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周志强 男,1969年出生,汉族,山东滨州人;文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弗吉尼亚大学东亚系东亚文化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2015);南开大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当代文化建设研究院(原南开大学城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文系副主任,东方审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天津市第三批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术带头人”。
工作简历:
1991年毕业于山东聊城师范学院(现为聊城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1-1997年,任教于山东滨州学院中文系;
1997年至2003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师从王一川教授,分别获得文学硕士、博士学位;
2003年至2005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师从周星教授进行影视艺术学方向博士后研究。
2005年任职南开大学文学院文艺学教师至今。
出版著作:
11.《寓言论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1
10.《阐释中国的方式:媒介裂变时代的文化景观》,电影出版社2013年11月;
9.《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9月;
8.《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周志强、满运喜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7.《现代文学中的汉语形象》,王一川主编,承担第6章《文人文学中的汉语形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6.《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5.《汉语形象中的现代文人自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4.《定格:世界名着经典人物志》(与人合著),中国长安出版社2005年3月;
3.《我点击我存在:网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
2.《你酷我评:英雄流言》,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2年;
1.《解读歌德谈话录》,京华出版社(北京)2001年1月;
教材编写:
1. 《美学与美育》(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试点教材)担任第四章撰写,共计8万字,中央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年。
2. 《大众文化导论》(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担任第四章撰写,共计2万字。高教出版社(北京),2004年。
3. 《美学教程》(复旦博学 21世纪重点教材)担任第7章共计2万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4. 《文学概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试点教材),担任第二(部分)、三、四章的撰写,共计8万字。王一川教授主编,中央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
5. 《经典悦读》(第1辑),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6. 《经典悦读》(第2辑),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7. 《经典悦读》(第3辑),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
科研项目: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九十年代媒体与文学》(王一川教授主持),子课题负责人(省部级项目)。自筹资金,已完成。
《白话文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TJYW06-2-003),天津市十一五规划项目,3年,主持人。已完成。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现代文学中的汉语形象》(王一川教授主持),子课题(文人文学中的汉语形象)负责人(省部级重点项目)。赞助资金2万元,已完成。
《白话文与中国文学现代性》,南开大学青年项目,3年,主持人;已完成。
《白话文与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南开大学文科创新基金,3年,主持人;已完成。
《审美课程的设置》,滨州师专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主持人(市级项目)。赞助资金2千元,已完成。
《金庸小说修辞论阐释》,滨州师专青年项目,主持人(市级项目)。赞助资金3千元,已完成。
21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类型研究,201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2-0291),独立承担;
新世纪长篇小说现实主义文体变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09YJC751047),3年,主持人.
批判理论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文化批评研究,201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3BZW006),主持人;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重大研究项目:微文化与当下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研究(ICS-2014-A-03),首席专家;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07&ZD038),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大众文艺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持人;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负责人;
批判理论与中国文化批评的形态、困境与策略研究,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术带头人,局级,20万,2013-2015,周志强
中国大众文化史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经费 局级,20万,2014-2016,周志强
开设课程:
文化研究 文艺学 博士生
文学与文化专题 文艺学 博士研究生
批判理论 文艺学 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
文学社会学 文艺学、文艺评论硕士研究生
大众文化理论 文艺学、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
当代美学思潮 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文艺写作概论 文艺评论与创作硕士研究生
当代美学思潮 中文系本科生
大学语文 理科、艺术本科生
文艺美学基础 文学院全体本科生
大众文化美学 中文、传播、对外汉语教学
研究领域
目前主要从事文艺美学、中国大众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从情感到兴感:沉浸式纪录片的美学范式
来源:粤海风( P 1006-7183 E ) 发表时间: 2020/12
《现实·事件·寓言:重新认识现实主义》,《南国学术》2020年第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
《问题在于如何改变世界》,《广州大学学报》2019年10月(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全文转载);
《否定性的批评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19.1(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全文转载);
《“听觉文化”与文化研究的陷阱——答王敦》,《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7期;
《街头景观的文化政治札记》,《文化研究》第31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3月;
《抽象性压抑与文化研究的中国问题》,《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0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期全文转载)
