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蒋建华

个人简介

蒋建华:男,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从编辑角度看教育科学的解释力和影响力》,载《教育科研大家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编,2007年7月。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教育中国》,《2006教育中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知识 权力 课程——政策视野中的课程研究》,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政策与法律概论》,劳凯声、蒋建华,2015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舆论研究的文献梳理与评析》,载《中国教育科学》,2017年3月 中国书籍出版社:《成长的喜悦与烦恼》,1995 科研课题 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教育舆论分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舆论分析与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提高教育舆论引导能力的战略研究” 其它 《教育与经济》,《中国教师》,《上海教育》,《教师博览》等杂志,中国教育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羊城晚报等。 教育部优秀教育新闻评选二等奖,评论类;编辑作品《让班主任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周济部长批示成为起草《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契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的专题讨论。 中国教育报署名随笔:从捍卫常识到超越常识,让科学引导教育,教育让人民满意面临社会心理困境,提升人格和掌握知识也是获得一种权力,用勇气和智慧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需要大手笔,编写教材不妨来点新闻手段,做好教育科研的下半场。 中国教育报署名采访:重视能力对轻视知识错,中国教育研究需要中国气派,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什么样的哲学头脑,教育改革不是打倒一个另立一个,素质教育不要“骑着毛驴找毛驴”,如何认识和对待媒体对教育问题的报道。 主编《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审读手册》,开展全国教育报刊改革与发展调研。 学习经历 1981.9—1985.9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 本科 1988.9—1991.7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学论专业 硕士研究生 1999.9—2003.7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 博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 1985.7—1988.9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研究实习员 1991.7—1996.8 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教材办公室(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办公室) 1996.8—1999.12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区委研究室 1999.12—2009.11 中国教育报刊社:教育科学版主编,理论部副主任;新闻研究中心主任兼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审读中心办公室主任;教育部《抗震救灾志》编撰专家。 2006.10—2008.1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 2009.11—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社会活动 搜狐网,腾讯网,羊城晚报首席评论,第九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

教育学原理:教育政策、课程政策、教育舆论。以开放社会科学的视野,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开展研究与教学工作:即以舆论研究为中心,以课程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为基本点,从舆论角度研究教育改革。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课程·教材·教法》:教育舆论充实高师教育学科课堂的实施研究 蒋建华; 王乃弋 2018-04-01 《教育研究》:《教育舆论分析的价值与思路》,2011(4) 《教育研究》:《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原因与对策》,2001(7) 《课程·教材·教法》:《理解课程改革的知识政治学视点》,2011(10) 《课程·教材·教法》:《课程权力的内容、类别与配置》,2013(4) 《中国教育学刊》:《教育舆论的分析策略》,2012(6) 《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语言创新》,2013(5) 《中国教育学刊》:《呼唤教育科研成果表述创新》,2011(11) 《中国教育学刊》:《解释与解决教育现实问题——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新的学术路径》,2009(4) 《中国教育学刊》:《好文章贵在贴近读者——放下架子写文章》,2008(5) 《教育学报》:《权力多极化的课程权力定位》,2005年第2期。 《教育学报》:《“就近入学”政策的舆论分析》,2016(6),蒋建华、王乃弋、张晴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走向政策范式的课程研究》,2004(1) 《教育研究杂志(大陆版)》:《改革课程管理的政策建议》,2004(6) 《新华文摘》:《面对矛盾,体会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2004(22) 《中国记者》:《让舆论成为教育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2006(10) 《教育科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