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1980年9月--1985年7月,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8年9月--1988年7月,中国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部,获哲学硕士学位
1988年7月--1997年8月,青海省委党校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和研究工作。1991年晋升讲师,1994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2年任哲学教研室副主任,1993年任现代科技教研室副主任,1995年任现代科技教研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7年9月-2002年11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2001年2月--2001年10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挂职)
2002年至今,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
2003年至今,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所长
2006年9月被批准为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
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理事,科技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
中国科技指标研究会理事
《科学学研究》编委
北京邮电大学文法学院兼职教授
2003-2005年:《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起草组成员(执笔组成员)
2004-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修订专家起草组成员
2006年:全国工程硕士政治课改革协调小组专家
科研获奖
2004年,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重要贡献奖,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领导小组
2003年,《中国创新系统研究:技术、制度与知识》(两人合作,第1作者)获“中国自然辩证法优秀著作”一等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2000年,《中国创新系统研究:技术、制度与知识》(两人合作,第1作者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人民政府
2000年,《科学技术概论》(并列第2,分篇负责人)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人民政府
2000年,《青海资源开发研究》(排名第2)获第五次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青海省人民政府
1996年,《“科学主义”辨析》(独立)获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中共中央党校
1996年,《科学知识普适性信念及其批判》(独立)获全国“自然辩证法青年成果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1996年,《科学知识普适性信念及其批判》(独立)获第四次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青海省人民政府
1996年,《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并列第2)获第四次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青海省人民政府
1996年,《历史规律与主体选择》(两人合作,第2作者)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青海省人民政府
1993年,《哲学方法学初探》(独立)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青海省人民政府
1993年,《正确运用矛盾法则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两人合作,第2作者)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青海省人民政府
1989年,《爱因斯坦为什么反对量子力学?》(两人合作,第1作者)获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青海省人民政府
其他奖励
1993年: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1994年:青海省省级优秀专家
1994年:青海省劳动模范
199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1995年:全国党校系统优秀教师
1998年:清华大学“教学之友:优秀教师奖励金”二等奖
1999年:清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群体
1999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优秀共产党员
2001年: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
2003年:清华大学优秀教师群体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著作(含译著、教材)
李正风著,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李正风,曾国屏著.中国创新系统研究——技术、制度与知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曾国屏,李正风,段伟文,黄锫坚,孙喜杰等著.赛博空间的哲学思考.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李正风主编.走向科学技术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李正风主持修订(胡显章,曾国屏主编).科学技术概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刘兵,李正风执行主编.自然辩证法参考读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李正风,曾国屏主编.走向跨国创新系统——创新系统理论与欧盟的实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曾国屏,李正风主编.世界各国创新系统——知识的生产、扩散与利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景晖主编,李正风,曹学礼,王恒生副主编.青海资源开发研究.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正风,苏多杰主编.现代科技与科技政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
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与国家利益.李正风译.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9
美国科技政策总统办公室.改变21世纪的科学与技术.高亮华,李正风等译.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9
学术论文
李正风:《实践建构论:对一种科学观的初步探讨》,《哲学研究》2006年第1期
李正风:《塑造政府与科学之间的新型关系》,《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6期
李正风:《再论科学的规范结构》,《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第5期
李正风,张文霞:《略论建设创新型国家》,《民主与科学》2006年第4期
乔冬梅,李正风:《科技计划在科技资源整合中的作用及实现方式》,《科学学与科技管理》2006年第5期
张文霞,李正风:《芬兰从资源型国家到创新型国家的历程》,《科学的社会影响》2006年第1期
王凌晶,乔冬梅,李正风:《<1986-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纲要)>初探》,《科学学与科技管理》2006年第6期(增刊)
李正风:《政府绩效管理与基础研究绩效评估》,《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第6期
李正风,张成岗:《我国创新体系特点与创新资源整合》,《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5期
李正风,刘小玲,王凌晶:《关于提高我国全民科学素质的战略思考》,《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4期
李正风,刘小玲,王凌晶:《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与构建全民共同发展的学习型社会》,《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李正风,邱惠丽:《若干典型国家科技规划共性特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3期
李金登,李正风:《跨国公司与中国大学的R&D合作浅析》,《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9期
