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张杰

个人简介

张杰,男,1956年10月16日生于中国上海市,祖籍浙江新昌,1982年1月在安徽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7年6月和1992年6月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95年4月至1996年4月和2000年6月至2000年9月先后在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访学,1987年7月起在南京师范大学外文系(1997年起为外国语学院)任教,历任助教(1987.7-1988.12)、讲师(1989.1-1993.4)、副教授(1993.5-1994.11)、教授(1994.12至今),2001年1月起任博士研究生导师,1996年10月至1997年9月任外国语系副主任,1997年10月至2000年12月任外国语学院副院长,2001年1月至2016年12月任外国语学院院长,2012年至2017年任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会长。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国际符号学研究所所长;曾主持或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其中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各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各1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6次,其中一等奖1次;已出版学术专著8部,编著或高校教材5部,独立或主持翻译学术译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不少被国际学术榜杂志和国内重要期刊收入。 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21.9-2026.9)(编号:21AWW004)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体裁演变史研究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15.11-2020.10)(编号:15ZDB092) 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研究 2017年获得滚动资助30万元(2017.9-2020.6) 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1-2015)(编号:11BWW001) 20世纪俄苏文学批评理论史研究 4、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0-2013) 20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理论研究 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04-20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宗教文化批评理论研究 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97-2004) 洛特曼及其艺术符号学研究 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989-199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研究 8、国家教育部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1993-1997) 20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研究 9、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项目(1988-1993) 现代西方形式主义研究 教学成果奖: 1、“外语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排名第一)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证书号:20146912;国家教育部,2014年9月; 2、教育部马工程国家精彩一课《文学概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2015年9月;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学术专著: 1.《复调小说理论研究》,漓江出版社,1992年12月 (1989年获国家首批青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1995年4月15日获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首届优秀著作奖,1994年7月30日获江苏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走向世界的探索》,漓江出版社,1993年9月 (1992年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项目资助) 3.《20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史》,译林出版社,2000年12月 (1996年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资助,2001年获江苏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第五次全国外国文学优秀图书奖三等奖)(与一人合作,本人为第一作者) 4.《结构文艺符号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12月 (1997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与一人合作,本人为第一作者) 5.《张杰文学选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2011年4月获得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6. 《走向真理的探索——白银时代俄罗斯宗教文化批评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2014年7月获得江苏高校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4年10月获得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7.《20世纪俄苏文学批评理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2018年11月获得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8.《文学符号王国的探索:方法与批评 张杰文集》(中国当代符号学名家学术文库),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 2.国家统编教材: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6月(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本人承担俄苏文论部分的撰写。) 3.文艺理论译著: 1.《弗洛伊德主义批判》,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 9月(与一人合译,本人为第一译者,并负责统稿。此书经重新校订,于1998年6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收入《巴赫金全集》。) 2.《悲剧的哲学—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漓江出版社,1992年9月(1997年7月30日获江苏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3等奖)(本书的绪论、第1-2,26-29章被《舍斯托夫集》转载,1998年12月,上海远东出版社) 3. 《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本人为第一译者,承担了三分之二部分,该书载《巴赫金全集》。) 4.《巴赫金传》,东方出版中心,上海,2000年6月(第一译者,与一人合译) 5.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悲剧的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7月(1992年版再版修订)。 4.编著: 1.《巴赫金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5月(主编) 2.《青年生活启示录》,译林出版社,1990年(参编) 3.《20世纪影响世界的百部西方名著提要》 漓江出版社,2000年4月,(第二主编) 4.《走向21世纪的探索》(论文集) 译林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副主编) 5.