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周计武

个人简介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著作 1.专著:《艺术终结的现代性反思》,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艺术的祛魅与艺术理论的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2.编著:《艺术理论基本文献:中国近现代卷》(与李健合编),三联书店2014年版;《文学与认同:跨学科反思》(与周宪合编),中华书局2008年版。 3.译著:1)《艺术与社会理论:美学中的社会学论争》,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美学导论:一种分析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4.刊物:《文化研究》(CSSCI集刊)第13辑-33辑(2011-)。 5.合著:1)《当代社会转型期的视觉文化研究》,第二章“先锋艺术的视觉表征与建构”,江苏译林出版社2018年版;2)《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第九章,周宪、刘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 282-314页;3)《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艺术终结”部分,周宪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229页;4)《西方文艺理论》第17章“后现代文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482-518页。 留校以来,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0多篇,其中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美学》等全文转载14篇。 研究生课程: 1. 西方艺术理论专题(B类) 2. 艺术批评与社会理论/艺术社会学(c类) 本科生课程: 1. 文化研究导论(高年级研讨课) 2. 西方艺术史(全校通识课) 3.悦读经典《艺术的故事》 研究课题: 1、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基金项目“现代性视域中的艺术体制论研究”(0115001802),2016-2018(4万)。 2、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艺术体制论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13CZW007),2013-2016,未结项。(18万) 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现代性视域中的艺术体制研究”(12YJC760126),2012-1015,结项。(7万) 4、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视觉文化研究”(12JZD019)子项目“先锋艺术的视觉表征与建构”,2012-2015,结项。 5、2012年度南京大学青年创新团队培育项目“社会转型期的视觉文化研究”,2012-2015,未结项。(10万) 6、200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工程教材)“西方文学理论”(09JZDMG006)子项目“后现代主义文论”,2009-2014,已结项。 7、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现代性语境下的艺术终结问题研究”(07CZW006),2007-2011,已结项。(7万) 获奖情况: 论文《当代艺术及其美学阐释的危机》,获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论文《当代艺术及其美学阐释的危机》获中国社会科学网艺术学频道2016年度优秀文章(2017.1) 论文《什么是我们的当代艺术》获江苏省第14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6.10) 论文《先锋艺术的“雅努斯面孔”》获第十届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2016.10) 2016年度本科教学“中国银行”教师教学成果奖教金二等奖(2016,09)。 专著《艺术终结的现代性反思》(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获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人文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2);南京大学青年教师人文科研原创奖(2014年2月28日);第八届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1)。 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才(2013)。 2016年度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16年4.18) 南京大学2010年度中国银行奖教金一等奖(2010)。 论文《论阿多诺的艺术终结观》获第六届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7)。 论文《波德里亚的艺术终结观——一种社会符号学的视角》于2009年3月获《艺术百家》2007年度论文奖优秀奖。 南京大学青年学术骨干教师(2007)。

