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杨利慧

个人简介

杨利慧,女,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神话学、田野作业与民族志研究等。1994年北师大中文系博士毕业,1996年北师大中文系博士后出站。曾为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访问学者、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民族音乐学系(Department of Folklore and Ethnomusicology, Indiana University)访问学者。曾荣获教育部优秀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等。 教育及工作简历 1996~现在 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教授 2006~2007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访问学者 2000~2001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民族音乐学系(Department of Folklore and Ethnomusicology)访问学者 1994~1996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 1991~1994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博士学位 1988~1991 辽宁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 1984~1988 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 获得奖励 教育部首届“优秀教师奖”(2000)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二等奖(2004)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本人排名第四,钟敬文先生主持,2001) 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 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2015)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2011) 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一等奖(2001)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2012)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本人排名第四,钟敬文先生主持,2001) 钱媛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14) 励耘奖第六届优秀青年教师奖(2003)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本人排名第二,2012)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本人排名第四,钟敬文先生主持,2000) 北京师范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科组一等奖(1998)

研究领域

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神话学、田野作业与民族志研究等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专著 中文 《女娲的神话与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博士文库”,1997年。 《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金猴献瑞》(第二作者,十二生肖文化研究丛书之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神话与神话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以四个汉族社区为个案》(合著,第一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年初版;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16年再版。 《中国神话母题索引》(合著,第一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年。 英文 Handbook of Chinese Mythology. Co-written with An Deming, with Jessica Anderson-Turner. Santa Barbara, Denver and Oxford: ABC-CLIO, 2005. Reprinted. New York: 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08. 编著 《钟敬文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雪泥鸿爪——钟敬文自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婪尾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译著 [美] 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第一译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论文 中文 《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复兴的社会背景》,见中国民俗学会编:《中国民俗学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291-302页。 《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史上的合理主义》(与钟敬文先生合著,执笔人),《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6年3月; 《始母神——女娲神格的基点和中心》,《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2期,1996年5月; 《中原女娲神话及其信仰习俗的考察报告》,《中国民俗学研究》第2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女娲信仰起源于西北渭水流域的推测——从女娲的人首蛇身像谈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1996年11月; 《伏羲女娲与兄妹婚神话的粘连与复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1996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转载,1998年3月; 《传承与变异——女娲神话的流变》,《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论丛”第5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甘肃天水地区的女娲信仰》,《民俗曲艺》(台北)第111期,1998年1月; 《街子乡的社火》(合著,第一作者),《民俗曲艺》(台北)第115期,1998年9月; 《生民造物的始祖与英雄——谈猴神话》,《中国民俗学年刊》(199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4月; 《文化功能的衍变——从女娲神话看中原神话的文化功能》,《东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话论》(“东方文化丛书”),第7章,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2月,140-164页; 《中国神话学的现状与未来》,《文艺报》1999年9月21日; 《钟敬文及其民间文艺学思想》,《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1999年9月; 《历史关怀与实证研究——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之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1999年11月,第27-33页; 《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钟敬文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转载,苑利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3月,第254-271页。后收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民间文化的忠诚守望者: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395-415页。 《世界视野中的台湾原住民神话和故事》,《民族文学研究》2001第1期,2001年2月,《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1年卷》2003年10月转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文化学系的学生培训与课程设置》,《民俗研究》2001年第3期,2001年9月,第一作者; 《猴与猴文化》,《百科知识》2004年第1期; 《旅游景点的文化表演之研究》(译文),《民族艺术》2004年第1期; 《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民俗研究》2004年第1期,30-46页。 《美国公众民俗学的理论贡献与相关反思》,《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2004年9月1日。第一作者。 《民族志诗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读图时代”里山海经图的开拓性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12-15页。 《民间叙事的传承与表演》,《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140-147页。 《从神话的文本溯源研究到综合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9-11页。 《美国民俗学和人类学领域中的“表演”观》(译文),《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139-144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5年第12期全文转载,第19-23页。 