《问题与文本——新世纪域外文学探索》(论文集) 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主编) 6.第一主编:《当代符号学译丛》(5本)四川教育出版社 《社会符号学》,2012年6月 《音乐·媒介·符号——音乐符号学文集》,2012年6月 《存在符号学》,2012年7月 《传媒符号学》,2012年7月 7、第一主编:《当代符号学前沿译丛》,译林出版社 《故事的变身》,2014年11月 《音乐符号》 , 2015年1月 《性别符号学》,2015年3月 《打开边界的符号学》,2015年7月 8、第一主编:《国际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12月 9、第一主编:博雅学科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心理学 2014年8月 2、医学 2015年6月 3、文学 2015年12月 4、西方文明 2015年12月 5、经济学 2018年7月 5.学术论文: 国际学术刊物、国家核心级刊物或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1. 赫拉普欣科论艺术形象 《外国文学动态》,1987年,第8期 2. 论高尔基的心理分析艺术—奥古洛夫系列小说艺术特色初探 《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2期 3.心理分析艺术的深化—20世纪外国文学的一个主要倾向 《长沙水电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1期全文转载) 4. 复调小说的作者意识与对话关系 —也谈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第4期 5.现实主义心理艺术的拓展—《罗斯记游》艺术特色初探 《外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4期 6.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变迁 《外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2期 7.批评的超越—论巴赫金的整体性批评理论 《文艺研究》,1990年,第6期 (1995年2月18日获江苏省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3等奖) 8.文学传统的解构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1 年第6期全文转载) 9.重构历史的现实 《国外文学》,1992.第4期 10. 论高尔基两部自传体小说中的心理分析艺术 《当代外国文学》,1993年6月 11.俄罗斯历史命运的回声 《文艺研究》,1994年,第4期 12.走出环境—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主要倾向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13.批评意义的重新认识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14. 《巴赫金在中国:研究与争鸣》(俄语论文) 载《米.米.巴赫金与21世纪门槛上的人文思维 2 》 莫尔托瓦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 15.《巴赫金研究在中国》(俄语论文) 载 《对话、狂欢、时空体 》1996年第3期 16.当代俄罗斯文坛现状 《译林》,1996年,第4期 17.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建设的新成果 《俄罗斯文艺》,1996年,第5期 18.批评的转向:从语言学走向话语学 《外国语》,1998,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9.真理的探索:从科学走向宗教 —— 记俄罗斯宗教文化批评家弗洛连斯基 《俄罗斯文艺》,1998年,第4期 20.批评思维模式的重构——从巴赫金的对话语境批评谈起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9,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第3期,第103页) 21.20世纪——语言学的世纪 《外语研究》,1999年,第3期 22.21世纪批评方法的重建 《江海学刊》,2000年,第1期 23.白银时代俄罗斯宗教文化批评理论研究 《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24. 著名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叶水夫先生 《外语研究》,2000年,第1期 25.《走向体系研究的艺术符号学与文化符号学——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理论探索》 《外国语》,2000,第6期 26.《历史的循环:创作·批评·思维》 《外国语》,2001,第5期 27.《更新思维模式,探索新的方法——外国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第10期 28.《符号学王国的构建:语言的超越与超越的语言》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9.《语言全球化:一体化与多元化》 《外国语》,2002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 30. 叙事文本的“间离”:陌生化与生活化之间 ——洛特曼对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戏剧化分析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 31.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非对话性 《外国语》,2004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3期发表摘要) 32.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公共化——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第11期 33.多一点问题,少一点结论——也谈外国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 《外国语》,2005年,第5期 34.俄罗斯哲学史的多元阐释——评斯托罗维奇新著《俄罗斯哲学史》 《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2期 35.后现代社会的诗性特征:生活的符号化——《白噪音》文本的对话式解读 《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5期 36.《开启创造性思维人才培养的工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转换》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11期 37. Three Cornerstones of the Former Soviet Semiotic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emiotic Theories of Bakhtin,Lotman, and Uspenski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emiotics, Volume23.1-4(2007),P.55-66. 38.《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多元主义阐释》,《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5期 39.《文明的重新阐释:双向互动、多元视角和问题意识》,《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40.《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俄语研究型教学探索》,《中国俄语教学》,2008年,第1期 41.《平台与历史:文本的可阐释空间》《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6期 42.《俄苏诗学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俄罗斯文艺》,2009年,第3期 43.现实的象征化与象征的现实化:《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现实主义的象征主义 阐释,《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4期 45.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艺术的“聚和性意识”,《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5期 46.西方符号学研究在中国(第2作者),《外语学刊》,2010年,第6期 47.现实与真实之间:普希金创作叙述的时空视点分析,《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5期 48.“聚和性”意识与苏联解体(第2作者),《俄罗斯文艺》,2011年,第4期 49.外语专业国际化办学模式的探索(第2作者),《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年,第3期 50. 