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汪凤炎

个人简介

汪凤炎,男,1970年3月生,教育学博士后。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一级学科带头人。主攻中国文化心理学和智慧心理学。现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971014)。以独著和第一作者身份出版专著9部,以第一主编身份主编教材4部,以独著、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CSSCI和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专著获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次(第六届和第七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次(第十一届和第十三届)、二等奖3次、三等奖1次,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三等奖与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等。2011年和2018年被评为江苏省第四期和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12年11月经中国心理学会认定为“心理学家”。 主讲课程 中国文化心理学、智慧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承担课题 2020.01.01-2023.12.3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所罗门悖论的文化差异及其认知神经机制》,项目批准号:31971014;直接经费:58.00万元 2016.11.03-2020.12,31,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6年度重大项目“儒家生活德育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16JJD880026;批准经费40万元。 2020.06.01-2022.06.30,主持2020年度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研资助项目“文化对个体智慧表现的影响及机制”,批准经费30万元。 社会工作 兼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全国德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洲社会心理学会(As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AASP)与亚太地区道德教育学会(the Asia Pacific Network for Moral Education,APNME)的会员。 个人荣誉 (一)教育部奖(共2项) 1.2013-03-22,个人独著《中国心理学思想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于2013年3月22日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2.2015-12-10,合著(第一作者)《中国文化心理学(增订本)》(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增订本)于2015年12月10日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著作奖)。 (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5项) 1.2011-03,个人独著《中国心理学思想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于2011年3月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2014-10,合著(第一作者)《中国文化心理学》(增订本)于2014年10月获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3.2003-12,个人独著《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于2003年12月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4.2016-11,合著(第一作者)《智慧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版)于2016年11月获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5.2001-12,个人独著《中国传统心理养生之道》(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于2001年12月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三)其他类型的重要奖项 1.2006-12-21,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三等奖。 2.2004,独著《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四)入选人才工程 1.2011-09,被评为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2.2018-06,被评为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一)著作 1.汪凤炎.(2019).中国文化心理学新论(上下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汪凤炎.(2007).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修订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汪凤炎,郑红.(2014).智慧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汪凤炎,郑红.(2015).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五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5.汪凤炎.(2008).中国心理学思想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6.汪凤炎.(2015).中国养生心理学思想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汪凤炎,等.(2005).德化的生活——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8.汪凤炎,郑红.(2010).荣耻心的心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9.汪凤炎,郑红.(2011).良心新论——建构一种适合解释道德学习迁移现象的理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二)代表性论文 汪凤炎.(2018).对水稻理论的质疑:兼新论中国人偏好整体思维的内外因,心理学报,50(5):572-582. 汪凤炎.(2006a).荣耻心产生的心理机制及其教育意义.教育研究,(6):11-14. 汪凤炎.(2006b).“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11-20. 汪凤炎.(2019).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从文化历史演化看中式自我的诞生、转型与定格.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61-77. 傅绪荣,汪凤炎(通讯作者).(2020).整合智慧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心理学探新,40(1),50-57. 汪凤炎.(2007).科学看待儿童读经.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73-79. 汪凤炎.(2017).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意义、内涵与方法.江西社会科学,(9):5-13. 汪凤炎,郑红.(2015).品德与才智一体:智慧的本质与范畴.南京社会科学,(3):127-133. 汪凤炎,魏新东.(2018). 以人工智慧应对人工智能的威胁.自然辩证法通讯,40(4):9-14. 汪凤炎,郑红.(2008).孔子界定“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的十三条标准.道德与文明,(4):46-51. Wangfengyan. (2004).Confucian thinking in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key ideas and fundamental features,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SSCI), 33 (4), 429-447. Wang, F.Y., Wang,Z.D., & Wang, R.J.(2019).The Taiji Model of Self. Frontiers in Psychology(SSCI), 10,1-10. doi: 10.3389/fpsyg.2019.01443. Shi, J., & Wang, F.Y. (2019). Three-Dimensional Filial Piety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Filial Piety Among Chinese Working Adul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SSCI), 10,1-15. doi: 10.3389/fpsyg.2019.02040.

学术兼职

兼任南京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大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人类智慧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