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王永祥

个人简介

王永祥,男,1967年生,江苏省大丰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担任ESCI收录国际英文期刊Chinese Semiotic Studies(《中国符号学研究》)主编(http://www.degruyter.com/view/j/css);中文期刊《俄罗斯文艺》“符号学”栏目主持人。 奖项: 1) 2016年11月: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成果名称:外语教学课堂话语对话性研究——主体间性外语教学课堂话语模式的构建) 2) 2012年12月:论文《关系:从背景话语到语言本质——关系论语言学系列论文之一》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3) 2011年12月:论文《论艺术符号的多重能指》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4) 2011年1月:论文《汉语使动结构的演变——从移位和语迹理论视角看敦煌俗语法中“V+C1+N+C2”结构》荣获2010艺术百家年度论文奖优秀奖; 5) 2010年:主讲的“大学英语”课程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6) 2009年4月: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成果名称: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生公共英语分层次、准专业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7) 2009年1月4日:二〇〇八年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成果名称: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生公共英语分层次、准专业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8) 2007年12月8日:论文“缘何‘多少’而非‘*多多’”在“第二届江苏高校外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交流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9) 2005年——2010年:连续6年每年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指导奖特等奖(分别是:2005年6月、2006年5月、2007年5月13日、2008年5月11日、2009年5月10日、2010年5月11日)。 10) 1995年6月: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工作学习双优奖一等奖; 主持科研项目: 2008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分层次、准专业化——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模式体系的研究》; 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研究项目《外语教学课堂话语的对话性研究》。 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对话外语课堂,建立主体间性外语教学课堂话语模式》。 2010年江苏省“省属高校短期外国文教专家重点研究项目”。 2011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深化研究生公共英语改革与创新——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主导的研究》(项目编号:JGKT11_017)。 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度校级教改研究课题重中之重项目《大学英语“专业浸润式”课程建设试点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度校级委托培养项目《立足自发英语课程建设,培养个性化、复合型人才》。 2018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重点项目《改革开放四十年执政话语变迁与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8YYA001)。 2019年度亚洲财团资助项目《文化符号与亚洲共同体》(Cultural Signs and Asian Community; 文化記号とアジア共同体)。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理论语言学、文化符号学、话语分析、巴赫金对话理论等领域的研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学术论文: Wang, Yongxiang. 2018. “Language” and “Discourse”: Two perspectives on linguistic philosophy [J]. Semiotica. Volume 2018, Issue 224: 295-312. 王永祥、潘兆一,2016,西方现代小说符号化的关系形态及审美转向[J],《外国文学研究》(1):34-41。 王永祥,2016,外语教学课堂话语研究:理论与方法——当代外语教学课堂话语研究综述(一)[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63-73。 王永祥、潘新宁,2016,从三个角度看中国符号学的发展趋向[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1):69-70。 范瑜、王永祥,2016,独白中的对话——论大学英语讲授教学中的对话性[J],《中国大学教学》(2):54-59。 李纯、王永祥,2016,巴尔特与洛特曼文本观的对比研究[J],《俄罗斯文艺》(2):118-122。 支永碧、王永祥、李梦洁,2016,基于语料库的美国对华经济政策话语批评性研究[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4):83-95。 王永祥,2015,主体间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3):19-23。 Lin, Xunzhun, Wang, Yongxiang and Li, Chun. 2015. Methods of Mutual Comprehension between Various Languages — Global Semantic Communication System (Global Interlanguage, GIL) [J]. Chinese Semiotic Studies 11, 3: 265-296. Wang, Hanwei and Wang, Yongxiang. 2015. The Literati Paintings in the Yuan Dynasty ─ A Study of the Metaphor [J]. Chinese Arts Quarterly 2, 1: 1-19. 李静、王永祥,2015,表达的意义与意义的表达——雅柯布森的语符功能观[J],《俄罗斯文艺》(3):133-139。 Lin Xunzhun, Wang Yongxiang, and Liu Mingming, 2014, Interlanguage — A Common Language for the Global Village [A], Studies on Language and Culture: A Semiotic Approach —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World Congress of the IASS / AIS [C]. Nanjing: Hohai University Press. 王永祥,2013,主位推进与语篇构建[A],《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研究》(第5辑)(黄国文主编)[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Wang, Yongxiang, 2013, The “Dialogue” between Victoria Lady Welby and Mikhail Bakhtin ― Reading Susan Petrilli’s 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 [J], Semiotica. Volume 196, Number 1/4: 125-137. Wang, Yongxiang, 2013, Sharing ideas with Ponzio about Bakhtin’s outlook on discourse [A], in Susan Petrilli (ed.), 2013, Writing, Voice, Undertaking [C], Legas. 