《民间叙事的表演——以兄妹婚神话的口头表演为例,兼谈中国民间叙事研究的方法问题》(上),《励耘学刊》2005年第1辑,186-199。 《民间叙事的表演——以兄妹婚神话的口头表演为例,兼谈中国民间叙事研究的方法问题》(下),《励耘学刊》2005年第2辑,238-255。 《女娲:补天造人、泽被后世的始祖神》,《科技与企业》,2005年第12期,第52-53页。 《仪式的合法性与神话的解构和重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61-68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第12-20页。 《民间叙事的表演——以兄妹婚神话的口头表演为例,兼谈中国民间叙事研究的方法问题》,吕微、安德明主编,《民间叙事的多样性》,学苑出版社,2006年3月,第233-271。 《美国当代民俗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第一作者),周星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商务出版社,2006年3月,第595-638。 《从“自然语境”到“实际语境”——反思民俗学的田野作业追求》,《民俗研究》2006年第2期,第5-20页。 《神话一定是‘神圣的叙事吗’?——有关神话界定的反思(之一)》,《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81-87页。 《神话的重建:以<九歌>、<风帝国>和<哪吒传奇>为例》,《民族艺术》2006年第4期,65-71页。 《“民俗主义”概念的涵义、应用及其对当代中国民俗学建设的意义》,《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50-54页。 《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民间传统的重构——以大型国产动画片<哪吒传奇>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80-86。 《北京市民俗旅游的发展状况(2008-2009)——以高碑店村和涧沟村的田野调查为个案》(合著,第一作者),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编:《2008—2009年北京文化发展报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336—350页。 《表演理论及其对神话研究的启示——兼谈神话的综合研究法》,收入陈器文主编:《新世纪神话研究之反思》,《兴大中文学报》(台湾)第27期增刊,569-590页,2010年12月。 《中原汉民族中的兄妹婚神话——以河南淮阳人祖庙会的民族志研究为中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中国民俗学——表演理论与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7-32页。 《现代口承神话的传承与变迁——对四个汉族社区的民族志研究的总结》,《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187-198页。 《我想写一部怎样的神话学教科书》,《长江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14-16页。 《语境的效度与限度》,《民俗研究》2012年第3期,17-26页。 《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民俗学:成就、困境与挑战》(第二作者),《民俗研究》,2012年第5期,13-22页。 《小节日·神话·食物》,载东岳书院编:《礼与中国文化——第五届“东岳论坛”礼仪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72——182页。 《21世纪外国神话学的研究趋向》,《文化遗产》,2013年第3期,88—97页。 《21世纪以来的中外神话学》,见朝戈金、董晓萍、萧放主编《民俗学与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133—16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 《钟敬文先生的民间艺术观》,《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11辑(2013年6月),50—61页。后收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民间文化的忠诚守望者: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379-394页。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二三模式”》,《社会科学报》,2013年10月17日。 《遗产旅游:民俗学的视角与实践》,《民俗研究》,2014年第1期,18-20页。 《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词底本与导游的叙事表演为中心》,《民俗研究》,2014年第1期,27-37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 《一个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神话——倭纳及其<中国的神话与传说>》,《湖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155-160页。 《遗产旅游与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二三模式”——从中德美三国的个案谈起》,《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1期。 《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个案调查与理论反思》,《民族艺术》,2014年第2期,13-17页。 《当代中国电子媒介中的神话主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69-77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5期选载,135-136页。 《21世纪以来代表性神话学家研究评述》,《长江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1-7页。 《刘锡诚对民间文艺学的贡献》,《中华文艺家》,2014年12月,总第6期,12-13页。 《表演理论》,《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1期。 《“神话主义”的再阐释:前因与后果》,《长江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1-6页。 《钟敬文》,《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5期。 《猴生肖与猴文化》,《中国文化报》2016年2月5日第7版。 英文 “The World of Chinese Mythology: An Introduction” (Co-written with An Deming). In China’s Creation and Origin Myths: Cross-cultural Explorations in Oral and Written Traditions. Eds. Mineke Schipper, Ye Shuxian, and Yin Hubin.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11, pp. 25-54. “Performing Myths Today: A Field Study of Renzu Temple Festival.” In China’s Creation and Origin Myths: Cross-cultural Explorations in Oral and Written Traditions. Eds. Mineke Schipper, Ye Shuxian, and Yin Hubin.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11, pp. 239-260. “The Effectiveness and Limitations of ‘Context’: Reflections Based on Ethnographic Research of Myth Traditions.” In Asian Ethnology, Volume 74, Number 2, 2015, 363–377. “Chinese Folklore Since the Late 1970s: Achievements,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Asian Ethnology, Volume 74, Number 2, 2015, 273–290. 译文 [美] 理查德·鲍曼:《表演中的文本与语境:文本化与语境化》,《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第4期。 [美] 理查德·鲍曼:《“表演”新释》,《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1期。 [德] 沃尔夫冈·卡舒巴:《欧洲的文化遗产:抑或本真的神话》,《民俗研究》,2010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德] 沃尔夫冈·卡舒巴:《从国家的到全球的:变迁中的欧洲认同?》,《民俗研究》,2010年第3期。 [美] 理查德·鲍曼:“表演”的新生性,《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美] 理查德·鲍曼:“表演”的概念与本质,《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美] 理查德·鲍曼:民俗界定与研究中的“传统”观(合译),《民族艺术》,2006年第2期。 [美] 理查德·鲍曼:美国民俗学和人类学领域中的“表演”观,《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美] 杰茜卡·安德森·特纳:旅游景点的文化表演之研究,《民族艺术》,2004年第1期。 [美] 阿尔文·P·科恩:怀念东方学者W·爱伯哈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5期。 学术访谈和杂记 《印第安纳大学访学札记》,《民俗研究》2001年第2期,第二作者。 《心灵深处的怀念》,《大公报》(香港)2003年1月23日摘要刊登;《群言》2003年第3期全文刊登;《中国教师》创刊号转载。 《理查德?鲍曼及其表演理论》,《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第一作者。 《阿兰·邓迪斯:精神分析学说的执着追随者和民俗学领地的坚定捍卫者》,《民俗研究》2003年第3期,第一作者。 杨利慧、廖明君,《朝向神话研究的新视点》,《民族艺术》2005年第1期。 《怀念于志海老师》,《中国艺术报》2014年4月18日。

学术兼职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市海淀区第12届人大代表(1998-2003) 北京师范大学女教授联谊会理事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