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学习经历:
大连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文学学士;北京大学德语系,文学硕士;北京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日耳曼与荷兰语文学系联合培养博士(德方导师:Prof. Irmela von der Lühe);中方导师:谷裕教授)。
教授课程:
本科生:一年级精读,二年级泛读,三年级文学史、文学选读、德国历史。
研究生:德国历史、德语思想史文献选读、20世纪德语文学专题研究。
专著:
《聆听沉默之音:战后德国小说与罪责话语研究》——安尼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译著(人文社科 +文学类):
1. 《暴力拓扑学》——韩炳哲著,安尼、马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年
2. 《施米特与破碎时代的诗人》——卡尔·施米特著,刘小枫、温玉伟编,安尼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3. 《魏玛共和国的反民主思想》——库尔特·松特海默著,安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年
4.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汉娜·阿伦特著,安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年
5. 《宾果男孩日记系列:蹦跳的宾果》、《宾果男孩日记系列:乌龟盒的秘密》(2009年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作品,四部曲中的前两部)——安德里亚斯·施泰恩胡弗著,张琳琳、安尼译,北京:接力出版社2012
6. 《纳粹与理发师》——埃德加·希尔森拉特著,安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7. 《苹果籽的味道》——卡塔琳娜·哈格纳著,安尼、张琳琳译,北京:接力出版社2011
8. 《独腿旅行的人》(收录于《人是世上的大野鸡》)——赫塔·米勒著,安尼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9. 《海因里希·许茨》(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米切尔·海尼曼著,安尼、程巍译,北京:中央音乐出版社2010
10. 《他们为什么效忠希特勒》——布罗德森等著,安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书评
1. 《当代思想界的炼金术士——韩炳哲与他的文化批判》——载《中华读书报·书评周刊》,安尼,2020.2.26
2. 《中国人如何理解歌德——评<歌德思想之形成>》 ——载《中国图书商报》,安尼,2011.3.22
教学成果
1. 2015、2020、2021年度首都师范大学优秀主讲教师
2. 2020年度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
3. 2018、2020年度首都师范大学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
4. 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校级教改项目“德国历史课程的文化通识向度”(2018-2019),获评优秀
5. 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校级教改项目“德语泛读课程的阶梯板块设置”(2014-2016)
科研立项:
1.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一般项目:“20世纪瑞士经典德语作家小说专题”,项目号SM201610028006
获奖:
1. 2019年 十七届冯至德语文学奖二等奖:论文《从“尽职的快乐”到“茹格布尔的失败”——对〈德语课〉中“尽职”话语的再思考》
2. 2017年 新京报·腾讯年度好书评选活动之“年度十大好书”:译著《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3. 2014年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提名:译著《纳粹与理发师》
研究领域
20世纪德语国家文学、德语现当代小说、战后反思文学与文化、魏玛共和国时期德语文学。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暮色中的追光——约瑟夫·罗特的历史想象与现实观照》——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32-42页
2. 《代达罗斯的回归》——载《中华读书报·国际文化专刊》,张琳琳、安尼,2020.1.1
3. 《佯装与反叛————解析〈雅各布·冯·贡腾〉的辩证艺术》——载《国外文学》,2019年第2期,101-109页
4. 《抹不掉的身份印记——汉娜·阿伦特与〈拉结·范哈根〉》——载《北大德国研究(第5卷)》(年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33-149页
5. 《从“尽职的快乐”到“茹格布尔的失败”——对〈德语课〉中“尽职”话语的再思考》——载《外国文学评论》,2014年第1期,121-132页
6. 《偏见与混乱——从〈纳粹与理发师〉中的性描写看理性反思的必要性》——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年第1期,92-96页
7. 《天真之表与恐惧之核——解析茵姆加特·奎恩的小说〈午夜之后〉》——载《首都外语论坛(第5辑)》(年刊),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243-250页
8. 《德国战后初期的集体罪责问题争论》——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8月号,18-23页
9. 《〈独腿旅行的人〉与赫塔·米勒小说的非政治性阐释》——载《长江学术》,2011年第1期(第一作者),24-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