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1999/9-2003/9 香港大学哲学博士(Ph.D.),专修教育社会学与族群社会学
1995/9-1998/7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M.Phil.),专修教育社会学
1989/9-1991/7 盐城师范学院英语系英语教育专业
课程教学
博士生:《质性研究:理论与实践》、《论文设计高级研讨课》
硕士生:《高等教育社会学》、《学校教育管理:社会学视角》、《教学实践反思》
国际硕博士留学生:Educational Policy Analysis,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Governance, and Society
国际博士留学生: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dvanced)
本科生:《学校与社区》、《教育社会学》(双语)
工作经历
2006/12-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助理教授(2006)、副教授(2007)、 教授(2013-至今)
2011/07-2012/07: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
2009/05-2012/04:Research Fellow for Asia Pacific Center for Leadership and Change at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07/03-2008/03:Fulbright New Century Scholar working in USA
2005/01-2006/12: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
2005/03-2005/10:中英甘肃教育项目(国际 CEC)“社会发展”项目国内咨询专家,英国政府(DIFD)
2004/1-2004/5:香港大学华正中国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参与“中国内地少数民族学校”重大国际课题的研究
2003/9-2006/12: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系讲师、副教授
2000/9-2000/11:担任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教育与国家发展”教育硕士课程的助教工作
1998/6-7: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田家炳基金访问学者
1998/08-1999/08: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科)学术编辑,负责教育学、心理学
1998/9-1999/8:南京钟山外国语学院的英语有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兼职)
1991/08-1995/08:盐城市步凤中学教师,承担高中英语教学工作、英语教学科研组组长、学校团委等工作
出国访问
2014/7-8:学术访问德国 Osnabruck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2007/03-2008/04:美国政府富布莱特新世纪学者(Fulbright New Century Scholar),访问美国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Wright State University, New York University, Harvard University, and Yale University
2011/7-2012/7: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访问学者
获奖及荣誉称号
2020年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优秀教师(十大之一)
2019-2020 学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新生导师
2017-至今 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专家(理论专家)。
2017:“教育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育体系建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五)
2016: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优秀教师(十大之一)
2015:《质性研究:实践与评论》(第1卷)获北师大优秀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5: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研究会第九届优秀论文三等奖
2014:北师大优秀新生导师奖
2014:全英文课程Educational Policy Analysis获得北师大来华留学英文授课精品课程
2013:博士生《质性研究方法课程》获北京师范大学“优质研究生课程奖”(十大之一)
2013:北京师范大学“通鼎青年教师奖(研究生教学奖)”(十大之一)
2011: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究奖
2011: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教学优秀奖
2010: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教学优秀奖
2010:北京师范大学“优秀辅导员”奖
2009: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2009: CIES (Comparative &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ociety) International Travel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Service in Educational Reform
2009: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教学优秀奖
2008: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8:Fulbright New Century Scholarship(美国政府富布莱特新世纪学者奖)
1997:南京师范大学首届研究生科技成果竞赛二等奖
1997:南京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奖
1993 盐城市步凤镇优秀教师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英文专著
Zhu Zhiyong (2007). State Schooling and Ethnic Identity: The Politics of a Tibetan Neidi Secondary School in China. Maryland: Lexington Books.
编著
Gerard A. Postiglione 和ZHU Zhiyong合作主编系列丛书 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China Series,由英国 Routlege 出版社出版。
Gerard A. Postiglione 和我合作主编系列丛书 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in China,由美国 Lexington Books 出版。
朱志勇总主编(2019):《质性研究:实践与评论》(第 2 卷),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中)。
朱志勇总主编(2013):《质性研究:实践与评论》(第 1 卷),重庆:重 庆大学出版社。
邓猛、朱志勇主编(2008):《“金钥匙”视障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于惠芳、朱志勇主编(2006):《中国社会运行与变迁:理论与诠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著
