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期刊论文
李芒. 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从技术哲学的角度论教育技术的内涵[J]. 天津电大学报,1997,(02):12-16+21.
李子运,李芒. 论学校课堂教学策略的几个基本问题[J]. 中国电化教育,1998,(03):12-14.
李芒. 谈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J]. 课程.教材.教法,1998,(03):.
李芒,时俊卿. 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J]. 现代教育论丛,1998,(02):25-27.
李芒. 怎样精选家用电脑学习软件[J]. 中国电化教育,1998,(04):39.
李芒. 教学调控的理论及其应用[J]. 山东教育科研,1998,(03):.
李芒. 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J]. 教育研究,1998,(07):.
李芒. 现代高校教师的形象与教学技术[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03):.
李芒,赵小杰. 关于面向21世纪高师《教学技术》公共课程的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1999,(03):.
李芒,时俊卿,张庆利. 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策略[J]. 北京教育,1999,(09):23-24.
李芒,张庆利,张弘. 古老教学媒体的新生机——教师运用黑板的教学策略[J]. 电化教育研究,1999,(05):63-66.
李芒,成国志,于丽娜. 日本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特点评介[J]. 比较教育研究,2000,(01):50-53.
李芒. 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J]. 中国教育学刊,2000,(01):.
李芒. 中国电化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的开创者[J]. 电化教育研究,2000,(10):97.
石剑,李芒. 开展教学策略研究,实现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J]. 教育科学研究,2000,(06):66-69.
周玉芬,司言词,李芒. “创造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探索[J]. 现代教育技术,2001,(01):35-41+76.
陈丽,李芒. 论“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的本质及其关系[J]. 中国电化教育,2001,(02):49-52.
李芒. 从系统论到关系论——论信息社会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J]. 电化教育研究,2001,(02):3-8.
李子运,李芒,陈维嘉.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J]. 中国远程教育,2001,(05):61-64+80.
李芒,徐承龙,胡巍. PBL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J]. 中国电化教育,2001,(06):8-11.
李芒,单爱慧. 《电化教育研究》百期寄语[J]. 电化教育研究,2001,(08):22.
李芒. 努力开创华人网络教学的新时代——第五届全球华人学习科技研讨会之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2001,(10):5-8.
殷培红,张小亚,李芒. 网络环境下问题解决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01,(11):58-61+80.
周玉芬,李芒. 教育技术与学派——对教育技术学派基本问题的认识[J]. 电化教育研究,2001,(11):18-21+27.
李翠白,李芒. 基于计算机的“教学设计”任务驱动式学习方法[J]. 中国电化教育,2001,(12):9-13.
李芒. 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师的教学能力[J]. 教育研究,2002,(03):63-67.
李芒. 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02,(05):38-39.
李芒. 建构主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论建构主义知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J]. 中国电化教育,2002,(06):10-15.
李芒. 让学生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中进行综合性学习——“信息化教育环境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课题介绍[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02,(09):22-23.
李芒. 走出使用课件的误区[N]. 科技日报,2002-12-18T00.
蒋霞,卢和英,李芒. 协作学习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中小学电教,2003,(02):25-26.
陈丽,李芒,陈青. 论网络时代教师新的能力结构[J]. 中国电化教育,2003,(04):65-68.
李芒,陈丽,吴甡. 对远程教育的现代教学理论问题的认识[J]. 电化教育研究,2003,(04):46-50.
李芒,李仲秋,黄建荣. 网络探究式学习的心理学习环境设计[J]. 中国电化教育,2003,(07):21-23.
李芒. 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的若干教学问题[J]. 教学仪器与实验,2003,(07):2-7.
李芒. 网络教育与现代学习观[J]. 信息技术教育,2003,(08):95-97.
陈卫东,李芒. 论网络教学的“复杂观”[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3,(03):34-37.
李芒,李仲秋,陈美玲. 论信息化教育中值得省思的八大教学问题[J]. 中国电化教育,2003,(10):19-24.
陈卫东,李芒.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复杂性[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2):59-61.
王海燕,李芒. 信息化环境中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J]. 现代教育技术,2004,(01):34-37.
王海燕,李芒. 让师生实现零距离的心灵触摸——从教学交往的视角研究高校教师的个人教学网站建设[J]. 电化教育研究,2004,(02):37-40.
