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参编《社区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6月;
《心理学史》(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版社,2021;
《社会建构的邀请》(第三版)(译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5月;
《社会建构的邀请》译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12月;
《社会心理学经典研究(第二版)》(专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社区心理学原理:观点与应用》(译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关系性存在:超越自我与共同体》(译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6;
《社会心理学经典研究》(第一版),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022
杨莉萍, 亓立东, 张博. (2022).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饱和及其判定. 心理科学进展, (3), 511-521.
Tan, M., Yang, L., Chen, J., Cui, Y., Liu, Y., & Zhu, Z. (2022).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an urban community conflict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China.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50(9), e11839.
Yang, L., Chen, J., & Tan, M. (2022). The first indigenous textbook in community psychology published in china. The Community Psychologist, 55(1), 30-33.
2021
刘甜芳, 杨莉萍. (2021). “增龄即老”: 年龄对老化心理的社会建构. 中国老年学杂志, (08), 1776-1780.
汪娟, 杨莉萍. (2021). 研究生婚姻态度在自我价值感与婚姻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探新, 5, 431-436.
肖瑞, 杨莉萍, 谭梦鸽. (2021). 90后的孤独感:焦点团体访谈与扎根理论探索. 心理传记与质性心理学,第8期.
张秀敏, 刘昌, 杨莉萍. (2021). 基督徒祷告自主神经系统反应特异性的实验研究. 宗教心理学(第六辑), 161-174.
Yang, L., Huang, X., Perkins, D. D., Li, X., Tan, M., & Sun, Z. (2021). The Development and Sinicization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in China. The Community Psychologist, 54(2), 30-40.
2020
杨莉萍. (2020). 音乐功能与大学生音乐偏好形成的扎根理论研究. 心理传记与质性心理学,6.
Liu, T., & Yang, L. (2020). The Treatment of Aging People in China: A Historical View. Social Construction in Action, 253-259.
Perkins, D. D., Ozgurer, M. R., Lyew, D. A., Mihaylov, N., Tankwanchi, A. B. S., Yang, L., & Washington-Seattle, U. (2020). Researching the global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and other community development-related field. The Community Psychologist(SSCI), 3, 53.
2019
刘甜芳, 杨莉萍. (2019). 中国老年心理问题的现状、原因及社区干预. 中国老年学杂志, (24), 6131-6136.
2018
陈尹, 杨莉萍. (2018). 健康与疾病研究中社区心理学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医学与哲学(A), (03), 54-57.
刘甜芳, 杨莉萍. (2018). 基于年龄建构的老化心理——一项深度访谈研究报告. 心理科学, (05), 1207-1213.
张秀敏, 杨莉萍. (2018). 基督徒祷告过程中人神依恋关系的质性探索. 心理学报, (01), 115-129.
Yao, J., Yang, L., Han, X., & Li, Y. (2018).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Chinese people: the chain mediating effects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sense of communit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2572.
2017
程永佳, 杨莉萍. (2017). 对抗偏见: 作为偏见消减策略的社会行为. 心理科学进展, (04), 672-681.
黎迪韧, 杨莉萍. (2017). 社区心理学的生态取向及其对心理学的意义. 社区心理学研究, (02), 87-101.
刘甜芳, 杨莉萍. (2017). 高职生学习沉浸体验的量表编制与特点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 (13), 56-62.
刘甜芳, 杨莉萍. (2017). 老化的年龄标识: 主观年龄对老年人主观老化体验的影响. 心理学探新, (04), 369-374.
马青, 杨莉萍, 李阳. (2017). 系统视角下自愿戒毒人员家庭成功应对危机的过程及策略研究. 心理研究, (02), 47-55.
Yao, J., & Yang, L. (2017). Perceived prejudice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the chain mediating effect of ethnic identity and hop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 1167.
2016
在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4期主持“社区心理学专栏”。
白福宝, 杨莉萍, 方明. (2016). 社区心理学开展行动研究: 动因与阻力.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04), 17-23.
陈尹, 杨莉萍. (2016).多伦温德模型及其对中国社区心理工作的指导意义.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04), 9-16.
程永佳, 杨莉萍. (2016). 当代青年群际偏见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5), 142-146.
姚进, 杨莉萍. (2016). 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互联网+”模式: 机遇与挑战.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04), 24-31.
张驰, 杨莉萍. (2016). 基督徒传教过程中的人际交互作用研究.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3), 110-116.
2015及之前
高石, 杨莉萍, 白福宝. (2015). 探索性因子分析中主轴法下的平行分析. 心理学探新, (05), 471-473.
刘甜芳, 杨莉萍. (2015). 高职生社会支持的一项质化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 (01), 52-57. 人大复印.
杨莉萍. (2015). 社区心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4), 158-160.
杨莉萍, 程永佳, 陈雅清. (2015). 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态度与心理健康——内外群体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07), 86-91.
杨莉萍. (2014). 美国青年基督徒的宗教心理特点及其形成. 宗教心理学, (00), 129-153.
