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学术经历:
1988.9~1992.7 南京航空学院 本科
1992.9~1995.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研究生
1997.9~2003.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在职博士
1995.4~1997.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院 助教
1997.6~2002.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院 讲师
2002.7~至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院 副教授
从事学科与研究方向:
二级学科名称: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招收硕士研究生)学科代码11: 082502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招收硕士研究生)
1. 飞行器/进排气系统一体化设计与CFD分析技术研究
2. 飞行器进气道与发动机一体化匹配技术研究
3. 叶轮机气动热力学之涡轮设计与CFD分析技术研究
4. 飞行器全机及进气系统电磁隐身及RCS分析技术研究
5. 飞行器全机及进排气系统红外隐身及计算技术研究
◇ 学科研究方向二:
二级学科名称: 动力机械及工程 (招收硕士研究生) 学科代码: 080703
1. 动力涡轮气动、结构工程设计与研究
2. 能量回收系统动力子系统设计研发
◇ 学科研究方向三:
二级学科名称: 流体机械及工程 (招收硕士研究生) 学科代码: 080704
1. 飞机燃油系统设计与系统性能分析技术研究
2. 飞机/发动机附件设计与性能分析研究
3. 发动机滑油系统及关键部件设计研究与性能分析
4. 基于UG二次开发的发动机外部管路参数识别与建模分析
6. 外部管路流固耦合振动研究及分析
教学情况:
本科授课,《工程流体力学II》、民航专业《航空发动机原理II》8届、《航空发动机原理》4届,《火箭发动机原理》。
研究生授课:《张量分析及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应用》。
研究生培养:已培养毕业研究生近30人,以副导师名义培养博士毕业生2人。
科研情况:
在进气道设计方面,在M2.0级、M3.5级以及M0.8级等三种马赫数的飞行器进气道设计领域已形成研究特色;研究Bumper进气道设计技术已在型号飞机中进行推广使用;开发的亚声速隐身进气道设计软件已应用于某型飞机设计。近年正承担三个型号飞机的进气道设计与研究任务。
在动力涡轮设计方面,建立了较完整的涡轮设计体系且在多项工程实践中得到考核验证,在飞机空气涡轮起动机/发电机系统研发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负责设计的某型飞机的空气涡轮起动机的已经上天;负责设计的另两个型号的空气涡轮起动机/发电机也将于近年完成首飞;设计两台余热利用涡轮已经投入使用。
在隐身设计与分析方面,自主研发的RCS计算软件在飞机进气道/尾喷管等腔体结构RCS特性评估方面独具特色,自主研发的全机红外特性计算软件已经投入使用
在流体机械研究方面,自主开发了流体系统分析软件,建立了基于UG二次开发的管路系统自动识别与在线分析系统。在飞机油箱建模、发动机滑油系统姿态适应性及飞机燃油与发动机滑油系统性能稳动态分析方面具有特色。
近年与具有国家二级保密资质的南京普国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研究生与普国公司专职员工形成了具有产学研特色的联合团队,共同开展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制。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五项:
[1]、“涡流发生器控制分离流和总压畸变流场的试验研究”;1996年度航空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2]、“新型尖脊(Caret)进气道设计方法和试验研究”,1999年度航空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3]、“非对称大膨胀比喷管模型试验研究”,2000年度通过国防科技成果鉴定,2001年度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五)。
[4]、“新型凸包(Bump)进气道设计方法研究”, 2004年度通过国防科技成果鉴定,2005年度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5]、“航空流体管网系统数值仿真技术研究”, 2010年度通过国防科技成果鉴定,航空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包括进排气系统设计、进发匹配研究、动力涡轮工程设计、飞机燃油系统/发动机滑油系统设计与分析、RCS隐身设计分析与计算软件开发、全机红外隐身设计分析与软件开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