陈卫东,李芒. 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设计[J]. 职业技术教育,2004,v.25;No.v.25(07):46-48.
李芒. “信息时代”是现实,还是乌托邦?[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04):1.
李芒. 教改者的“忏悔”与“中庸”[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05):34-35.
李芒.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及原则[J]. 电化教育研究,2004,(05):58-62.
陈卫东,李芒. 试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4,(07):94-97
李莎,李芒. 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反思[J]. 课程.教材.教法,2004,(09):11-15.
李芒,周玉芬,李子运. 论教学设计学研究的十个方向[J]. 电化教育研究,2004,(11):20-25.
罗双兰,李芒. 关于如何激发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述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95-100.
罗德均,李芒. 基于网络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4,(12):52-56
李芒. 论教学设计学的学科独特性与研究体系[J]. 中国电化教育,2005,(07):5-8.
李芒,李莎,王海燕. 论网络环境中教学交往的含义与策略[J]. 电化教育研究,2005,(07):57-61.
李芒. 我为教育献几言[J]. 中国教师,2005,(08):21-22.
张轶炳,李芒. 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性与多样性[J]. 电化教育研究,2005,(11):62-66.
李芒,吴元红,徐海梅. IBM重塑教育:面向中国基础教育的教师培训模式——教育部-IBM“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研究报告[J]. 电化教育研究,2006,(04):70-75.
李芒,陈维超. 信息化学习方式的理论阐释[J]. 开放教育研究,2006,(02):18-22.
李芒,郑葳. 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历史审视[J]. 电化教育研究,2006,(05):3-9.
陈列尊,李芒,游开明. 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思维的教学系统设计[J]. 电化教育研究,2006,(09):25-29.
郑葳,李芒. 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J]. 当代教育科学,2007,No.212,No.213(Z2):18-22.
陈维超,李芒. 促进网络支持的面授教学交往的有效性——运用博客建构学习共同体[J]. 电化教育研究,2007,No.168(04):56-61.
郑葳,李芒. 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J]. 全球教育展望,2007,No.236(04):57-62.
李芒. 论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J]. 电化教育研究,2007,No.172(08):5-8.
李芒. 学习生存性视域中的信息化学习方式[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No.203(05):38-43.
李芒. 论教育技术是“主体技术”[J]. 电化教育研究,2007,No.175(11):5-9.
Dan,Tao,Mang,Li. Participatory Learning Activity Design Based on Haokanbu[A]. Proc. - Int. Conf. Comput. Sci. Softw. Eng., CSSE.[C].:,2008:150-153.
李芒. 对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J]. 教育研究,2008,No.340(05):56-61.
李芒. 论教育技术视域中“人与技术”之关系[J]. 中国电化教育,2008,No.258(07):11-15
李芒. e-Learning到底是什么?[J]. 电化教育研究,2008,No.187(11):12-15+32.
李芒. 教学的核心:学习 教授 技术[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No.485(02):4-6.
苏博,李芒. “产出式”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探索——以“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精品课程为例[J]. 中国远程教育,2009,No.342(04):52-55.
李芒. 教学设计的九大信条[J]. 电化教育研究,2010,No.204(04):40-43.
张志祯,喻凡,李芒. 课堂教学视频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 中国电化教育,2010,No.281(06):113-116.
李芒. 论教育技术的“原理”[J]. 电化教育研究,2011,No.220(08):5-8+27.
孙立会,李芒. 论教育技术批评[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No.115(01):35-40.
李芒,蒋科蔚,蔡君. 论教学设计研究领域中的基本问题[J]. 远程教育杂志,2012,v.30;No.208(01):74-78.
李芒,蒋科蔚. 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风险”[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No.116(02):3-12.
李芒,蔡旻君. 论信息化教学的文化特征[J]. 中国电化教育,2012,No.308(09):1-6.
李芒. 教育技术的学科自觉:学格论[J]. 电化教育研究,2012,v.33;No.235(11):17-23+29
孙立会,李芒. 论教育技术之“道”[J]. 现代教育技术,2013,v.23;No.141(01):9-12.
孙立会,李芒. 教育技术学之传记研究方法[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No.121(01):24-32.
