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1985年出生于安徽省砀山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具有新闻传播学和政治学的知识背景,主要进行传播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的跨学科研究。2007年,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0年,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到南京大学政治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13年毕业。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领域主要是政治传播、媒介社会学,相关成果发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开放时代》《传播与社会学刊》等杂志,连续两年获得《新闻与传播研究》优秀论文奖。
博士毕业后,在新闻传播学院任助理研究员,2016年开始,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转到“情感与公共生活”这一领域,致力于推动新闻传播学界对于情感议题的探讨。相关成果十余篇,发表在《国际新闻界》《传播与社会学刊》《南京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等杂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委托项目1项,南京大学文科卓越研究计划百层次项目1项,江苏省“社科优青”项目1项。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情感社会学的研究。2015年、2016年、2019年,赴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短期访学。
未来研究计划如下:面向新的传播技术。技术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情感文化,希望能够从传播技术的角度探讨情感的形成与演化问题。回到“历史”,进行情感史的研究,探讨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情感文化变迁与公共生活。关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公共情感、情感治疗文化。
开设主要课程:
《媒介与社会》(本科生选修课)
《情感与公共生活》(本科生通识课)
【主持课题】
2020年,《新传播技术与公共情感的形成及演化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2020年,《“情感公众”:公共事件中的网络叙事与情感》,江苏省“社科优青”项目
2019年,《媒介、“情感实践”与当代中国的情感政治》,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百层次”科研项目
2016年,《基于“情感”视角的当代中国公共舆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2015年,《公共舆论中的情感政治与国家治理》,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委托项目
【所获荣誉】
2021年,第四届“启皓奖”卓越学术奖
2021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我最喜爱的十大课程”
2021年,南京大学魅力导师奖
2020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我最喜爱的十大课程”
2019年,南京大学“新华报业优秀青年教师奖”
2019年,江苏省“社科优青”
2018年,2017年中国新闻业研究十佳论文
2016年,第二届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学学会奖”一等奖
2014年,第二届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
2014年,《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优秀论文
2013年,《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优秀论文奖
研究领域
主要是在“情感与公共生活”这一领域,探讨现代社会的情感转型、情感与人们的公共生活等议题,以学术研究推进人们对于中国社会问题的理解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情感与公共生活
1.《迈向“实践”的理论路径:理解公共舆论中的情感表达》,《国际新闻界》,202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21年第9期转载。
2.《“众怒”的年代:新媒介、情感规则与“愤怒”的政治》,《国际新闻界》,2020年第9期。
3.《“私人”话语如何成为公共议题?——共情、再构与“底层”表达》,《传播与社会学刊》,2020年总第54期。
4.《“恐惧文化”的社会建构及其政治社会后果》,《南京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20年第10期转载。
5.《理解情感与公共领域的三种模式:哈贝马斯、阿伦特与桑内特的比较分析》,《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
6.《作为政治实践的“同情”:同情、审议民主与社会结构》,《学海》,2019年第4期。
7.《“国家”的位置:“远处的苦难”、“国家”与中国网民的“同情”话语》,《国际新闻界》,2018年第7期。
8.《公共舆论中的“情感”政治:一个分析框架》,《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9.《情感何以亲近新闻业:情感与新闻客观性关系新论》,《现代传播》,2017年第10期。
10.《感受他人的“痛苦”:“底层”痛苦、公共表达与“同情”的政治》,《传播与社会学刊》,2017年总第40期。
11.《“情”为何物?反思公共领域研究的理性主义范式》,《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7年第1期全文转载。
12.《公共舆论中的“同情”与公共性的构成:“夏俊峰案”再反思》,《新闻记者》,2015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6年第2期全文转载。
13.《公共舆论建构中的“弱势感”:基于“情感结构”的分析》,《新闻记者》,2015年第4期。
14.《同情与怨恨:从“夏案”、“李案”反思“情感”与公共性》,《新闻记者》,2014年第6期。
传播与政治
1.《政治算法、“幻影公众”与大数据的政治逻辑》,《学海》,2015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第12期转载。
2.《“人民”概念与政治现代性》,《党史研究与教学》,2015年第2期。
3.《“国家”的分化、控制网络与冲突性议题传播的机会结构》,《开放时代》,2014年第1期(夏倩芳,袁光锋)。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
4.《“解放”与“翻身”:政治话语的传播与观念的形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5期。《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度十篇优秀论文。收录于《中国新闻年鉴》,2014年。
5.《合法化框架内的多元主义:征地拆迁报道中的“冲突”呈现》,《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4期。《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度十篇优秀论文。
6.《无公众的公共性:媒体、公共性与“住房”议题的建构》,《新闻记者》,2012年第6期。
7.《制度性资本、非制度性资本与社会冲突性议题的传播——以国内四起环境维权事件为案例》,《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12年总第22期(夏倩芳,袁光锋,陈科)。
8. Chao, N., Yuan, G., Li, Y.,Yao, Q. (2017). Internet Ecological Perception, Political Trust and Political Efficacy of Chinese Netizens.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34(3), 715–725.
9. Xia Qianfang & Yuan Guangfeng. (2017). State Division, Control Networks and the Opportunity Structure for the coverage of Contentious Issues. In Media and Society in Networked China (Jack Linchuan Qiu ed., pp.46-81). Leiden & Boston: Brill.
其他刊物和学术报刊
1.《怀旧:现代社会的流行情绪》,《信睿周报》,2021年第60期。
2.《我们时代的恐惧文化与公共生活》,《信睿周报》,2021年第44期。
3.《大数据逻辑与商议政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0月14日。
4.《开放的正义:从罗尔斯到阿玛蒂亚·森》,《博览群书》,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