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王运良

个人简介

王运良,男,汉族,1968年9月生,河南辉县市人。199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专业,同年9月起供职于辉县市文物管理局;1999年晋任文博馆员,2000年起担任辉县市白云寺文物管理所长。2004年考入复旦大学攻读攻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 2009年6月毕业,获博士学位(硕博连读);同年7月至今任教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博系,并具体主持中央与地方共建“文物数字化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文化遗产概论、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博物馆学基础、博物馆陈列设计、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居、文化遗产理论与实务、建筑考古等课程。

研究领域

文化遗产学,博物馆学。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一)学术专著 译著《欧洲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博物馆营销指南》,专著《元代建筑文献》、《明清教育建筑文献》(待版)。 (二)发表论文 我国文博领域法治体系建构初探,东南文化,2015年第6期 试谈过程论理念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4年第4期 中国青铜采冶铸遗产与古代城市文明,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博物馆的艺术,中国博物馆2013年第1期 中国文物保护史研究三题浅析,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3年第1期 一纸军令与知名学府,中国文物报,2012.9.5综合版 试谈我国中小型博物馆资源现状与对策,文物春秋2012年第2期 梁思成与文物保护,兰台世界2012年第7期 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与国外类似经验,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1年第4期 中国“文化遗产学”研究文献综述,东南文化2011年第5期 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与建国初的文物保护形势,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1年第3 期 文化遗产科学 究竟在告诉我们什么,文化遗产2011年第3期 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与中国的单位思想,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1年第2期 乡村遗产保护的困境,中国文物报2011.5.20保护科学周刊 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制度与中国的文物特色,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1年第1期 共有•共保•共享(下),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 文化遗产保护 高校大有可为,中国文物报2010.9.10保护科学周刊 共有•共保•共享(上),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年第2期 龙口帝居踏察记,中国文物报2010.1.29保护科学周刊 试探我国最早的文物保护组织,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 完整型博物馆回溯与思考,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9年第2期; “关注过去”的历史演变(译作),《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4辑; 欧洲遗产保护领域里的角色担当(译作),中国文物报2009.3.27遗产周刊; 试论文化遗产保护对国家软实力的作用,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8年第4期; 更宽视阈中的遗产认知(译作),中国名城,2008年第2期; 文保单位“四有工作”历史渊源及现状之管见,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8年第3期; 欧洲遗产保护实践中的困境(译作),中国文物报2008.9.12遗产周刊; 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的“四化观”,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8年第2期; 国家软实力与文化遗产,世界文化,2008年第6期; 三起案例的启示,中国文物报2008.4.4遗产周刊; 文物保护单位再认识,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欧洲遗产保护实践的三个发展趋势(译作),中国文物报2008.3.14遗产周刊; 遗产领域立法实践中的利益平衡原则(译作),中国文物报2008.3.7遗产周刊; 遗产被视为“过程”(译作),中国文物报2008.2.29遗产周刊; (三)科研项目 浦东文物特点及其保护利用(2006,上海); 浦东黄浦江沿岸产业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2007,上海); 浦东高桥民居的保护与利用(2008,上海); 惠山祠堂群的文化价值与保护规划研究(2008—2009,江苏无锡); 博物馆学专业本科教学实验课程探索与实践(2010,河南大学); 依托GIS数据库建设的孔庙历史与遗产研究(2011,复旦大学985三期重大项目) 高校文物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与展示(2012,河南省教育厅);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评估体系研究(2013,国家社科基金); 博物馆学数字化实验新课程开设背景及办法研究与实践(2014,河南省); 中国民间收藏汉画像数字博物馆(2015,财政部); 周口市、开封市、新乡市等地市博物馆数字化项目(2011—2015)。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