郭俊杰,李芒,孙立会. 论教育技术工作者的生存方式[J]. 现代教育技术,2013,v.23;No.142(02):59-63.
李芒,蔡旻君,蒋科蔚,王妍莉. 可视化教学设计方法与应用[J]. 电化教育研究,2013,v.34;No.239(03):16-22.
孙立会,李芒. 日本小学教师ICT活用指导力研究及启示——基于日本文部科学省《小学学习指导纲要说明》的统计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13,No.315(04):70-74+118.
李芒,蔡旻君. 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2013,v.23;No.145(05):36-41.
蒋科蔚,李芒,王妍莉.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绿色范式”转换路径分析——解析美国2000—2011年度“EDUCAUSE十大议题调查”[J]. 电化教育研究,2013,v.34;No.243(07):94-100.
李芒,蔡旻君,吴颖惠,侯兰,马涛. 技术“极化”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策略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2013,No.318(07):25-30.
孙立会,李芒. 日本电子教科书研究的现状及启示[J]. 课程·教材·教法,2013,v.33;No.358(08):111-117.
李芒,孙立会. 论大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力[J]. 现代教育技术,2013,v.23;No.151(11):17-21.
李芒,吴颖惠,亓效军. 区校互动 协同创新——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自主发展模式研究[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No.148(04):85-90+96.
何莹松,李芒. 大学文科物理导入课教学探讨与思考[J]. 物理通报,2014,(05):15-18.
李芒,孙立会. 关于电子教科书基本问题的探讨[J]. 教育研究,2014,v.35;No.412(05):100-106.
郭俊杰,李芒,王佳莹. 解析教学反思:成分、过程、策略、方法[J]. 教师教育研究,2014,(04):29-34.
李芒,逯行. “集聚方效应”下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模式和效果——以北京市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2014,No.333(10):7-15.
孙立会,李芒. 中国教育技术学科问题再审视[J]. 中国电化教育,2014,No.334(11):10-16
李芒. 对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J]. 中国教师,2015,No.235(12):5-7.
孙立会,李芒. 日本教育工学理论体系构建理路及启示[J]. 中国电化教育,2015,No.344(09):1-6+16.
蔡旻君,李小涛,李芒. 教育技术生态观:目的、定位及意义[J]. 中国电化教育,2015,No.346(11):13-17+27.
Li,Mang, Zheng,Chunping, Tang,Xiaolan, Sang,Guoyuan. Exploring the nature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small-group discussions in a Chinese university setting[J]. JOURNAL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2015,2(4):475-491.
李芒,蔡旻君. 课堂评价亟需信息技术的支持[J]. 中国电化教育,2016,No.348(01):63-70.
李岩,李芒,蔡旻君.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管弦乐”隐喻——CSCL研究的新进展[J]. 现代教育技术,2016,v.26;No.178(02):33-38.
李芒,李岩. “管弦乐课堂”教学理念的CSCL教学设计原理探析[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No.140(02):45-52.
逯行,李芒,贾楠,李彩铃. 全网络空间在线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现——以北京四中网校在线翻转课堂试验为例[J]. 数字教育,2016,v.2;No.8(02):7-16.
周鹏琴,徐唱,张韵,李芒. STEM视角下的美国科学课程教材分析——以FOSSK-5年级科学教材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2016,No.352(05):25-32.
张韵,顿卜双,徐唱,李芒. 基于STEM框架的中美科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以美国FOSS和中国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材为例[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6,No.282(06):48-57+35.
李芒,李岩. 教师教育者五大角色探析[J]. 教师教育研究,2016,v.28;No.166(04):14-19.
逯行,李芒,喻凡,李营. 教育游戏家园共育模式下幼儿能力培养实验研究——以“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加减运算能力培养为例[J]. 数字教育,2016,v.2;No.10(04):14-22.
李芒. 铸就有魅力的卓越教师[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16,No.758(09):1.
李芒,李子运.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发展的新思路[J]. 中国电化教育,2016,No.357(10):11-17+50.
李芒,蔡旻君,陈萍. 英国ARG学习性评价与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2016,v.43;No.316(10):90-100.
王慧敏,逯行,孙晋美,衷克定,李芒.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分析框架建构——基于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平台视频内容分析[J]. 数字教育,2016,v.2;No.12(06):26-32.
