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液态锂壁在未来聚变装置应用的基础研究”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湖南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课题。
专著《嵌入原子方法理论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原子尺度材料设计理论》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1次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获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获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引用3700余次,H因子32。
极端条件材料模拟研究中心
本中心由胡望宇教授组建,涉及材料、物理、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长期致力于极端条件材料的模拟研究,目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3项(1项首席、1项课题负责、1项参加)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本中心聚焦于:
1. 先进裂变堆和未来聚变堆先进核能系统中的基础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
2. 先进武器系统中关键部位材料在动态载荷下的响应行为
3. 材料基因工程
本中心与美国密歇根大学、普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近代物理所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密切合作,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
毕业生就职于IT行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
教育背景
1981.8—1985.7 湖南大学 工学学士(应用物理)
1986.9—1989.7 湖南大学 理学硕士(理论物理)
1993.9—1996.7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工学博士(材料学)
1996.10—1999.6 中南工业大学 博士后(材料物理与化学)
工作履历
1985.7—1986.8 湖南大学 助教
1989.7—1991.12 湖南大学 助教
1992.1—1996.5 湖南大学 讲师
1996.6—1999.6 湖南大学 副教授
1999.6— 湖南大学 教授
1999.9-1999.12 英国Liverpool大学 研究员 (英国皇家学会资助)
2001.1— 湖南大学 博士生导师
2001.2—2003.2 日本丰桥技术科学大学 研究员 (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
2003.6— 湖南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 主任
2004.11—2004.12 日本明治大学工学部 访问教授
研究领域
原子尺度材料设计理论
核材料与辐照效应
压缩科学
纳米物理
晶体缺陷
表面聚集、吸附与催化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学术成果
1. 提出构建分析型EAM多体势的基本方法和相关依据,发展完成了典型金属和多元合金系的分析型EAM多体势的构筑并应用于诸多领域。
以所构建的分析型EAM多体势为基础,结合晶格动力学、分子动力学、Monte Carlo、KMC等多尺度模拟方法编写相应计算程序,通过并行算法研究开发了系列的计算软件。
2. 发展了纳米体系自由能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尺寸和表面效应对互不固溶合金系热力学特性的影响,系统研究了纳米体系的结构特征、晶粒长大、熔化和凝固的结构演化及热力学参量变化规律,为纳米热力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系统研究了氦原子在金属与合金中的扩散规律和与点缺陷、位错、晶界等晶体缺陷的相互作用规律,揭示了氦原子的迁移、聚集、形核长大成泡的动力学过程和物理机制、氦泡的演变及释放规律等,提出了合金固氦能力的量化评价方法,发展了KMC应用于辐照损伤的研究方法,为核材料科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通过研究镁合金、高温合金等合金系中添加元素的分布规律和温度效应等对其微观结构的演变规律和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关系,分析了合金化效应的微观强化机制,为原子尺度合金设计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针对金属与合金的表面结构、表面振动特性、表面聚集、表面扩散动力学、表面预熔、表面吸附与催化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了表面结构与表面非谐效应的量化关系,建立了一套较系统的研究金属表面与气体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理论模拟方法。
学术兼职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计算材料学分会委员
湖南省核学会副理事长
湖南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