批判的继承:洛特曼与俄国形式主义(第2作者),《俄罗斯文艺》,2012年,第3期 51. 对话性阐释:政治与艺术之间——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的符号学阐释(第2作者),《俄 罗斯文艺》,2012年,第4期 52.19世纪俄罗斯小说创作中的主体性问题,《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6期 53.俄苏文艺符号学在中国的接受与变形(第2作者),《江海学刊》2013年第4期 54.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个性化、学科化、中国化,《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第6期 55.《当代英雄》文本意义再生机制解析,《俄罗斯文艺》,2014年,第3期 56.文本的智能机制:界限、对话、时空——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研究的反思,《外国文学研究》2014 年第5期 57.符号学视域下的文学文本“反身份构建”(第2作者),《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6期 58. 21世纪语言符号研究的向内转趋向:语言全球化背景下的符号认知(The Inward Shift in 21st-Century Linguistic Studies Semiotic Cognition in the Setting of Linguistic Globalization)(第一作者),《中国符号学研究》(Chinese Semiotic Studies)(英文版)2016年第1期,德古伊特出版社出版; 59. 从“差异化”“国际化”“前瞻性”三个方面探索普通高校外语学科的科研与教学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16年第5期 60.建模系统理论视阈下的小说叙事的反身份构建的符号学分析(A semiotic analysis of anti-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fictional narrativ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modeling systems theory)(通讯作者)《符号学》,2016年第210卷,Semiotica 2016; 210: 151–166,德古伊特出版社出版; 61.文学史实与研究个性——关于《20世纪俄苏文学批评理论史》的撰写,中国俄语教学,2016年第4期。 62.民族精神的铸造: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江海学刊,201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外国文学》2017年第11期和新华文摘2017年第22期全文转载); 63. 机制与记忆:《当代英雄》艺术构造的东正教解读,文学跨学科研究(A&HCI),2017年第3期。(通讯作者) 64.“万物统一”的美学探索:白银时代东正教神学思想与俄罗斯文论,外国文学研究, 2018年第2期 65. 符号学——人类认识世界的又一扇窗口(Semiotics—Another Window on the World) 《中国符号学研究》(Chinese Semiotic Studies)(英文版)2018年第2期,德古伊特出版社出版; 66.文明的重释(Reinterpretation of Civilization) 《中国符号学研究》(Chinese Semiotic Studies)(英文版)2019年第2期,德古伊特出版社出版; (通讯作者) 67.走出西方文明的危机:“万物统一”的文学批评,文学跨学科研究(A&HCI),2019年第1期。 68.21世纪文学翻译研究的三大转向:认知·过程·方法,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第二作者) 69.反思与启示:人文精神助力社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11日 70. A Cultural Semiotics Jingshen: A Manifesto, Chinese Semiotic Studies,2020年12月4日,卷号16,期号4.(第一作者,余红兵为通讯作者) 71.Between interpretation and the subject: Revisiting Bakthtin’s theory of polyphony, Semiotica, 2020年11月23日,卷号236,期号6. 72.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факты литературы и личность в исследовании, Neophilology, 2020年9月27日,卷号6,期号24,页码:755-764. 73.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审美价值论阐释,(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许诗焱)文学跨学科研究,2020年9月1日,卷号4,期号3,页码:52-61. 74.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论价值阐释,(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许诗焱)文学跨学科研究,2021年3月1日,卷号5,期号1,页码:31-37. 75. 反思与建构:关于精神文化符号学的几点设想(第一作者,第二作者为余红兵)符号与传媒,2021 年第22辑,春季号,页码:1-13. 76.《“用心若镜”与符号意义释放》(第一作者,与余红兵合作) 江海学刊,2022年第3期 77.《理性的直觉:符号活动的主体性问题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22年第3期 78.The release of meaning in light of the cultural semiotics of jingshen Chinese Semiotic Studies,2022年8月19日,卷号18,期号3. 349-361.(第一作者,姚婷婷为通讯作者) 省级学术刊物: 1.“高加索灰兰记”与布莱希特的“记叙性戏剧” 《艺谭》,1986年,第2期 2.“散点”与“透视”——蒲宁中篇小说《乡村》思想艺术浅析 《外国文学欣赏》,1986年,第 4期 3.创作方法概念异议 《艺谭》,1987年,第5期 4. 巴赫金对弗洛伊德主义的批判 《文艺学习》,1987年,第3期 5. 巴恰波芙斯卡娅抒情诗三首评析 《外国文学欣赏》,1987年,第2期 6. 文艺学中的精神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7. 现代文学观念的裂变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1月 8. 苏联文学及其研究:多样性与一统化 《苏州大学学报》,1993年12月 9. 批评的反思 《世纪末的反思》(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 10. 巴赫金与中国文学 《出版广角》,1997年,第2期 11. 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外国文学论集》(论文集) 译林出版社,1997年 12.走向新世纪,探索新方法 《走向21世纪的探索》(论文集)译林出版社,1999年 13.世纪末的回顾:反传统、多元化、未完成 《20世纪影响世界的百部西方名著》漓江出版社,2000年 14.跨越障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2001年英语高考出题思路分析 《新教育周刊》2001年6月18日 15.中心的边缘化与边缘的中心化 《迎接高校外语教学的新挑战》(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6.从“形式”走向“认知”:21世纪西方文论的语言学研究新转向 《文艺报》,2004年12月16日 17.批评理论的转向:从“形式”走向“认知”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8.开启创造性思维人才培养的工程 《英语教学研究文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19.《多一点积极参与,少一点消极应付——关于教育部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的几点认识》 《华东外语教学论坛》,第1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24-34页。 20. 对话、超越、重构:打开符号学认识世界的窗口 《语言与符号》(第五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20年12月,第129-140页 6.译文: 1. 文学中的规律性与反规律性 《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4期 2. 基督教的人的观念与艺术的人道主义 《外国文学动态》,1988年,第12期 3. 巴恰波芙斯卡娅抒情诗三首(译诗) 《外国文学欣赏》,1987年,第2期 4. 撞击(小说) 《俄罗斯文艺》,1995年,第6期

学术兼职

兼任联合国国际信息科学院院士、国际符号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