王永祥,2013,表意学与超语言学:维尔比与巴赫金之“对话”[J],《俄罗斯文艺》(2):103-109。 王永祥、潘新宁,2013,论艺术符号的多重能指[J],《中国文学研究》(4):21-25。 王永祥、潘新宁,2013,历史语言学的终结者和功能语言学的奠基者——再论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价值和意义[J],《俄罗斯文艺》(4)。 王永祥,2012,强势话语的弱势化与弱势话语的强势化——如何实现课堂场域教师话语的对话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2):26-30。 王永祥、潘新宁,2012,对话性:巴赫金超语言学的理论核心[J],《当代修辞学》(3):40 – 46。 卡拉威•库尔、王永祥,2012,洛特曼在意指过程模式化方面的遗产[J],《俄罗斯文艺》(3):103 – 109。 潘兆一、王永祥,2012,巴赫金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理论核心[J],《俄罗斯文艺》(4)。 王永祥,2011,后现代知识观观照下的主体间性外语教学模式的构建[J],《外国语文》(5):101-107。 王永祥、潘新宁,2011,语言符号学:从索绪尔到巴赫金[J],《俄罗斯文艺》(3):109 – 115。 王彤、王永祥,2011,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音乐因素[J],《艺术百家》(4):261 – 262。 王永祥,2010,汉语使动结构的演变——从移位和语迹理论视角看敦煌俗语法中“V + C1 + N + C2”结构 [J],《艺术百家》(6):178 – 181。 王永祥,2009,巴赫金的对话性美学思想[J],《艺术百家》(4):207 – 208。 王永祥,2009,巴赫金的关系哲学[J],《时代文学》(10):188 – 189。 王永祥,2009,敦煌变文的情态系统初探[J],《敦煌学研究》(2):144 – 157 。 Wang Yongxiang, 2009, Interpretation of Arbitrariness of the Linguistic 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Production Model [J], Chinese Semiotic Studies 2: 176 – 186. 王永祥,2008,缘何“多少”而非“*多多”?——从标记理论视角看多/少的对立和不对称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5):9 – 12。 王永祥,2008,不可动摇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再读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J],《四川大学学报》(6):66 – 72。 辛斌、王永祥,2007,符号学理论的发展、应用与展望[J],《外语学刊》(1)。 王永祥,2005,非谓语动词用作后置定语[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1)。 王永祥,1998,外语学习的起始时间与成效简析[J],《外语学刊》(3)。 王永祥,1992,浅谈外语学习中的错误[J],《外语研究》(1)。 专著: 王永祥,2014年8月,《外语教学课堂话语对话性研究——主体间性外语教学课堂话语模式的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永祥,2013年4月,《语言•符号•对话——求索真理之旅》[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支永碧、王永祥,2011年12月,《外语教学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王娟、王永祥,2008年11月,《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译著: 苏珊•彼得里利、奥古斯托•蓬齐奥著,王永祥等译,2015年7月,《打开边界的符号学——穿越符号开放网络的解释路径》[M],南京:译林出版社。 五. 编著: 王永祥等,1995年7月,《中学生英语语法精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王永祥、支永碧,2007年4月,《英语语言学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永祥、田星,2009年3月,《研究生英语读与写》,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Wang, Yongxiang (Editor-in-chief). 2014. Traversing the Mental and the Artistic Worlds —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World Congress of the IASS / AIS [C]. Nanjing: Hohai University Press. Wang, Yongxiang (Editor-in-chief). 2014. Studies on Language and Culture: A Semiotic Approach —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World Congress of the IASS / AIS [C]. Nanjing: Hohai University Press. Wang, Yongxiang (Editor-in-chief). 2014. Our World: A Kaleidoscopic Semiotic Network —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World Congress of the IASS / AIS [C]. Nanjing: Hohai University Press. 王永祥(总主编),2014,《反思、对话与运用——“第11届世界符号学大会暨首届中国符号学论坛、第10届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讨会”论文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王永祥、朱有义(总主编),2018,《大学英语视听说进阶教程》(1),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王永祥、朱有义(总主编),2018,《大学英语视听说进阶教程》(2),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王永祥、朱有义(总主编),2018,《大学英语视听说进阶教程》(3),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王永祥、朱有义(总主编),2019,《大学英语视听说进阶教程》(4),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学术兼职

2017年起: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副秘书长。 2016年起:《语言与符号》副主编。 2015年起:《话语研究论丛》编委会委员。 2014年9月17日起:国际符号学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IASS Executive Committee Member); 2014年6月起: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2013年11月26日起:被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江苏艺术强省建设研究基地聘为“江苏艺术强省建设研究基地专家”。 2013年10月起:中国话语研究会常务理事。 2012年9月10日起:天津外国语大学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2011年起: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理事。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