白福宝, 温燕, 杨莉萍. (2013). 个人责任的回归: 对西方心理治疗中“责任推断”的批判. 医学与哲学(A), (10), 15-18.
杨莉萍, 高石. (2013). 高职生情绪调节的自我效能感与自尊和抑郁的关系.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4), 155-159.
杨莉萍, 刘甜芳. (2013). 高职生社会支持的特点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 (01), 61-66.
杨莉萍, 刘甜芳. (2013). 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2), 144-148.
杨莉萍, 刘甜芳, 吴金铃. (2013). 高职生可能自我的特点及其形成——一项深度访谈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与实验, (03), 71-77.
杨莉萍, 张秀敏. (2013). 社会建构论语境中的团体心理治疗. 医学与哲学(A), (01), 47-49.
张秀敏, 杨莉萍. (2013).个体和社会心理功能视域中的团契存在.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0(03), 123-129.
白福宝, 杨莉萍. (2012). 当代心理治疗整合的反思与展望. 医学与哲学(A), (05), 33-34+73.
白福宝, 杨莉萍. (2012). 公正敏感研究: 回顾与展望. 心理研究, (06), 55-61.
刘甜芳, 杨莉萍. (2012). 高职生社会支持的平衡性及其在社会关系与支持类型上的差异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 (19), 64-69.
刘甜芳, 杨莉萍. (2012). 心理预防概念的更新及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心理科学, (06), 1513-1518.
王颖, 杨莉萍. (2012). 可能自我对行为的作用机制及其理论模型.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6), 122-126.
杨莉萍, D.D.珀金斯. (2012). 中国大陆社区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困难与机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02), 48-56.
杨莉萍, Kenneth, J. Gergen. (2012).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及其发展:对话科尼斯·格根. 教育研究与实验, (04), 77-83.
张秀敏, 杨莉萍. (2012). 教育接受心理的优化策略. 教育评论, (05), 18-20.
Yang, L., & Gergen, K. (2012).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Liping Yang interviews Kenneth Gergen. Psychological Studies, 57(2), 126-133.
邓美娅, 杨莉萍. (201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消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 宜宾学院学报, (04), 122-124.
刘甜芳, 杨莉萍. (2011). 心理学中可能自我的研究述评.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5), 128-132.
朱平, 杨莉萍. (2011). 诱发状态下老年人反事实思维特点的实验研究. 心智与计算, (01), 21-28.
邓美娅, 杨莉萍. (2010). 打工妹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 (11), 7.
邓美娅, 杨莉萍. (2009). SFBC/SFBT中的社会建构论思想探析.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01), 38-39.
杨莉萍. (2008). 后现代社会建构论对心理学研究目标的质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06), 107-111. 人大复印资料.
杨莉萍. (2008). 后现代社会建构论对心理学研究目标的质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06), 107-111.
杨莉萍. (2008). 论当代心理学的学科使命. 教育研究与实验, (06), 60-63.
杨莉萍. (2008). 四种不同的师生交往模式——对一次教师研讨会录音的文本分析. 教育理论与实践, (34), 41-44.
杨莉萍, 叶浩生. (2007). 心理学史的双重意义.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4), 58-61. 人大复印.
翟双, 杨莉萍. (2007). 叙事心理治疗的特征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契合.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11), 55-57.
杨莉萍, 叶浩生. (2007). 心理史学的发展对心理学史教学与研究的启示. 心理学探新, (03), 3-6.
杨莉萍, 叶浩生. (2007). 心理学史的双重意义.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4), 58-61.
杨莉萍. (2007). 心理学中话语分析的立场与方法. 心理科学进展, (03), 532-538.
杨莉萍. (2005). 析心理学中“自我”概念的三个层面. 心理科学, (03), 748-750.
杨莉萍. (2004). 后现代社会建构论对主客思维的超越. 自然辩证法研究, (01), 27-30+45.
杨莉萍. (2004). 析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思想的四个层面. 心理科学进展,(06), 951-959.
杨莉萍. (2004). 现代心理学需要反思的几个问题. 教育研究与实验, (04), 53-59.
杨莉萍. (2004). 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反实在论”还是“实在论”?. 心理科学进展, (02), 312-319.
丁道群, 杨莉萍. (2003). 论虚拟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求索, (01), 132-134.
杨莉萍. (2003). 从跨文化心理学到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心理学中文化意识的衍变. 心理科学进展, (02), 220-226.
杨莉萍. (2003). 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对主客关系的超越. 教育研究与实验, (03), 40-43.
杨莉萍. (2003). “眼见为实”与自恋者文化的终结. 社会学家茶座, (4), 76-81.
杨莉萍, 叶浩生. (2003). 从本质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的人格观.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3), 96-100.
杨莉萍, 叶浩生. (2003). 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初探.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 99-103.
杨莉萍, 叶浩生. (2003). 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对二元世界的“僭越”. 心理科学, (03), 538-539.
杨丽萍. (1997). 论期望概率对目标激发力的影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1), 76-78.
杨丽萍. (1997). 社会化过程中预言的自我实现.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3), 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