朱志勇、王熙、阮琳燕等译(2018):《质性研究手册:方法论基础》,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朱志勇、韩倩、邓猛等译(2018):《质性研究手册:研究策略与艺术》,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朱志勇、董轩、张华军等译(2018):《质性研究手册: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朱志勇、宋萑、桑国元等译(2018):《质性研究手册:解释、评估与呈现及质性研究的未来》,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朱志勇、范晓慧(2017):《质性文本分析:方法、实践与软件适用指南》,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朱志勇、韩倩(2017):《大学的终极:泛在大学与高等教育革命》,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朱志勇、郑磊(2013):《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第五版)(Fred C. Lunenburg and Allan C. Ornstein),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朱志勇、范晓慧(2013):《高等教育社会学》(Patritia J. Gumport)。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志勇、范晓慧(2005/2011):《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Jeanne H. Ballantine)(2001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中文学术期刊论文
侯清珺、窦立涛、王黎超、郝少毅、朱志勇(通讯作者)(2020):“从1.0到3.0的进阶:走向深度的项目学习”,《中小学管理》,第8期, 第16-19页。
郝汉、朱志勇(通讯作者)(2020):“教育改革中的‘身体’:学术著作中身体隐喻的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第3期,第17-25页。
李彩虹、朱志勇(通讯作者)(2020):“学校时间中的身体博弈”,《教育科学研究》第5期,第5-17页。
阮琳燕、马永鑫、朱志勇(通讯作者)(2020):“多重认同叠合机制:新教师专业发展角色冲突的和解路径”,《教师教育研究》,第32卷, 第1期,第85-94页。
张文琪、曾国权、朱志勇(通讯作者)(2020):“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情境定义及其制度属性: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第1期,第18-26页。
赵彬、朱志勇(2019):“来华留学生的自我呈现:途径与机制”,《比较教育研究》,第8期,第99-106页。
朱志勇、张文琪(2019):“整合抑或冲突:学校仪式的社会学分析”,《开放学习研究》,第3期。
何菲、朱志勇(2019):“以学术为业还是以市场为业:博士生职业选择的变化、原因及启示”,《研究生教育研究》,第3期,第3-8页。
阮琳燕、施玉茹、朱志勇(通讯作者)(2019):“从‘教师知识共享’到‘优质教师资源均衡’:新手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个案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第3期,第75-81页。
朱志勇、刘婷(2019):“‘挣扎的尘埃’:研究生学术热情变化的个案研究”,《教育学术月刊》,第2期,第52-61页。
朱志勇(2018):“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了吗?”,《社会与公益》,第11期,第61-67页。
朱志勇、阮琳燕(2018):“‘自我革命’的挑战:一位大学教师的‘祛魅’ 之路”,《教师教育研究》,第30卷,第4期,第82-91页。
张遐、朱志勇(2018):“开放大学教师角色认同建构个案研究:社会学符号互动论和建构论视角”,《开放教育研究》,第24卷,第1期, 第68-81 页。
林红、陈锁明、朱志勇(2018):“锤炼‘学术型教师’:让优秀教师卓越绽放”,《中小学管理》,第2期,第42-44页。
郝少毅、朱志勇(通讯作者)(2016):“学科教学知识的情感维度:职前幼师个案研究”,《教育学术月刊》,第6期,第96-105页。
何丽、唐信峰、朱志勇、王建平(2016):“持续性联结及其与丧亲后适应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 第 24 卷,第 5 期,第765-772 页。
张遐、朱志勇(2016):“在线教师角色认同与专业发展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第 5 期,第 74-79+32 页。
朱志勇、韩倩、张以瑾(2016):“村落中的堡垒:风险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学校与社区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 37 卷,第 1 期, 第 118-124 页。
韩倩、朱志勇(通讯作者)(2015):“大学之痛与身份之殇:高学历尼特族研究”,《高等教育评论》,第3卷,第2期,第190-232 页。
朱志勇、高鸾、韩倩(2015):“香港地区教育博士项目制度改革的动因及其历程:以香港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为例”,《全球教育展望》, 第44卷, 第11期,第45-56 页。
张遐、朱志勇(2015):“远程教育教师角色认同理论及研究综述”,《职教论坛》,第27期,第51-58页。
范晓慧、朱志勇(2015):“教师‘自我研究’的何为与何能:兼评《教师 的自我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第27卷,第4期,第93-99页。
崔雪娟、朱志勇(2015):“离开象牙塔”:弹性学制下研究生提前毕业个案研究”,《高等教育评论》,第3卷,第1期,第185-230页。
郑磊、朱志勇、王思檬(2015):“择校是否会影响学生的个人成长:基于同伴视角的个案研究”,《教育学术月刊》,第6期,第34-43页。
何丽、唐信峰、朱志勇、王建平(2014):“殇痛:失独父母哀伤反应的 质性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第22卷,第5期,第792-798页。
武晓伟、朱志勇(2014):“论我国‘精英式’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及其治理”, 《南京社会科学》,第2期,第 138-143 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14年第 5 期转载)。
武晓伟、朱志勇(2014):“传统与现代:文化哲学视域下的农村教育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第6期,第65-71页。
郑磊、朱志勇(2013):“教育是否促进中国公民的政治选举投票参与?来 自 CGSS2006 调查数据的证据”,《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11卷,第2期, 第165-185页。
邓猛、朱志勇(2013):“从话题到问题:教育研究方法刍议”,《教育学术月刊》,第 3 期,第15-29页。
朱志勇、向思(2013):“凤凰为何不还巢?‘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毕业生违约个案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34卷第1期,第110-117页。
朱志勇、崔雪娟(2013):“优秀校长的领导特质:媒体报道视角的分析”, 《教育学报》,第9卷,第1期,第100-110页。
朱志勇、崔雪娟(2012):“研究生学术能力:一个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6期,第92-99页。
朱志勇、董轩(2011):“家校关系视野中的学生发展:基于西部五省调研 的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2期,第56-63页。
朱志勇、董轩、向思(2010):“学校发展规划实施与评估:西部五省的经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Vol. 31, No. 2, pp. 40-48.