李芒. “互联网+”时代的教师思维素养[N]. 中国教师报,2017-01-04015.
李芒,郑春萍,李子运,唐轶. “互联网+”时代高校卓越教师的核心特征[J]. 中国电化教育,2017,No.360(01):39-44+57.
李芒,周溪亭,李子运.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的教学新理念[J]. 中国电化教育,2017,No.361(02):1-4.
李芒,乔侨,李营. 国内外交互式媒体教学应用的比较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7,v.38;No.288(04):53-58+93.
李芒,乔侨,李营. 交互式媒体教学应用策略的发展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7,No.364(05):62-67.
李芒,孔维宏,李子运. 问“乔布斯之问”:以什么衡量教育信息化作用[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No.147(03):3-10.
李芒. 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之作——《技术支持的教师教学反思》评介[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v.39;No.253(06):113-114.
李芒,李子运. 论高校教师十大互联网思维方式[J]. 电化教育研究,2017,v.38;No.292(08):5-12.
时俊卿,李芒. 公平教育思想的时代特征[J]. 教育家,2017,No.102(42):21-25.
Li,Mang, Zheng,Chunping, Liang,Jyh-Chong, Zhang,Yun, Tsai,Chin-Chung. Conceptions, Self-Regulation, and Strategies of Learning Science Among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2018,16(1):69-87.
Liu,Jieying, Jia,Shan, Qiao,Qiao, Li,Mang.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Network Learning Platform Based on the Big Data Concept[A]. 2018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THROUGH TECHNOLOGY (EITT 2018).[C].Massey Univ, Sch Humanities:,2018:111-115.
李子运,李芒. 中国教育技术学向何处去[J]. 中国电化教育,2018,No.372(01):64-71.
李芒,李子运. 论教育技术的九大特性[J]. 中国电化教育,2018,No.374(03):1-9.
逯行,李子运,李芒. 国内整合学科的STEM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 数字教育,2018,v.4;No.21(03):6-12.
Zheng,Chunping, Liang,Jyh-Chong, Li,Mang, Tsai,Chin-Chu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motivation and online self-regulation: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approach[J]. SYSTEM,2018,76():144-157.
张志祯,张玲玲,李芒.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应然分析:教学自动化的必然与可能[J]. 中国远程教育,2019,No.528(01):25-35+92.
李芒. 大学金课观——兼论大学教学的若干基本问题(一)[J]. 煤炭高等教育,2019,v.37;No.180(03):8-13.
杜瑞军,李芒. 我国高等学校教材管理的基本逻辑[J]. 教育研究,2019,v.40;No.473(06):116-127.
孙立会,刘思远,李芒. 面向2035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图景*——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描绘[J]. 中国电化教育,2019,No.391(08):1-8+43.
李芒,查聿翀. 非良构的陌生领域知识的教学设计模型建构[J]. 中国电化教育,2019,No.392(09):98-103.
李芒,李子运,刘洁滢. “七度”教学观:大学金课的关键特征[J]. 中国电化教育,2019,No.394(11):1-8.
李芒,石君齐. 靠不住的诺言:技术之于学习的神话[J]. 开放教育研究,2020,v.26;No.143(01):14-20.
李芒,石君齐. 我国大学教师发展者专业化的内在逻辑[J]. 现代教育管理,2020,No.359(02):78-84.
李芒,乔侨,李子运,刘洁滢. 教师的“易感”主义[J]. 基础教育论坛,2020,No.332(06):1
李芒,张华阳.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教师教学的知行路线[J]. 重庆高教研究,2020,v.8;No.44(02):25-34.
李芒,张华阳. 对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批判与主张[J]. 电化教育研究,2020,v.41;No.323(03):29-39.
李芒,段冬新. 历史的会师点:教育技术的学术繁荣[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v.32;No.164(02):3-10+19.
李芒,张华阳. 抗疫之中话教学[J]. 中国电化教育,2020,No.399(04):8-15.
李芒,申静洁. 论教师教学的信息技术疏离感[J]. 中国电化教育,2020,No.400(05):62-68.
李芒,申静洁. 何谓分离式金课[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v.32;No.165(03):15-21+29.
李芒,石君齐. 论教育理解的技术前见[J]. 开放教育研究,2020,v.26;No.145(03):26-34.
