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张升,男,汉族,1963年8月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内蒙古师范大学“理论宣讲青骑兵团”高级讲师。科学技术史国家级教学团队骨干成员。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
授课
(一)本科生
讲授过的课程有:高等代数,图论,抽象代数(近世代数),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应用统计学,计算机专业英语,工商管理专业英语,管理定量分析,普通逻辑,离散数学,空间解析几何等。
(二)研究生
The History of Algorithms(算法史,专业英语),可计算理论导引。
科研成果
教材
1.《空间解析几何与常微分方程》,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2.《数学分析》(师专类·上)(教育部、国家民委规划教材,参编),包那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6月。
3.《计算机应用基础》(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副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编著
1.《中华大典·数学典·中西会通算法分典》(任《对数总部》主编,70万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
2.《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郭书春主编,参编,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项目
1.主持校级课题“工商管理专业实践体系构建”(编号: 17jxgl020,20171230-20181230)。
2.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方三角学在清代的流传与影响” (编号:11261036,董杰,张升,张伟,徐喜平,张祺等)2017年9月结题。
3.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编号:12XZS031,董杰,张升,张伟,徐喜平,张祺等)2015年9月结题。
4.主持校级课题“公共事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109-201207)
5.主持校级课题“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109-201207)
获奖
1.“我的肩膀能挑多重的担子?”主题讨论及实践活动暨首届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月“最佳支持奖”(2018年12月)。
2.2017-2018内蒙古师范大学三育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3.2016-2017内蒙古师范大学爱岗敬业先进个人。
4.内蒙古师范大学共青团最佳支持者(2018年5月)。
5.内蒙古师范大学第十四届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10月)。
6.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审核评估先进个人(2016年11月)。
7.第四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一等奖(授奖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11月)(成果:《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参编)。
8.内蒙古师范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07年2月)。
9.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12月)
10.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离散数学双语教学建设”,2005年3月)。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张升.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25—28.
2.张升,董杰.徐有壬《测圆密率》中差系数的表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5(1):108—112.
3.张升,董杰.薛凤祚《比例对数表》特点分析及勘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3(6):703—707.
4.张升,张楠.戴煦与夏鸾翔开方术的算法复杂度比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2(4):436—440.
5.张升.普通高等院校双语教学实践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9):105—108.
6.张楠,张升.改进的最小顶点覆盖问题的贪婪算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2(2):206—210.
7.张升.晚清中算家李善兰的学术交流与翻译工作[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0—35.
8.张升.李善兰对无穷级数除法的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236—240.
9. 张升,罗见今
10.罗见今,王淼,张升.晚清浙江数学家群体之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1.
11.尹志凌,张升,陈宝平.Stirling数表示自然数方幂和[J].内蒙古农业大学(自然科学版),2010(1):267—270.
12.张升,尹志凌.《数理精蕴》中对数造表的三种算法比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9(5):550—554.
13.张升.欧拉及欧拉数(英文)[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7(6):778—789.
14.张升.与Euler数有关的一组恒等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6(3):44—46.
15. 张升.著名科学史家李迪教授逝世[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4):374—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