朱志勇(2008):“西藏牧区‘三包’政策下的基础教育反思:达萨乡中心 小学个案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第 4 期,第 16-21 页。
邓猛、朱志勇(2007):“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 46, No. 4, pp. 125-29.
朱志勇(2007):“学校教育情境中族群认同感建构的社会学分析(上): 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西北民族研究》,2007 年第 2 期,第 55-70 页。
朱志勇(2007):“学校教育情境中族群认同感建构的社会学分析(下): 分析与讨论”,《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第44-55页。
朱志勇、钱民辉(2007):“继承传统:教育社会学在综合性大学”,《教育研究》,第 3 期。
朱志勇、邓猛(2007):“教师有平民教育观吗?”,《中国教师》,第3期,第10-11 页。
朱志勇、徐蕾(2006):“社会资本在民办学校发展机制中的运作逻辑:个案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4期,第63-70页。
朱志勇(2006):“学校教育情境与族群认同感:内地西藏班个案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第82-88页。
朱志勇、邓猛(2006):“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科学化’抑或‘本土化’? ——兼论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教育研究与实验》,第1期,第1-8页。 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 年第5期全文转载,第63-71页。
朱志勇(2005):“少数民族学校教师角色意识初探:个案研究”,《清华 大学教育研究》,第6期,第90-98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 年第2期大文摘转载第 173-175页。
朱志勇、刘叶(2005):“上海、香港与台湾三地文学类畅销书中价值取向的社会学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第140-147页。
朱志勇(2005):“教育研究方法论范式与方法的反思”,《教育研究与 实验》,第1期,第7-12页。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 年第4期全文转载第64-71页。
朱志勇(2002):“我国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演进:价值取向的分析”, 《上海教育科研》,第12期。
朱志勇(2001): “教育研究者在质化研究中的‘关系’:一种反思社会学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第6期,第1-6页。
朱志勇(2001):“协商性共识与控制性共识: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社会我价值取向分析”,《上海教育科研》,第8期。
朱志勇(2000):“适应抑或超越: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个体我价值取向分析”,《上海教育科研》,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10期全文转载。
朱志勇(2000):“语文教科书自然环境价值取向分析”,《上海教育科研》, 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12期全文转载。
朱志勇(1998):“我国内地和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社会角色的呈现”,《比较教育研究》,第5期。此文被收录到鲁洁主编(1999):《华人教育:民 族文化传统的全球展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76-187页。人大复印 资料《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10期转载。
朱志勇等人(1997):“课程的社会学研究简论”,《教育研究》,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7 年11期全文转载。
朱志勇、范晓慧(1997):“家庭影响学生在班级中交往的社会学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家庭教育》1997 年第2期全文转载。
王有生、张行涛、朱志勇(1997):“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探讨”,《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期。
朱志勇(1997):“教育社会学的功能论和冲突论:兼论两种理论对我国教育 现状的解释”,《上海教育科研》,第6期。
英文学术期刊论文
Tsang, Kwok Kuen , Lian, Yi, and Zhu, Zhiyong (通讯作者) (2020). “Alienated Learning in Hong Kong: A Marxist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DOI: 10.1080/00131857.2020.1767588.
Zhao, Bin and Zhu Zhiyong (通讯作者) (2020). “The Daily Self-repres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A Case Study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 Knowledge Cultures, Vol. 8, No. 1, pp. 104-119.
Yue, P., Zhiyong Zhu, Yongli Wang, Yimin Xu, Jia Li, Karen V. Lamb, Yahong Xu, Ying Wu (2019). “Determining the Motivations of Family Members to Undertak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ining through Grounded Theory.”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00: 1-16. https://doi.org/ 10.1111/jan.13923.
Kutnick, P., Zhu, Z. Y., Chan, C., Chan, R. Y., Lee B. P., and Lai, V. K. (2018): “Attitudes and Aspirations Regarding Engineering Among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Comparisons between Industrializing and Post-industrial Geo-engineering Regions of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Compare: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Vol. 48, No. 4, pp. 608-629. DOI: 10.1080/03057925.2017.1347033
Zhao, Zhenzhou, Zhu, Zhiyong(通讯作者), and Ruan, Linyan (2016). “Configuration of the Teacher-State Relationship: The Shanghai Experience.”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Vol. 10, No. 3, pp. 5-16.
