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赵德利

个人简介

赵德利,男,1955年生,山东莱西人,学士学位,二级教授,研究生导师。1971年参加(工作)襄渝铁路建设,1983年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1987-1988学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助教进修班学习研究生课程,1996-1997学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师从民间文化大 师钟敬文 先生研修文艺民俗学,1999年12月晋升为教授。2003-2013年任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主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2009-2013年任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主任,2003-2015“中国语言文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 教学科研基本情况 从教35年,主要教授写作、民俗文化学、文学研究方法论、民俗美学与非遗保护研究等课程。教学认真投入,注重教书育人,讲求因材施教,活用教学方法,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作为负责人主持申报获批陕西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语文教育”、陕西高等学校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普通高校精品课程“文学概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赵德利 教授的学术研究专长文艺学和民俗学。他立足民族民间文化,广泛吸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成果,形成了以民俗理论为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文艺民俗理论体系。他在全国率先提出民间权威审美理论,并将它运用于土匪审美和人物分析之中;首次把女神女巫概念移嫁女性形象批评中,使传统女性偶像的文化内涵得到新的批判性拓伸;第一次运用人生仪式理论分析五四、土改和寻根小说的民间文化特征,归纳出巫教、革命和世俗仪式的审美文化内涵;他对文艺与民俗同构理论的研究,对文艺民俗审美特征、家族小说母题模式的理论阐释,均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他因对中国文学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的创建而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资助。 主持课题 主持申报并获批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7项、教育厅项目4项。 1.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项目批号11FZW053。 2. 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子项目《陕西宝鸡血社火》,项目号YXZ2015001。 3.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子项目《春节(陕西卷)》,项目号JRZCH201601。 4.2014年度陕西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家族文学母题模式研究》,立项号2014I03。 5. 2010年度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关中西部村落民俗与民间文艺的人文生态研究》,立项号10K129。 6. 2006年度陕西社科基金项目《关中西部民间文艺的文化心理研究》,立项号06J005Z。 7.2003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新时期陕西文学的民间文化研究》。 著作 20多年来,独著专著5部,合作编著《微型小说创作论》《百部学术名著导读》《文艺学基础理论新探》《写作辅导教程》等6部。 1.《文艺民俗美学》,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20世纪中国小说的民间文化阐释》,太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情源黄土地——新时期陕西文学的民间文化阐释》,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4.《关陇社火艺术研究》,中国社科出版社2012年版。 5.《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论文 30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45篇,有24篇文章被《新华文摘》(3篇)、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9篇)、《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篇)、《北京大学学报》(3篇)、国家社科基金网站“最新成果集萃”(2篇)和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年度文学评论选:2003文学评论》等转摘。 主要获奖 1.首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2000年) 2. 陕西优秀文艺评论奖最佳评论奖(2000、2017年) 3.陕西省首届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一等奖(2008年) 4. 第二届柳青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2010年) 5.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著作奖入围奖(2009年) 6. 陕西省政府第六次、第九次、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2009、2014年) 7. 陕西省(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3年,第二作者) 8. 陕西省(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7年,第一作者) 9. 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5、2009、2013、2017年)。 10.宝鸡市政府第六次、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二次、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2005、2007、2009、2013、2017年)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传承弘扬春节的文化传统》,《光明日报》 2017年2月15日 11 版(理论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最新研究成果”专栏置顶转载。 2.《节庆庙会祈福与日常生活样式》,《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1月21日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最新研究成果”专栏置顶转载。 3.《论20世纪中国小说的仪式化还原》,《文学评论丛刊》第五卷第1期(2002年) 4.《论陕西文学的传奇性》,《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5.《陕西文学苦质精神的遗落与重铸》,《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6.《论陕西作家的地缘情结与审美方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7.《地域文化分异与文学精神整合——论陕西文学的苦质精神》,《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3期。 8.《民间庙会的“非遗”保护与开发规范》,《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 9.《和谐的节庆狂欢——论关陇社火的文化特点》,《文艺争鸣》2011年3月号。 10.《中国家族文学母题模式流变述论》,《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学术兼职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民俗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级教学名师,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宝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曾为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教育部“长江学者”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硕士毕业论文通讯评议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陕西省社科基金评审专家。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