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吴强,教授,博导;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入选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2015);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梯队(2017)。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3,2014),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5,2009),及其它省部级奖励8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或子课题负责人承担或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10余项国家级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在欧美亚太市场广泛应用。获得百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其中欧美日韩国际授权40+,第一发明人50+,与国内、国际标准组织IETF、ITU-T、ETSI、CCSA有对应关系的基本专利20-。
部分主要成果:
1. GoTa数字集群及终端:开创宽带集群技术体制,创新地发展了数字集群技术,基于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实现宽带数字集群业务。鉴定意见认为“该技术是全球首创,填补领域空白,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发布YD/T 1829-2008等15项国家标准;2012年12月14日,被国际电联(ITU-R Report M.2014)国际标准采纳,打破了国外技术在数字集群标准领域的垄断,首开先例向国际知名通信厂商专利授权。产品服务2008年奥运会、2005年十运会、亚欧城市会议等会展,应用于欧亚非等20多个国家,为LTE阶段MCPTT的3GPP标准奠定坚实技术基础和产业影响力。
2. VoLTE高清语音系统:多项专利技术被3GPP R9采纳,使用eSRVCC(增强单无线语音连续)基本专利技术,应用于4G/5G语音业务中,保证移动切换中的VoLTE语音业务连续性和业务质量,被业界称为eSRVCC技术,是IMS方案中的必选技术。团队成员获中国专利金奖,中国专利优秀奖。
3. 简洁架构移动网络:uRLLC场景下,传输链路时延和网络节点处理时延更为敏感;边缘计算场景下,跨网关切换、业务迁移和部署更为频繁;天基网络场景下,处理能力受限,链路传输时延更为敏感,网络拓扑动态变化。针对IP网络身份位置二义性的问题,提出基于标识技术的新型数据通信简洁网络架构,三层逻辑网络演变为二层逻辑网络,消除路由迂回,降低端到端通信时延,提升网络可靠性,节省网络端口和链路资源,建立安全可信网络空间。相关专利与ITU-T,IETF等国际标准有对应关系。
4. 内生云安全iCS:云原生网络切片的开放共享特性催生了多租户架构,运营商、设备商、外包商和第三方应用共同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业务生态系统,带来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引入了更多安全风险。尤其是,现有SDN/NFV架构的静态特性加剧了网络空间的攻守不平衡状态。当两组安全风险交叉时,更为复杂的生产关系和不可信的软/硬件来源导致了云原生环境下不可控的安全问题,如何缓解这一问题备受关注。iCS确定了基于 云原生的网络切片与动态防御理念之间高度的互补性和一致性。更具体地说,云原生为动态防御提供了有效的实现机制,而动态防御理论的广义鲁棒性允许云原生环境的高安全性增益。内生云安全(iCS)被提出以使云原生、拟态防御和移动目标防御(MTD)范式保持统一性,实现安全防御和云原生业务系统的无缝集成和共生演进,在成本和效率约束下实现有益且而稳定的安全增益。
部分国家级项目(项目负责人或子课题负责人):
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基于NFV/SDN移动核心网络系统研发,工信部,项目经费:3561万元
2.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型宽带移动IP承载网架构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与试验验证,工信部,项目经费:2410万元
3.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协同及融合体系与关键技术研究,工信部,项目经费:1225万元
4.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移动互联网总体架构研究,工信部,项目经费:160.83万元
5.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未来网络体系结构和创新环境,科技部,项目经费:419.5万元
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移动网络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科技部,项目经费:754万元
7. 国家重点实验室(续建),软件定义网络(SDN),深圳市创新环境建设计划,项目经费:3000万元
8.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5G安全总体架构研究与标准化,工信部,项目经费:53.49万元
9.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移动互联网与宽带融合总体架构和关键评估方法及应用示范,科技部,项目经费:2117万元
10. 电信和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试点示范项目,高级威胁攻击检测与防御系统研发与应用示范,工信部
部分授权专利:
1.发起通信、信息/数据报文的转发及路由配置方法/系统,中国专利授权号:ZL200910174295.3,授权日期:2014-10-22,吴强,黄兵,符涛。(ITU-TY.2022,IETF LISP-MN Working Group)
2. Network Based on Identity Identifier and Location Separation Architecture, Backbone Network, and Network Element Thereof,欧洲专利授权号:EP10816683.6,授权日期:2019-04-11,Wu Qiang,Huang Bing, Fu Tao。(ITU-TY.2022)
3.Method and system for route optimization during handover and access network element, 美国专利授权号:US9572084B2,授权日期:2014-08-07,Wu Qiang, Jiang Hua, Fu Tao
4.一种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漫游实现方法,中国专利授权号:ZL200580051105.9,授权日期:2010-12-22,耿兆森,吴强,谢国胜。(ITU-R Report M.2014,YD/T 1829-2008)
5.Digital trunked communication network which supports roaming and method thereof,美国专利授权号:US7778215B2,授权日期:2010-08-17,Xie Guosheng, Ren Gang, Wu Qiang.(ITU-R Report M.2014,YD/T 1829-2008)
6.Method, system, mapping forward server and access router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controlling, 欧洲专利授权号:EP2536071,授权日期:2019-02-27,Wu Qiang, Jiang hua, Fu Tao, Huang Bing. (IETF DMM Working Group,IETF LISP-MN Working Group)
7.一种集群系统中实现单呼的方法,中国专利授权号:ZL200510086206.1,授权日期:2009-01-21,陆文玲,刘金龙,吴强。(ITU-R Report M.2014,YD/T 1829-2008)
8.Method, system and access gateway router for handoff management and user data management when handing off,欧洲专利授权号:EP2466954,授权日期:2019-10-09,Wu Qiang,Fu Tao, Jing Youxin. (IETF DMM Working Group,IETF LISP-MN Working Group)
9. Method for anonymous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regist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information,日本专利授权号:JP5497901,授权日期:2014-03-14,Wu Qiang,Fu Tao,Yao Chunbo
10. 一种基于控制面与媒体面分离的网络架构实现的通信网络,中国授权专利号:ZL200910205538.5,授权日期:2014-01-01,周娜,吴强,符涛
学术兼职
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计算机学会服务计算专委会执行委员,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咨询委员会委员(2019-2024);移动网络和移动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17-2020);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19-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