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楚江亭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2003年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原理专业 博士学位 2000年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原理专业 硕士学位 1984年 洛阳师范学院 物理系 工作经历 2003年7月——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1995年7月——1996年10月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普通物理学访问学者 1984年9月——1995年6月 洛阳师范学院 出访经历 2019年10月 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约克大学参加“多伦多国际教育发展论坛”,并到相关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交流、研讨 2018年5月 到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大学、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波士顿大学、波士顿学院等访问,并进行高校管理、教师主体性等方面的学术交流 2016年10月 到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武藏大学等进行学术访问,并就教育治理、学校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等进行交流、研讨 2015年7月 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威廉玛丽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华盛顿大学、乔治城大学、美国大学、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等访问,并进行高校管理等方面的学术交流; 2014年10月 到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析(UCLA)、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等交流访问,并进行学术分享 2012年10月 受国务院侨务办委派到德国柏林、汉诺威、不来梅、多尔塞多夫、斯图加特、慕尼黑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并为华文学校教师进行教育培训 2009年5月 到菲律宾国立大学、菲律宾科技大学、菲律宾理工大学、德拉萨大学、东方大学等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并参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的研讨会 2008年9月 受邀在台湾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台湾辅仁大学、花莲教育大学、基层教师协会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并多次做学术报告 2007年11月——12月 到法国索邦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德国不莱梅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等参加教育培训、交流学习 2006年1月——2009年10月 多次到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学院、澳门大学等进行学术交流,并受邀为校长、园长、教师等做教育培训 2005年4月——5月 到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等参加学术交流与研讨,并为香港中小学校长、教师做报告 1995年7月——1996年10月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普通物理学访问学者 获奖情况 在洛阳师范学院工作期间,多次获得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在西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期间,两次获得校级“优秀研究生”奖,一次校级“优秀毕业生”奖 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两次获得校级“优秀博士研究生”奖,一次校级“优秀博士毕业生”奖 2005—2006学年获得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6—2007学年获得校级“优秀共产党员” 2007—2008获得校级“学生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市“学生工作先进个人” 2008—2009学年获得校级“优秀共产党员”,校级“优秀研究生教学奖” 2010年4月,其指导的教育硕士岳军祥的论文,被评为全国第二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 2012年,获得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学生工作先进个人” 2014年,获得校级“学生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市“学生工作先进个人” 2013—2017年,连续5年获得校级“优秀研究生教学奖” 2018年,获得校级“优秀共产党员”

