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姚爱斌

个人简介

姚爱斌,1968年10月生,2004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9月至2006年6月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6年7月出站后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现为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北师大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现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和《文心雕龙》研究。 2000年至今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人文杂志》等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0多篇,参与编写教材《文学理论新编》、《中国古代文论新编》和《中国古代文论选》,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古代文体论的若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08BZW005),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文体论的原初生成与现代嬗变”(13BZW016),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文体论概念史研究(先秦至隋唐)”(15JJD750004)。

研究领域

中国古代文论,现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和《文心雕龙》研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生命之“骨”的特殊位置与刘勰“风骨”论的特殊内涵,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1期; “体裁”:从生命整体到制度法式,华中学术,2015年第1辑; “体”:从文化到文论,学术论坛,2014年第7期; 六朝“文体”内涵重释与刘勰、钟嵘文学观异同再辨——以《文心》和《诗品》之“奇”概念比较为例,文化与诗学,2014年第1辑; 从骚体诗情感节奏特征看《楚辞》与七言诗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王夫之《诗?小雅?采薇》评语的症候式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从《人间词话》手稿与刊本比较看“境界”说的发生及内涵,人文杂志,2010年第3期; 论徐复观《文心雕龙》文体论研究的学理缺失,文化与诗学,2008年第2辑; 移植西方与植根现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诗学研究的两种理论取向,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感物”与“寓言”之辨——《文心雕龙·辨骚》的“枢纽”意义重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范畴”内涵重析与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对象的确定,文艺理论研究 ,2008年第1期; 中国古代文体观念与文章分类思想的关系——兼与西方文类思想比较,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有特征的文章整体与有特征的语言形式——中国古代文体论与西方Stylistics的本体论比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现代历史理性的遗落与重拾——90年代后电视历史剧的泛政治寓言化现象批判,文艺评论,2006年第5期; 论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范式的转换,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文心雕龙》寓言诗学的元范例——《周易》与《文心雕龙》关系另解,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暧昧时代的历史镜像——对90年代以来大众历史文化现象的考察,粤海风,2005年第6期; 协和以为体,奇出以为用——中国古典文体学方法论初探,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6期; “大话”文化与青年亚文化资本——对《大话西游》现象的一项社会学考察,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3期; 《文心雕龙》的范式观辨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关于《诗经·国风》的寓言诗学——现代阐释学视野中的《毛诗序》,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对话体:朱光潜与巴赫金,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康德、叔本华崇高论之比较,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从“义生文外”到“情在词外”——刘勰“隐秀”论的本义、影响与误读,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2期; 《文心雕龙》诗论中的两种诗学范式,人文杂志,2003年第5期; 意境与意象两种至境艺术形象的审美差异,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人的本质力量和审美自由尺度的双重缺失——黑格尔自然美论的再思考,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主要著作 中国古代文体论思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文心雕龙诗学范式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