李正风:《关于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教学的若干思考》,《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增刊
李正风,牟焕森:《论以人为本的创新资源整合观》,载:杜基尔,蔡富有:《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575-585
朱付元,李正风:《政府主导下的科技资源整合研究》,载:杜基尔,蔡富有:《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592-603
李正风:《科技政策研究的意义:兼评<全球化时代的科技政策>》,中华读书报? 2005-11-08
李正风等:《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目的、意义》,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课题研究论文集》,北京:科普出版社,2005年,315-353
李正风,黄锫坚:《现象学视野中人与技术的关系》,《清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李正风,曾国屏:《OECD国家创新系统研究及其意义——从理论走向政策》,《科学学研究》2004年第2期
葛秋萍,李正风:《知识共享与知识专有传统的张力变迁及动力机制》,《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第6期
曾国屏,李正风,段伟文:《从虚拟现实技术看虚拟实践》,载:吴彤,蒋劲松,王巍主编:《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265-277
曾国屏,吴彤,李正风,刘立,雷毅:《试论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科学学研究》2004年第4期
李正风:《从“知识分配力”看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与走向》,《科学学研究》2003年第4期
李正风,杜祖基:《从知识经济看香港的科技竞争力》,《科学学研究》2003年第2期
李正风,曾国屏,朱付元:《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中的若干问题》,载:宋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2002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李正风.刘立:《科学技术学学科建设发言撮要》,《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李正风,曾国屏:《创新系统理论中知识流分析的两个视角》,《科学学与科技管理》2002年第6期
李正风:《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的若干问题》,《科学学研究》2002第1期
李正风,朱付元,曾国屏:《欧盟创新系统的特征及问题》,《科学学研究》2002年第2期
李正风,曾国屏,杜祖贻:《试论“学术”国际化的根据、载体及当代特点与趋势》,《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3期
LI Zhengfeng, ZENG Gguoping, ZHANG Jingjing,Innovation System in china: 1978 to 1998. In: China’s future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Center for Strategic Economic Studies, Victiria University,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2:270-284
李正风,曾国屏:《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结构性缺陷》,《中国科技论坛》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科技管理》2002(7)全文转载。
李正风,张帆:《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三个阶段》,《中州学刊》2002年第6期
李正风:《科教兴国战略与科技体制改革》,载:范德清,方惠坚主编:《科教兴国——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02-156
吴彤,李正风,曾国屏:《基础研究评价与国家目标》,《科学学研究》2002年第4期
曾国屏,李正风,杜祖贻:《当代科学共同体的分化及学术国际化问题的思考》,《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年第6期
ZENG Gguoping, LI Zhengfeng,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Traditions, transformations, and the fut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The Harvard Asia Pacific Review,Fall 2002:34-36
王丰年,李正风:《道家的生态消费观》,《清华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曾国屏,李正风:《我国基础研究队伍的规模、结构和水平问题初探》,《科学学研究》2001年第2期
李正风:《现代物理学家眼中的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家对待哲学态度的案例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4期
李正风:《论基础研究功能的变化》,《清华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李正风:《科学十年:重塑与政府的协约》,《世界知识》2001年第2期
李正风:《台湾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科技政策》,《科学学与科技管理》2001年第4期
李正风:《科学:国家利益中的关键性投资——美国科技政策新动向》,《世界知识》2001年第14期
李正风:《基础研究的绩效评估:现代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科学中国人》2001年第6期
黄锫坚,李正风:《信息技术背后的政治理念冲突:反权威精神、新右派和技术现实派》,《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年第4期
曾国屏,李正风等:《关于中国基础研究队伍建设的战略思考》,《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4期
曾国屏,李正风:《试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科学共同体与学术评价》,《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增刊)
韩宇,赵学文,李正风:《基础研究创新概念辨析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中国基础科学》2001年第3期
李正风:《科学与政治的结合:必然性与复杂性》,《科学学研究》2000年第2期
李正风:《台湾科技政策的发展及其新趋向》,《清华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李正风:《关于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清华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科学新闻周刊》2002(5),《新华文摘》2002(7)转载
李正风,曾国屏:《中国创新系统转型过程分析》,《科学学研究》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科技管理》2000(12)全文转载
李正风,刘兵:《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基本战略和指导原则》,《中外科技信息》2000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科技管理》2001(3)全文转载
李正风:《科学评价:科学研究的质量控制》,《科技日报》,2001.1.16
李正风:《科学与国家利益》,《科技日报》,2001.2.26
李正风:《重新认识科学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科技日报》,2001.5.11
李正风:《制度与创新激励》,《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李正风,曾国屏:《创新系统的扩张与创新研究的“系统范式”》,《系统辩证法学报》2000第1期
李正风,曾国屏:《科学与民主:一个伟大科学家的良知》,《民主与科学》2000年第3期
李正风,曾国屏:《创新的可能主体与现实主体》,《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李正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视野中的基础研究》,载:胡显章,杜祖贻,曾国屏主编:《国家创新系统与学术评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78-104
李正风,曾国屏:《创新概念辨析》,载:袁正光主编:《时代的强音——世纪之交STS专家纵横谈》,北京:改革出版社,2000年,185-197
曾国屏,李正风:《国家创新系统中的科学共同体与学术评价》,载:胡显章,杜祖贻,曾国屏主编:《国家创新系统与学术评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24-36.