研究领域

目前致力于“新主体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的综合专题研究,理论部分研究包括:主体生成与异化、主体间性、社会网络、专长获得、生活世界、身体、意会知识、具身认知、场域惯习、社会及文化资本、精制文化编码等;实践部分研究涵盖:区域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中小学管理与改革、校长及管理者领导力、课程改革与高效课堂、校本教研、项目式学习(PBL)、教师行动研究与专业发展、学生学习力、学校体制机制改革等,已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山东省德州市、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等地建立“新主体教育实验”的综合教改实验区或“楚江亭教授”工作室,正在进行基于区域(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管理与改革、校长及中层干部领导力、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内驱力、学校文化重塑、学生学习力提升等方面的研究,研究主题包括“主体认知镜像构成与决策形成”、“由个体到群体:重要他人的虚拟化走向”、“从生物我到社会我:自我的层次与社会规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构建”、“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与学校管理改进”、“优质学校创建与校长领导力提升”、“高效课堂与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制度建设与校园文化重构”、《动机、探索、合作:学习的三维结构透视》等等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出版著作 专著:《真理的终结——科学课程的社会学释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合著:《中国教育蓝皮书》(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合著:《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合译:[英]迈克尔·杨著:《未来的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合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小学校长读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专著:《教育人本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主编:《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学关键词》,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编著:《名家儿童观中的教育之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编著:《校长如何规划学校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主编:《校长如何优化内部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主编:《校长如何营造育人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主编:《校长如何提升课程领导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主编:《校长如何引领教师成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主编:《校长如何调适外部环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编著:《中学生领导力:理论、实践、案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学术论文 《分权、共治: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教师教学专长研究如何走出困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理性主义、建构主义与教师教学专长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8期; 《新一轮省级高校教师职称政策研究——基于12省份政策文本的分析》,《高等教育管理》,2019年第3期; 《主体确立与异化:拉康视角的教育省思》,《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 《第三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简述》,《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 《身体教育:一个有待拓展的领域——当代国际学术界身体研究新进展及启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7期; 《风险社会视野中大学生自杀意念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如何深化教师教学专长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年第6期; 《教师专业知识建构:基于文本诠释学的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1期; 《大学教师存在性焦虑:资本的视角》,《教师教育研究》,2019年第7期; 《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教师管理制度建设》,《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问题与反思: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8期; 《认知“镜像”与教育管理:拉康镜像理论解读及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2期; 《学校治理现代化:内涵、困境与路径重构》,《人民教育》,2020年第10期; 《新时代校长应自觉提升政治意识和政策能力》,《人民教育》,2019年第8期; 《重视“点式学习”:教育治理呼唤教师观念转变》,《中国教师》,2020年第6期; 《班级规范管理的有限性及其超越》,《中国教师》,2019年第3期; 《中小学如何进行学校发展自我诊断》,《中国教师》,2020年第5期; 《大学生主体意识及认同问题研究》,《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借鉴“车库文化”:疫情期间家庭教育怎么办?》,《中小学校长》,2020年第4期; 《新时代的学校文化与制度建设》,《上海教育》,2018年第34期; 《中小学如何进行学校发展自我诊断》,《中国教师》,2017年第6期; 《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教师管理制度建设》,《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问题与反思: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8期; 《风险社会视野中大学生自杀意念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认知“镜像”与教育管理——拉康镜像理论解读及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2期; 《通过身体的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当代教育评论》,2014年,第1辑; 《学校发展规划为什么难以奏效?》,《基础教育论坛》,2014年第9期; 《范式重构:教育学研究取得进步的必然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9期; 《区域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与实施探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第3期; 《学校发展规划为什么难以奏效?》,《人民教育》,2014年第3期; 《反思超常教育:从天才与疯癫谈起》,《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深化“大学生认同问题”研究的若干思考》,《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教育学研究:历史考察及省思》,《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 《科学促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基础教育论坛》,2013年第8期; 《学校管理:风险社会的视角》,《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评析》,《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第4期;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是管理理念的更新》,《教书育人》,2013年第2期; 《科学促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第12期; 《中小学生领导力培养》,《北京教育》,2012年第12期; 《信任危机:大学生个体存在性焦虑的根源剖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0期; 《区域发展规划是管理理念的更新》,《中国教育报》,2012年7月19日; 《制定一个务求实效的发展规划》,《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31日; 《制度保障:教师有效参与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中小学校长》,2011年第12期; 《青春在这里闪光》,《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9月9日; 《校长应如何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年第7期; 《关注每一个学生,努力提升教育质量》,《中小学校长》,2010年第10期; 《企业员工的自我认同:风险社会的视角》,《管理世界》,2010年第7期; 《科学内涵的解读与科学教育创新》,《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风险社会视野中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省思》,《人文杂志》,2010年第1期; 《“十二五”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新思路》,《人民教育》,2009年第12期; 《公众有效参与规划纲要制定还需制度保障》,《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9期; 《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8期; 《论特色学校创建中的公共关系管理》,《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风险社会与教师自我认同危机》,《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学校管理标准:构建及思考》,《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第11期; 《高校战略定位:误区及纠正策略——国内外高校战略定位比较的视角》,《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意义在阐释中生成——社会学视野中的科学知识性质研究及启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特色学校创建:概念透视与模式重构》,《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4期; 《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江西教育》,2008年第4期; 《学校发展规划:内涵、特征及模式转变》,《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故事、理性、成长——关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叙事研究》,《福建教师》,2008年第4期; 《中小学发展规划模式的转变》,《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第9期; 《价值重构:语言编码视野中的地方课程开发》,《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8期; 《“文化殖民”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选择》,《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8期; 《“文化自觉”与教师教育研究的价值选择》,《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科学知识的社会生成——当代国际学术界科学知识性质研究的新进展及启示》,《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科学知识观与教师创新能力养成——社会建构论视野中的科学知识性质解析及启示》,《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 《和谐社会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思考》,《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科学课程的认识内涵及实践论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关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有关问题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5期; 《自由的论坛、学术的摇篮》,《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3期; 《后殖民主义研究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选择》,《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走向理解与宽容——教师“个人观点”的社会学解读及启示》,《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与作用》,《人民教育》,2005年第5期; 《论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及特色形成》,《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2期; 《科学知识观与职业教育改革》,《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9期; 《试论科学课程的社会建构及其教育意义》,《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5期; 《吸引和使用海外留学人员有关政策问题的思考》,《人口学刊》,2004年第4期; 《论科学课程的社会建构观——国外科学课程研究的最新发展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互动、参与、校本式中解读校长培训》,《中国教育报》,2004年2月24日; 《课程:文化的价值选择》,《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9期; 《教育科研能力是新世纪教师的角色要求》,《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5期; 《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的困境及应重视的问题》,《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1期;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初探》,《江苏高教》,2003年第1期; 《试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三大主要类型》,《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日韩两国中小学性教育比较》,《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11期; 《关于建立我国教育标准的思考——兼论UNESCO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0期; 《论自然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及其教育意义》,《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7期; 《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上海教育科研 》,2002年6期; 《应尽快建立我国教育发展指标体系》,《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年第5期; 《关于建立我国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考——兼论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关于构建我国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4期; 《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和预测》,《青年研究》,2001年第10期; 《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和预测》,《青年研究》,2001年第9期; 《论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重视个性》,《天中学刊》,2000年第2期; 《论现代德育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江苏高教》,2000年第1期; 《对马克思主义综合技术教育原理的再认识》,《洛阳师专学报》,1999年第6期; 《二战后美国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天中学刊》,1999年第8期; 《家庭环境影响儿童行为》,《现代家教》,1998年第12期; 《家长评价与孩子的自卑心理》,《现代家教》,1998年第9期; 《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甘肃教育》,1998年第8期; 《教师职业倦怠如何解决?——基于学校制度、文化的理性透视》,在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举办的教育管理论坛上进行学术交流,2008年9月,会议论文; 《中国教育发展经验及反思》,在德国汉诺威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地进行学术交流,2012年10月,会议论文; 《认知镜像与管理决策》,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教育管理的比较研究论坛”进行交流,2014年10月,会议论文;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2015年首届卓越校长论坛”,会议论文; 《中国学校管理的未来走向》,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举行的“中日韩教育发展研讨会”,2016年10月,会议论文; 《精制编码与家校合作中的文化共融》,在台湾辅仁大学“学校管理及教师专业发展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2017年9月,会议论文; 《语境论视野中的教师专长获得》,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参加“多伦多国际教育发展论坛”,2019年10月,会议论文;等等。

学术兼职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中方特聘专家 中、英甘肃基础教育发展项目中方特聘专家 中、欧西部基础教育发展项目中方特聘专家 教育部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成员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 中华女子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教育科研网特聘专家 郑州市人民政府教育顾问 南宁市人民政府教育顾问 北京市“名校长工作室”特聘专家 《教育现代化》编委会委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