研究领域

西方艺术理论、文化研究与美学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2018年 1、《破框而出——当代艺术的挑战与艺术话语的重构》,《当代文坛》2018年第2期,第114-210页。 2、《视觉文化视野中的当代先锋艺术》,《文艺争鸣》2018年第2期,第85-91页。 3、《重构哈桑的后现代主义批评》,《中国图书评论》2018年第8期,第38-49页。 2017年 1、《传统符号的重构式挪用——以徐冰为例》,《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78-83、88页。 2、《诗与思的对话》,《上海艺术评论》2017年第2期,第68-71页。 2016年 1、《形象的祛魅——论本雅明的视觉思想》,《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第132-140页。——高建平、丁国旗主编:《中外文论》2016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8月版,第3-16页。——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6年第11期全文转载,第125-131页。 2、《文学批评的阐释伦理》,《学术研究》2016年第8期。 3、《当代艺术及其美学阐释的危机》,《文艺研究》2016年第11期,第23-32页。——“中国社会科学网”学术摘编,http://art.cssn.cn/ysx/ , 2016年12月11日。——《新华文摘》(网刊)2017年第8期,第600-611页。www.xinhuawz.com。——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艺术学理论》2017年第2期,第47-55页。 4、《当代社会变迁中的先锋艺术》,《文学研究》2016年第2卷第2期,南大出版社2016年12月版,第189-201页。(辑刊) 5、《游移的边界——论文学阐释的开放性》,《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2015年 1、《先锋艺术的雅努斯面孔》,《文艺研究》2015年第3期,第21-30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5年第6期全文转载,第80-89页。——高建平、丁国旗主编:《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4-201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2、《谁创造了艺术?何以创造?》,《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4期,第93-99页。 3、《越界先锋:从文艺规训到文化批判——论周宪文艺思想与治学理念》,《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第90-97页。 4、《激进的视觉性——社会转型期的先锋艺术》,《文艺争鸣》2015年第12期,第123-128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美学》2016年第4期全文转载,第12-17页。 5、《革命符号的反讽式挪用——为了忘却的记忆》,《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第6期,第69-75页。 6、《艺术形象的祛魅——先锋艺术的症候分析》,《学术界》2015年第12期,第60-71页。 7、《当代艺术中的中国符号与身份想象》,《艺术百家》2015年第6期,第108-112页。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6年第4期,第88-93页。 8、《论当代艺术对消费符号的挪用:模拟》,《艺苑》2015年第6期,第13-15页。 2014年 1、《先锋艺术的视觉表征与公众的关注度》,《艺术百家》2014年第6期,第82-88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5年第3期全文转载,第92-99页。 2013 1、《什么是我们的当代艺术》,《文艺研究》2013年第3期,第25-33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3年第6期全文转载,第73-80页。 2012. 1.《作为美学范畴的怪诞》,《阅江学刊》2012年第3期。 2.《怪诞之思》,《艺苑》2012年第3期。 3、《审美文化中作为感性形式的怪诞》,《艺术百家》2012年第6期,第109-113页。 2011. 1.《再论米勒的文学终结论》,《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第38-44页。 2.《现代艺术神话的生产与消解》,《思想战线》2011年第2期,第14-20页。——《文艺理论》(人大复印资料)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第97-104页。——黄惇主编:《艺术学研究》2012年第6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58-273页。 3.《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届年会暨“文学与形似”研讨会综述》,《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第141-142 页。 4.《语境的错位——米勒的文学终结论在中国》,《艺术百家》2011年第6期,第89-95页。 5.《先锋艺术场》,《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周宪、刘康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82-314页。 2010 1.《反思城市规划》,《文化研究》第10辑,陶东风、周宪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2.《现代性与现代主义》(译文),《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3.《后殖民视野下的民族认同问题》,《阅江学刊》2010年第6期。 2009 1.《现代主义的焦虑》,《阅江学刊》2009年第1期。 2.《艺术的终结与颓废的现代性》,《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1期。 3.《艺术终结论:一种叙事化的建构》,《思想战线》2009年第4期。 4.《艺术的终结与颓废的现代性》,《外国美学》第19辑,高建平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008 1.《体制与意识形态间的先锋艺术》,《文化研究》第8辑,陶东风、周宪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华裔美国文学的族裔想象与文化认同》,《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期。 3.《当代美学的价值危机及其重建》,《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4.《艺术终结的美学之思》,《图书评论》2008年第7期。 5.《社会转型期的美学研究》,《学海》2008年第4期。 2007 1.《从范式转型看“先锋精神”的没落》,《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 2.《艺术终结:一个现代性问题》,《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文艺理论》(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第8期全文转载。 3.《波德里亚的艺术终结观》,《艺术百家》2007年第4期。 4.《流亡与认同》,《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5期。 5.《艺术的终结:一种现代性危机》,《文艺研究》2007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8期全文转载。 6.《华裔美国文学的族裔想象与文化认同》,《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5期。 2006 1.《艺术的终结:阿瑟•丹托的诊断》,《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 2.《从范式转型看现代艺术的张力》,《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005 1.《论阿多诺的艺术终结观》,《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6期。——《外国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2期。 ——《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科版)》(2005卷),汝信、赵士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现代性视野中的文学理论》(上),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6-426页。 2004 1.《论黑格尔“艺术的和解”》,《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文艺理论》(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9期全文转载。 2.《现代性语境中的“艺术的终结”——黑格尔的诊断》,《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6期。 3.《论黑格尔的现代性时间意识》,《学海》2004年第6期。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