吴彤,李正风:《走向新境:科学与社会共繁荣》,《世界知识》,2000年第24期
曾国屏,李正风:《虚拟现实技术的价值》,载:陈筠泉,殷登祥主编:《新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科学出版社,2000年,208-217
曾国屏,李正风:《创新发展论及其对中国的意义》,载:《邓小平理论研究文集(2000)》,北京出版社,2000年,118-127.
曾国屏,李正风:《中国科技发展策略:重塑国家创新系统》,《中国评论》(香港)2000年第10期
李正风:《科学的探索有止境吗?》,《科技日报》2000.1.3
李正风:《科学与政治: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科技日报》2000.1.7
李正风:《反思科学的世纪》,《科技日报》2000.2.14
李正风:《科学:一种文化》,《科技日报》2000.7.
李正风:《塑造20世纪科学历程的重要文献》,《科技日报》2000.8.2
黄锫坚,李正风:《互联网:技术背后的文化与理念》,《科技日报》2000.10.2
李正风:《中国科技系统中的“系统失效”及其解决》,《清华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科学新闻周刊》2000(24),《新华文摘》2000(9)转载
李正风,曾国屏:《创新研究的“系统范式”》,《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年年第5期
李正风,曾国屏:《国家创新系统与知识经济》,《科技导报》1999年第11期
李正风,曾国屏:《国家创新系统》,《科技潮》1999年第6期
曾国屏,李正风:《国家创新系统初探: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整合》, 载:中国科学院:《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系统》,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李正风:《崇尚科学首先要理解科学》,《科技日报》1999.9.4
李正风:《基础研究与应用目标》,《科技日报》1999.10.30
李正风:《知识经济中的知识》,《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6期
李正风,曾国屏:《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超越中的继承》,载:王兴成等主编:《知识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170-181.
李正风,曾国屏:《赛博空间与社会变革》,《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5期
曾国屏,李正风:《国家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互动》,《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11期
曾国屏,李正风:《赛博论·赛博空间·社会和文化变革》,《哲学动态》1998年第5期
李正风,曾国屏:《赛博空间的文化底蕴》,《科技日报》1998.4.18
李正风:《尼尔斯·玻尔的主客体思想》,《青海社会科学》1996第6期
李正风:《略论科学假说的内在结构》,《攀登》1996 第1期
赵德兴、李正风:《波普尔证伪主义再批评》,《青海社会科学》1995第4期
李正风:《科学知识普适性信念及其批判》,《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第11期
李正风:《关注实践: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青海社会科学》1994第1期
李正风、赵德兴:《波普尔历史哲学评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与哲学史”全文转载
李正风:“科学假说定义再探讨”《攀登》1994第3期
景晖,李正风:《论反对个人主义》,《青海社会科学》1994第6期
李正风:《“科学主义”辨析》,《哲学研究》1993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1993(3)全文转载
李正风:《玻尔互补原理及其对西方认识论传统的背离》,《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与哲学史”1993(7)全文转载
李正风:《爱因斯坦科学社会学思想》,《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1994(2)全文转载
李正风:《认识论科学化: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特征》,《攀登》1993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全文转载
李正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特点》,载:《学习·探索·发展》,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正风、赵德兴:《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时代性》,《攀登》1993第6期
李正风:邓小平哲学思想的鲜明特色,载:田源,张延祯主编:《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6-173
李正风:《哲学方法学初探》,《社会科学》,1992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1992(5)全文转载
景晖、李正风:《正确运用矛盾法则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青海社会科学》1992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全文转载
李正风:《耗散结构理论与现代哲学》,《青海社会科学》1992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全文转载
李正风:“再论相对论时空理论及其评价”,《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1992(4)全文转载
李正风:“论爱因斯坦‘尺缩效应’的科学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2第6期
唐殿豪,李正风:《现代运动理论的建构及其要义》,《青海社会科学》1991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全文转载
李正风:《论科学假说形成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攀登》1991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全文转载
李正风:《实事求是是科学思维的本质特征》,《攀登》1991第5期
李正风:《论科学假说的可检验性》,《贵州社会科学》1990第2期
李正风:《论现代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0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全文转载
李正风:《普利高津建立耗散结构理论的方法论分析》,《青海社会科学》1990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全文转载
李正风,李勇枝:《爱因斯坦为什么反对量子力学?》,《哲学研究》1989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全文转载
王玉北,李正风:《科学理论是工具功能与反映功能的统一》,《哲学研究》1988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全文转载
李正风:《论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社会科学评论》1988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全文转载
李正风:《康德在主体能动性问题上的贡献和失误》,《安徽大学学报》1988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与哲学史”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