《涨满了情感的无情者——《你的名字》的“事件”寓言》,《文艺争鸣》2018.第3期;
《声音与“听觉中心主义”——三种声音景观的文化政治》,《文艺研究》2017第11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8.03全文转载);
Problematization and De-problematization—30 Years of Cultural Studies and Cultural Criticism in Mainland China,Citural Studies, 2017 Informa UK Limited, trading as Taylor & Francis Group
《走向寓言现实主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7.6(12月)(《新华文摘》2018.4论点摘编)
《如果构建寓言论批评》,《民族艺术》2017.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8.2全文转载);
《紧迫性幻觉与文化研究的未来》,《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第5期(9月)(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80.2全文转载);
《微时代的伦理退化症——微信公众号与经验型知识大众》《探索与争鸣》2017-07-20(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1.11全文转载);
《我们的文艺有多少种“现实”?》,《中国文艺评论》2017-05-25;
《我这样理解“文化批评”》,《艺术广角》2017-01-15;
《极端的艺术与欲望的政治——网络官场小说的写作伦理》,《河南社会科学》2016-09-01,入选《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网络官商小说:市侩主义的写作伦理》,文学报2016-09-15;
《一种唤起危机意识的方式》,社会科学报2016-12-15;
《欢乐颂:自制主义的错乱逻辑》,文学报2016-06-09;
《为何文化研究能够改造世界》,社会科学报2015-09-03;
《青春片怀旧:卑恋与多语性失语症》,《文艺研究》2015.10(《新华文摘》2016年摘要转载);
《知识分子的结构性困境》,《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7期;
《青春片的新怀旧美学》,《南京社会科学》2015.4;
《读书吧,换一种看世界的眼神》(文艺随笔),《齐鲁晚报》2015.3.22;
《这个时代的“青春恋物癖”》,《艺术广角》201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5年第4期转载);
《艺趣》(文艺随笔),《中国画学刊》2015年第1期;
《“作坊国家”的文化困境》,《社会科学报》1449期(2015.3.4);
《媒介生活批评与技术政治反思》,《读书》2015年第3期;
《舞蹈批评如何可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2015年第3期);
《是“青春文化”,不是“青年文化”》(文艺观察·青春文艺之反思)(文艺随笔),《人民日报》2015年1月13日14版;
《浪漫“韩剧”异托邦的精神之旅》,《文艺研究》2014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理论》2015年第3期转载,《新华文摘》2015年第7期论点摘编);
《“怨恨电影”与失范的时代》,《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5年第2期全文转载);
《让文艺回到“人民的地面”》,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30日第6版;
《山寨艺术时代的文化逻辑》,《艺术评论》2014年第10期;
《真实意识与批评的政治——从总体性到寓言》,《外国美学》2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理论研究室、中华美学学会外国美学学会学术委员会编,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
《文化批评的政治想象力》,《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9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5年第1期转载;《新华文摘》2015年第2期论点摘编);
《失范时代的私通逻辑》,《人民论坛》2014年9月上;
《微话语、微客与“复杂思想”的消解》,《探索与争鸣》2014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4年10期全文转载);
《现实主义何去何从》,《文学报》2014.7.24;
《韩剧的“浪漫”与中国的“焦虑”》,《文学报》2014年5月21日;
《小说语言的史学建构与文体政治视野》,《云梦学刊》2014年第2期(3月);
《韩剧的“浪漫学”》,《人民日报》2014.4.11
《经典翻拍的“口香糖主义”》,《社会科学报》2014.3.27“文化批评”版;
《为何“新迷信”暗潮涌动》,《人民论坛》2014年2月上;
《嘻剧的吊诡与时代之殇》,《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14年第2期转载);
《嘻剧与嘻剧的“时代”》,《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3期转载);
《德的三重力量》,《人民论坛》2013年10月上;
《唯美主义的耳朵——<中国好声音>与<我是歌手>的声音政治》,《文艺研究》2013年第6期;
《今天国人为什么易怒》,《社会观察》2013年第6期;
《泰囧:糗文化何以如此有吸引力?》,《社会观察》2013年第1期;
《消费主义时代的“青年”亚文化》,《文化研究》第1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月;
《作为寓言的心理悬疑电影——<二次曝光>与新伦理焦虑》,《艺术广角》201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研究》2013.4转载);
《糗文化的精神涂鸦》(3200字),《法治周末》2013年1月71日(153期);
《奢侈品·性·自由——当前中国大众文化财富观的另类观察》,《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2年10期转载);
《伪经验时代的文学政治批评——本雅明与寓言论批评》,《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3.04转载);
《伦理巨变与21世纪都市新伦理小说》,《天津师大学报》2012年第3期(全文入选《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新穷人与光棍节消费狂欢》,《社会观察》2012年第12期(《新穷人的消费狂欢与焦虑》,《文学与文化》,2013年第3期);
《声音的政治——从阿达利到中国好声音》,《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第12期;
《不要让莫言叫走中国文学的魂》,载《见证莫言——莫言获诺奖现在进行时》,漓江出版社2012年12月;
《赶英超美的文化生产逻辑反思》,《人民论坛》2012年第30期;
《官场小说与市侩主义》,《人民论坛》2012年第22期(8月上);
《“公知斗鸡”:中国思想生产的闹剧》,《人民论坛》2012年第22期(8月上);
《我们已经失去了青年》,《社会观察》2012年第5期(《新华月报》2012年?期转载);
《一次对资本主义的“纯粹”抵抗》,《社会观察》2012年第3期;
《央视春晚的霸权危机》,《人民论坛 》2012年第4期;
《2012,全球文化向左转》(5200字),《法制周末》2012年1月11日;
学术兼职
《中国图书评论》执行主编;
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天津美学学会会长;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专委会委员;
天津艺术学科评议组委员(2019至今)
天津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天津文联委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秘书长(第一届);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17-2020);
中华美学会审美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二届);
天津文学学会理事、天津语文教育研究学会会长;
天津写作协会副秘书长;
中华女子学院特聘教授;
明道大学客座教授(台湾);
中国大学语文学会理事;
天津作家协会会员
南开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大学语文主讲教师;
曾任北京师大文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文学概论主讲教师。
曾任《语文报·大学语文专版》执行主编、《中国图书评论》学术现场与读书一问栏目主持人;
河北师范大学美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2021至今)
《中国现象学研究》《文学与文化》《艺术广角》《网络文学研究》《文化艺术研究》等多家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