李芒. 同学们,咱教室见[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No.893(06):12-13.
杨扬,张志强,吴冠军,张丰,吴勇毅,苏德,周跃良,王鉴,李政涛,朱德全,李芒,辛涛,袁振国. “疫情下的信息技术与在线教学”笔谈[J]. 基础教育,2020,v.17;No.141(03):48-60.
申静洁,赵呈领,李芒. 创客教育:学科视域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探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20,No.401(06):30-36.
孙立会,朱雅,李芒. 大学教材建设的问题与政策建议[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v.38;No.316(08):1-5.
李芒,段冬新. 教育技术之人格论[J]. 电化教育研究,2020,v.41;No.329(09):5-12+20.
李芒,张华阳. 教育工具信息化“合一论”[J]. 电化教育研究,2021,v.42;No.333(01):16-21.
李芒,石君齐. 未来学校教育图景的幻视——对OECD《回到教育的未来》报告的批判话语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21,No.408(01):7-13+25.
申静洁,赵呈领,李芒,梁云真,王康.聚合型学习:区域创客教育发展模式研究——基于武汉市创客教育联盟的探索[J/OL].现代远距离教育:1-9[2021-04-05].https://doi.org/10.13927/j.cnki.yuan.20210326.004.
蔡旻君,王心怡,郭婉瑢,李岩,李芒.在线学习者参与评价的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03):15-23.
李芒,葛楠.中小学在线教育病灶与治理[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04):41-49.
蔡旻君,郭瑞璇,李芒.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改革发展之变迁——基于2000—2019年的政策文本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21(04):11-22.
申静洁,赵呈领,李芒,梁云真,王康.聚合型学习:区域创客教育发展模式研究——基于武汉市创客教育联盟的探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1(01):71-77.
蔡旻君,郭瑞璇,李芒.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改革发展之变迁——基于2000—2019年的政策文本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21(04):11-22.
李芒,葛楠.中小学在线教育病灶与治理[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04):41-49.
李芒,孙立会,村上隆一.日本中小学教材建设管理体系及其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21,43(08):30-39.
李芒,石君齐.建党百年之高校教师培训制度建设回望[J].中国大学教学,2021(08):64-72.
李芒,段冬新.我国大学教师教学准入标准的研制[J].重庆高教研究,2022,10(01):60-70.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22.01.007.
张志祯,李芒,祝薇.研究生在线面试的互动特点与可能影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09):42-48.
李芒,黄琳.为何必须禁止手机进课堂?[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0):5-11.
李芒,柏乐宜,黄琳,侯兰.中学生自主感与成功感对考试焦虑的影响*——同伴学习的调节作用[J].教育科学研究,2021(10):54-62.
李芒,段冬新,张华阳.教育技术走向何方:从异化的预测到可选择的未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01):21-30.
李芒,黄琳,张华阳.论大学教师学术研究的八大关系[J].现代教育管理,2022(03):48-56.DOI:10.16697/j.1674-5485.2022.03.006.
李芒,张华阳,石君齐.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教师角色“转型”[J].开放教育研究,2022,28(02):45-53.DOI:10.13966/j.cnki.kfjyyj.2022.02.005.
专著
《Explor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14)
《现代中小学教学策略》(2016)
《互联网+教育:教师发展》(2017)
《技术与学习——论信息化学习方式》(2007)
《信息化学习方式教学课例研究与实践》(2017)
《基于互联网教育环境的深度学习》(2017)
《教师十大素养——技术素养》(2008)
《交互式电子白板有效教学应用》(2013)
《教育技术的设计与开发》(2004)
《信息化学习方式案例教学》(2014)
《信息化学习方式》(2006)
《中学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指导案例》(2004)
《基础教育信息化自主发展模式》(2018)
《教育学科SSCI论文解析》(2016)
《初中生的自主学习》(2017)
《远程教育教学设计》(2012)
《应用交互式媒体的教学策略》(2017)
《教育技术学学科地图》(2020)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与政策研究》(2021)
教材
《现代教育技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教育技术学导论》(2009)
《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二版)》(2013)
《教育学(中学)》(2013)
《教育学(小学)》(2013)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法》(2003)
《现代教育技术与运用》(2009)
《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现代教育技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学与教的理论》(2007)
《现代教育技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