): 373-390. “A Survey of Twentieth-century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in Chinese” (second autho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15.6 (2013). . “Children's Literature during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A Critical Review,”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52.1 (2015): 97-111. “On the ‘Intrinsic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European Review, 24.2 (2016): 347–357. “Exploring the Cosmopolitan Elements in Lao She's Work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54.1 (2017): 125-140. “Derrida’s Cosmopolitanism and the Chinese ‘shijie datong,’” Derrida Today, 11.1 (2018): 87–92. "The Conception of World Poetics and the Forming of A Global Academic Community,"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 (《文学跨学科研究》), 6.2 (2022): 241-255. "Falling in Love with Machine: Emotive Potentials between Human and Robots in Science Fiction and Reality," Nehelicon, Sheng and Wang, 2022.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and Human Translation: a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Perspective," Babel, Sheng and Kong, 2022. 其他学术论文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人神关系》,《外国文学研究》(CSSCI),2002年第4期(总第98期),第60-64页; 《后殖民性、全球化和文学的表述:霍米·巴巴访谈录》,《南方文坛》,2002年第6期(总第91期),第35-38页; 《后殖民主义、身份认同和少数人化——霍米·巴巴访谈录》,《外国文学》(CSSCI),2002年第6期(总第179期),第56-61页; 《后殖民主义的“流亡诗学”》,《外语教学》(CSSCI),2004年第5期,第61-63页; 《白皮肤、白面具:<八月之光>主人公克瑞斯默司的身份僵局》,《外国文学研究》(CSSCI),2004年第4期(总第108期),第44-49页; 《霍米·巴巴的流亡诗学》,《文艺研究》(CSSCI),2004年第5期(总第153期),第149-151页; 《后殖民主义的文化身份观》,《国外理论动态》(CSSCI),2004年第12期(总第346期)(第二作者),第48-51页; 《霍米·巴巴的艺术批评》,《装饰》(CSSCI),2005年第3期(总第143期),第126-127页;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初探》,《文学理论前沿》(CSSCI)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295-337页; ”A Call for Literary Studies—An Interview with J. Hillis Miller,”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CSSCI), 28.6 (2006): 1-12; 《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民族主义与想象-佳亚特里·斯皮瓦克访谈录(上)》,生安锋等,《文艺研究》(CSSCI),2007年第11期(2007/11),第80-85页; 《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民族主义与想象-佳亚特里·斯皮瓦克访谈录(下)》,生安锋等,《文艺研究》(CSSCI),2007年第12期(2007/12),第57-65页; 《理论的旅行与变异:后殖民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前沿》(第5辑)(CSSCI),2008年4月,王宁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21-163页; ”Reading between Images and Words: An Interview with W.J.T.Mitchell,” The Minnesota Review: A Journal of Creative and Critical Writing, Issue 79 (2012): 137-156; 《新历史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文学理论前沿》(CSSCI),2014年第2辑(总第12辑),106-126页。 《试析印第安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沙丘花园>为例》,生安锋等,《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第17卷),13-18页。 《后结构主义思潮下的“世界文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20日。 《试论早期美国印第安口头文学的特征》,《英美文学研究论丛》(CSSCI),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年秋,第29辑,第161-171页。2019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转载,第34-38页。 《论新历史主义及后殖民主义对世界文学的重写》,《中国比较文学》(CSSCI),2019年第1期(总第114期),第25-37页。2019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学研究文摘》转载,第12-20页。被收入《中国文学年鉴?2020》(“论文摘要”栏,1072-107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11月。 《从老舍作品的域外传播看中国文学如何成为世界文学》,《英语研究》(CSSCI)2019年第九辑,2019年3月出版,第80-89页。 "Identity Formation and Cosmopolitan Vision in Asian-American Literature," Sheng and Kim,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外国语言与文化》(英文)) 3.1 (2019): 23-29. 《论杰拉德·维兹诺的“后印第安”文学世界》,生安锋等,《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9年第5期,总第59卷,第94-100页。 《美国印第安文学中的世界主义理想》,《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19年第5期(9月),总第51卷,第126-134页。 《以“中国-世界性”检视中国现当代文学》,《社会科学报》2020年3月19日第6版。 《理论的吸纳、碰撞与探索——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思潮反思与中国文论构建》《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1日。 《“后理论”语境下的中国文论话语建设》,生安锋等,《天津社会科学》(CSSCI),2021年12月第6期,第38-43页。 《后理论语境下的文学理论境况与特征》,生安锋等,《学术研究》(CSSCI),2021年12月第12期,第163-171页。 《人和机器人之间的情感潜能》,《社会科学报》,2022年2月17日第6版。 《后理论时代的后殖民诗学》,《学术月刊》(CSSCI),2022年第4期(第54卷),第155-163页。 《倾听与缄默——“不可信言说者”格吕克的生存之维》生安锋等,《社会科学研究》(CSSCI),2022年第6期,第85-91页。 主编/编著 《智性的拷问——当代文化理论大家访谈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文学、文化理论建构与中国学术的国际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7月; 《二十一世纪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 译著 《现代艺术——18世纪至今艺术的美学和哲学》,作者:让-马里·舍费尔(Jean-Marie Schaeffer),生安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2年10月;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作者:马克·罗伯逊(Mark Robson),生安锋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 《人文学科与美国梦》,作者:哈派姆(Geoffrey Galt Harpham),生安锋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5月; 《亚当夏娃浮沉录》,作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生安锋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月; Fifteen Lecture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y Kung Peng Cheng, Trans. by Sheng and Zheng,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2022. (作者: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另有学术性译文、儿童文学翻译等30余种。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