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出生于1985年6月,湖南常德人,现任艺术学院副研究员。本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硕士:中国人民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博士: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Cork, Ireland),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英文专著:
Weiyi Wu and Fan Hong. 2016. The Identity of Zhiqing: The Lost Generation. Routledge.
参编教材:
Ruth Towse著,意娜、吴维忆、苏锑平译, 金元浦审校. 2019. 文化经济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文化部规划教材)
译著:
Mark Rothko著,吴维忆. 艺术家的真实. 南京大学出版社(待出版)
编译:
吴维忆. 西方艺术心理学精粹读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待出版)
课题项目:
1. 主持南京大学文科青年跨学科项目:《跨媒介的表演性与艺术空间生产》(在研)
2. 主持横向课题:《世界城市文化空间与夜经济发展课题合作研究》(在研)
3. 主持南京大学文化创意产业扶持项目《美育乡建:松溪版画文创开发研学营》(结项)
4.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产业伦理》第一子课题的分课题:“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伦理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状况”(结项证书号:21&J097)
5.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艺术的技术文化学研究》(艺规结字[2020]41号;)
6.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美学经典及其在中国传播接受的比较文献学研究》(在研)
7.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艺术学理论的跨媒介建构及其知识学研究》(在研)
8.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艺术提出的重要美学问题研究》(在研)
科研获奖:
南京大学青年教师人文科研原创奖、江苏省美学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目前承担课程;
本科通识课:美育·工艺人文,跨文化语境下的美国艺术史
本科公选课:新媒体文化与创意、文化研究实践、时尚文化与奢侈品研究
研究生课程:艺术传播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Weiyi Wu. 2018. Sharing or integration: Rethinking the localization of co-working spaces in Shanghai, in Lee Martin and Nick Wilson eds.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Creativity at Work, Bas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pp.223-244.
2. Weiyi Wu. 2020. American modernists contemplating Asia: Reviewing the journey of Mark Tobey and Isamu Noguchi. Athenaeum Review, 5: 36-49.
中文论文(CSSCI):
1. 作为经验的艺术与美学以及实证研究的反思 [J]. 江海学刊, 2020(6).
2. “我们时代的艺术”与美国本土现代主义的构想[J].美术研究,2020(03).
3. 由舞蹈身体解读物性及剧场性 [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02):37-43.
4. 人工智能艺术与现代艺术的遗产[J].中国图书评论,2018(07):44-49.
5. 校准手(工)艺:美学与社会意义双重维度的批判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02):126-130.
6. 微信传播的演变轨迹、结构特征与情感省思 [J].文化研究,2017(02):100-112.
7. 数字传播问题主体与拉康精神分析的互释[J].河南社会科学,2016,24(11).
8. 网络时代的隐私及信息安全:西方危机与中国战略[J].广东社会科学,2016(04).
9. 云端的霸权——“大数据时代”的双重隐喻批判[J].探索与争鸣,2015(04):93-96.
10. 大数据的传播学意义 [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118-123.
11. 全球化、世界主义与文化研究的中国学派 [J].文化研究, 2019,(04):205-215(二作)
12. 改革是克服欧洲危机的唯一出路 [J].探索与争鸣,2016(07):48-54. (二作)
13. 从造物到造境:手工艺非遗的创新性传承[J].文化艺术研究,2021(05)(二作)
14. 数码媒介的伦理.文化研究 [J].文化研究, 2019,(04):11-18(译者)(学科重要)
15. 数字后现代时代的电影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2):20-32. (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