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1995年6月~1999年12月:香港大学教育系博士生
1985年9月~1987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研究生
1981年9月~1985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生
工作经历
2014年7月~现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教授
2002年9月~2014年6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副教授
2011年8月~2012年5月 富布赖特学者,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伊利分校讲授“妇女社会学”、“家庭视角下的中国文化”2门课程
2008年1月~2008年4月 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讲授“女性领导力”课程
1998年6月~1999年9月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半日制辅导员,负责学生的研究辅导工作
1995年6月~1998年5月 香港大学助教研究生
1991年9月~2002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讲师
1987年9月~1991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助教
出访经历
1995年6月-1999年12月: 香港大学教育系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2001年9月9日到12月30日:美国密西根大学妇女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2年4-5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访问
2008年12月2009年3月: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与美国教授合作开设女性领导力课程
2011年8月-2011年5月: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伊利分校富布赖特学者,为本科生讲授性别社会学、中国文化课程
获奖情况
公民学习状况调查, 见顾明远、石中英主编:《学无止境:构建学习型社会研究》第一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或省部级一等奖
实践转向的教育学原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2018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4
指导本科生生论文三次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论文,2018年巴音获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奖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多元文化教育、女童教育、女性领导力提升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Zhang Lili (2010) A Study on the Measurement of Job-Related Stress among Women Academics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of China,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2. (in English)
Zhang Lili (2005). Career experience of women academics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of China. In Zheng Xinrong and Zhang Lixi (Eds.). Women studies in Asia:China’s experiences. Ewha Womans University. (in English)
Zhang Lili (2003). Gender related problems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of secondary school,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9. (in English)
Zhang Lili., et al. (2018). Gender and education in China,from Theory to Practice. In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Splinder. https://link.springer.com/referenceworkentry/10.1007/978-981-287-532-7_622-1
周川淇,张莉莉.理工科在读女博士的学术主体性发展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0,32(05):51-58.
张莉莉,王慧琴.教师行动研究的动力机制探究:以一位高中化学老师为例[J].中国教师,2019(09):9-12.
张莉莉,武晓伟,向蓓莉.大学女性学通识课程建设的新模式——以北京师范大学“女教授讲坛”为例[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8,30(05):27-34.
张莉莉,林玲.乡村女教师:被符号化的群体[J].中国教师,2016(21):5-7.
张莉莉,郑新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女性领导力提升的本土化策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6,27(03):49-56.
张莉莉,林玲.乡村教师培训模式的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8(03):88-92.
张莉莉.习作教育:赋权教育学的实践现场[J].中国教师,2015(12):60-64.
张莉莉,林玲.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教师的境遇:倦怠与坚守——对97位村小、教学点骨干教师的调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01):16-20.
张莉莉,郑新蓉,郭歆.女性领导力行动研究:本土化的路径与实践[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03):123-132.
张莉莉.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03):17-22.
张莉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女性领导力行动研究”案例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01):36-40.
张莉莉.通过多元文化教育促进教育公平——“CARE”原则指导下的项目经验[J].中国教师,2012(24):31-34.
张莉莉,甄红慧.理工科女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困境及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05):73-78+107.
张莉莉,郑新蓉,郭歆.西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女性领导力提升策略研究——以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04):130-134.
张莉莉,郑新蓉.从问题关注到制度创新——西南贫困地区提拔和培养女校长的成功经验[J].中国教师,2011(05):12-14+26.
张莉莉,林弘宁,任杰.从中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看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教师,2011(01):26-28+40.
张莉莉.西部少数民族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状况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0,21(03):46-52.
张莉莉.花开有声:针对农民工子女的融合教育行动研究[J].中国教师,2009(15):13-15.
张莉莉.象牙之塔的女性:在困难中前行[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01):14-15+19.
张莉莉.密西根大学教学研究中心的教师培训经验[J].大学教育科学,2006(01):50-52.
张莉莉.探索大龄女童技能培训的有效模式——中英大龄女童技能培训项目经验回顾[J].中国妇运,2006(02):17-19.
张莉莉.女大学教师与工作相关的压力源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04):44-50.
张莉莉.质性评价的有效尝试:通过学生成长记录袋实现评定的发展性功能[J].比较教育研究,2003(01):47-51.
张莉莉.一流大学评定:美国经验给中国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2(09):45-48.
马克.康斯特斯,张莉莉. 教育定性研究的概念和方法探讨[J]. 外国教育资料.1997:3.
张莉莉. 发展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高层次中小学教师[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 2.
张莉莉.撑起教育的半边天:乡村女教师口述史[C]. 广西教育出版社,2018.
张莉莉.性别与教育. 见魏曼华、杨贵平主编. 共创持续发展的乡村:教师培训手册[C].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池瑾、张莉莉.入学、质量与赋权:中国农村女童教育发展20年经验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2015.
张莉莉. 公民学习状况调查调查. 见顾明远,石中英主编. 学无止境:构建学习型社会研究[C].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张莉莉、郑新蓉、时惠敏. 女性领导力建设培训教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张莉莉. 性别与教育. 见韩贺南、张键新编. 女性学[C].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张莉莉. 妇女在中国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及其面临的机会与挑战[C].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郭歆、张莉莉. 教育公平[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孙中欣、张莉莉. 妇女学研究方法[C]. 复旦出版社,2007.
国际教育大百科全书:妇女与教育/教育评价. 海南出版社,2006.
[美]查尔斯. 教育研究概论[M]. 张莉莉、张学文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张莉莉.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性别问题研究. 见史敬寰主编: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C]. 科学出版社, 2004
张莉莉.当代西方妇女和高等教育研究. 见史敬寰主编. 妇女教育 [C].辽宁教出版社,2001年.
张莉莉.教育测验与评价.见黄济、劳凯声、檀传宝主编. 教育学[C],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张莉莉.教育研究方法. 见黄济、劳凯声、檀传宝主编. 教育学[C],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张莉莉. 高校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见王英杰、刘惠珍主编. 2005: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C]。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张莉莉. 教育改革中教师面临的困难. 见顾明远、檀传宝主编. 2004:中国教师教育发展报告[C].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卢慕稚、张莉莉、赵大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 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M] .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学术兼职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非正规教育项目咨询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专家
国务院妇儿工委两纲监测项目及儿童工作智库专家
中国滋根乡村教育发展促进会理事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乡村名校长名校长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