Zhu, Zhiyong and Deng, Meng (2015). “Political or Cultural?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Policy of the Tibetan Neidi Education in China.”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 48, No. 5, pp. 332-340.
Zhang, Xia and Zhu, Zhiyong (2014). “Role-Playing and Role Interaction: A Case Study of Teachers’ Roles at ZG Open University.”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Vol. 3, No. 4, pp. 283-295.
Zhu, Zhiyong and Xiang, Si (2014). “Why Won’t Talents Return Home? A Case Study of Contract Breach by Graduates of the Program of Training High-Caliber Backbone Personnel from Ethnic Minorities.” Revista Espanola de Education Comparada, No. 23, pp. 19-52.
Madiha Salik, Zhu, Zhiyong and Liu Baocun (2014). “Soci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 A Case Study.” Europea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ocial Sciences, Vol. 2, No. 3, pp. 1-9.
Salik, Madiha and Zhu, Zhiyong (2014). “Gender Discrimination and Inequal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Rural Areas of Pakistan.” Academic Research International, Vol. 5, No. 2, pp. 269-276.
Zhu, Zhiyong and Xiaohui Fan (2012). “Reflections on Teachers’ Teaching Conceptions: A Case Study.”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 45, No. 4, pp. 42-45.
Zhu, Zhiyong (2010): “Higher Education Access and Equality among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 43, No. 1, pp. 12-23
Du, Yuhong and Zhu, Zhiyong (2008). Impact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Investment in China: Evidence from Basic Education in Western Areas Project. Guest Editor Issue for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 41, No. 4, pp. 1-4.
Zhu, Zhiyong (2008). “Trade-offs between the ‘Top-down’ and ‘Bottom-up’ School Education Management Model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Western China.”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 41, No. 5, pp. 36-57.
Zhu, Zhiyong (2008). “Reflections on Basic Education in Tibet under the Policy of ‘Three Guarantee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 41, No. 1, pp. 44-50.
Deng Meng and Zhu Zhiyong (2007). “The Chinese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 and Western Inclusive Education: Comparison and Exploration.”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 40, No. 4, pp. 21-32.
Zhu, Zhiyong (2007).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the Schooling Context.”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 40, No.2, pp. 38-59.
Gerard A. Postiglione, Zhu, Zhiyong, and Ben Jiao (2004). “From Ethnic Segregation to Impact Integration: State Schooling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for Rural Tibetans.” Asian Ethnicity, Vol. 15, No. 2, pp. 195-217.
著作中的章节
Zhu, Zhiyong and Deng Meng (2019). “Education Reform in Shanghai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Toward a Balanced and Innovative System?” Pp. 27-41 in Equity in Excellence: Experience of Asian Higher Performing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 Innovation Series) edited by S. Teng, M. Manzon, K. Poon. Singapore: Springer (DOI: https://doi.org/10.1007/978-981-13-2975-3_3).
Han, Qian and Zhu, Zhiyong (2016). “Same Sky, Different Horizon: An Analysis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Access to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in Mainland China.” Pp. 99-118 in Widening Higher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A Global Perspective edited by Mahsood Shah. Amsterdam: Elsevier.
朱志勇(2015):“学校课堂文化”,第 119-137 页载于鲍传友主编《学校改进中的文化战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Zhu, Zhiyong (2011). “School Life and Ethnic Identity: A Case of Tibetan Student Narrative.” Pp. 65-86 in Minority Students in East Asia: Government Policies, School Practices, and Teacher Responses, edited by JoAnn Phillion, Ming Tak Hue, and Yuxiang Wang.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朱志勇(2009):“西藏牧区小学教育调查:那曲地区达萨乡小学个案分析”, 载于马戎、郭志刚主编:《中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第 277-333 页。
学术兼职
1998-现在:全国教育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员
2019-2024:宁夏回族自治州吴忠市红寺堡区教育顾问兼首席专家
2018-2023: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现代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17-2020:人民教育出版社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教学资源重点研究基地专家
2017-2020:盐城师范学院北京校友会副会长
2017-2019: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学区管理中心专家顾问
2014-至今: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三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14-2017: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兼职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2014 - 至今:中国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专家
2013/4 – 2016/9: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
2012-至今:被学术期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聘为评审专家
2012/1 - 至今:国际学术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Education 担任 Managing Editor
2009-至今:国际学术期刊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担任 Advisory Committee 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