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王晓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石河子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兵团课题2项、主持校级课题1项,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省级、校级课题十余项。发表SCI、北大中文核心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规划教材及专著4部;荣获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荣获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世界大学生创新创业暨实验教学改革大赛三等奖(排名第四)、荣获兵团药学会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学术经历(从近到远……)
1. 2018 -石河子大学药学院硕士生导师
2. 2014 -石河子大学药学院药理学副教授
3. 2008 - 2014石河子大学药学院药理学讲师
教育经历(从近到远……)
1. 2007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
2. 2003兰州大学化学生物理工学院,生物科学学士学位
曾获奖励(从近到远……)可以分类:科技进步奖励、优秀论文……
1. 石河子大学优秀青年教师,2018年;
2. 教育部药学类青年教师微课大赛一等奖,排名一,2017年;
3. 教育部药学类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排名一,2017年;
4. 石河子大学全课堂教学质量优秀课程,排名一,2016年;
5. 第二十一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交流大赛高教微课组三等奖,排名一,2016年;
6. 石河子大学优秀课程设计奖,排名一,2016年;
7. 第十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排名一,2016年;
8. 获第十八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二等奖,排名一,2014年;
9. 2012年其《药理学》教案获石河子大学教案比赛优秀奖,排名一,2012年;
曾获荣誉(从近到远……)
1. 获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五,2018年;
2. 获兵团创新创业大赛团队奖三等奖,团队奖,2015年;
3. 获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五,2014年;
4. 获石河子大学教学建设与改革优秀论文奖,排名一,2012年;
5. 获石河子大学“3152”青年骨干教师,排名一,2011年;
主持科学研究项目(从近到远……)
1.兵团科技计划重点领域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14BA029,葡萄废弃物中芪多酚的富集及抗肿瘤研究,2014/01-2017/12,30万元,主持。
2. 兵团科技计划重点领域科技攻关项目, 编号2010JC47,葡萄白藜芦醇积累的氧应激机制研究,3万元,主持。
主持教学研究项目(从近到远……)
1. 石河子大学263青年骨干教师项目,编号YX08016,药理学设计型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2011/01-2014/12,主持。
2. 石河子大学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专项,2016/01-2018/12,主持。
讲授课程
药理学、药物毒理学、临床药理学
代表著作
1. 现代分子生物学反应及实验技术研究, 主编, 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 ISBN 978-7-5466-3802-7
2. 现代分子生物学反应及实验技术研究,主编,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6, 6
3. 本科中药学实验指导II, 副主编, 新疆人民出版社,2017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Involvement of the Nrf2 Pathway in the Regulation of Pterostilbene-Induced Apoptosis in HeLa Cells via ER Stress.Journal of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2014(通讯作者)
2. A549 cell proliferation inhibited by RNAi mediated silencing of the Nrf2 gene.Bio-medic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2014(通讯作者)
3. Anti-angiogenessis effect of ε-Viniferin in vitro.Modell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X,2014(通讯作者)
4. 表面活性剂对H2O2诱导葡萄叶白藜芦醇含量升高的增效作用.新疆农业科学 2015,52(2):306-311 (通讯作者)
5. 新疆红地球葡萄叶中五种成分含量的测定湖北农业科学,2015,54(5): 1190-1194(通讯作者)
6. 石河子市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物使用及管理情况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14,41(05):846-851(第一作者)
7. 过氧化氢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时珍国医国药,2011,22(7):1576-1578(第一作者)
8. 抗氧化药在肿瘤防治过程中的应用进展.中国药房, 2011,22(18):1715-1718 (第一作者)
9. 氧化还原调控在紫檀芪诱导 HeLa 细胞内质网凋亡途径中的作用.中国药理学通报,2010,26(9):1184-1188(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