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夏仕龙,男,汉族,1989年12月生,四川内江人,中共党员。
学习(工作)经历:
2008.9-2012.6 武汉大学 金融学 本科
2012.9-2015.6 武汉大学 金融学 硕士
2015.9-2018.6 武汉大学 金融学 博士
2018.10-2021.12 四川大学理论经济学 博士后
2018.7- 助理研究员
2019.5- 副研究员(专职科研)
2021.3- 金融学硕士生导师
出版著作情况:
1、夏仕龙.新时代完善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
主持项目情况:
1、2018年度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青年项目: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研究(SC18C013),已结项。
2、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不确定环境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搭配研究(19XJC790015),已结项。
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二等资助:理性预期视角下的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研究(2019M663536),已结项。
主讲课程:
《金融风险管理》、《金融知识普及:大学生必备的金融学常识》、《商业银行学》
所获荣誉:
四川大学2018-2020年度先进基层工会组织经济学院金融工会小组小组长;
2019年度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成果奖;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18年度优秀实习团队中泰证券实习团队带队老师;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19年度先进个人;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19年度优秀党员;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20年度优秀党员;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21年度优秀党员。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黄宪,夏仕龙.现金等价货币总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来自中美两国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研究, 2014(11):29-35.
2、黄宪,夏仕龙.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_2的修正和新生[J].统计研究, 2015, 32(4):14-20.
3、黄宪,夏仕龙.货币中介目标的国际比较——基于DAG-SVAR模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6, V36(2):71-82.
4、黄宪,夏仕龙.最优货币中介目标的国际比较——基于DAG-SVAR模型[C]//《国际货币评论》2016年合辑.,2016:487-504.
5、Huang X, Xia S. Currency-equivalent vs. Divisia monetary aggregates: Theoretical evaluation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J]. Romanian Journal of Economic Forecasting, 2015, 18(3):60-80.
6、付英俊,夏仕龙.央行沟通、实际干预对通胀预期的非对称效应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7(1):84-94.
7、夏仕龙,黄宪.中国可变价格型货币政策研究[J].统计研究, 2017,34(08):3-18.
8、夏仕龙,付英俊.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基于公司金融资本结构理论的视角[J].金融监管研究,2017,(08):61-76.
9、夏仕龙,付英俊.我国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效应研究——基于中观层面的结构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17,39(06):33-45+123-124.
10、夏仕龙.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研究——基于MSV解下的新凯恩斯模型[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8,33(06):14-29.
11、夏仕龙.中美两国价格型货币政策比较——基于理性预期模型[J].经济问题探索,2019(5):141-151.
12、付英俊,夏仕龙.央行预期管理与银行风险承担: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9,35(10):66-78.
13、夏仕龙.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变动的理性预期效应——基于MS-DSGE模型[J].财贸研究,2019,30(12):14-29.
14、夏仕龙.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20(01):5-16.
15、夏仕龙.普惠金融究竟如何影响居民生活?——来自我国省际层面的经验证据[J].金融监管研究,2020(01):16-29.
16、夏仕龙.经济结构调整下的我国财政货币政策规则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21(03):5-12.
17、夏仕龙.三种货币量的有效性比较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1,37(11):147-150.
18、夏仕龙.偏度是A股定价的重要因子吗?[J].南大商学评论,2021(02):108-122.
19、夏仕龙.推广的高阶CAPM理论模型及其实证检验[J].数量经济研究,2021,12(0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