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进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从事马铃薯重要性状改良与遗传育种研究工作,2005年获蔬菜学博士学位,并留校继续相关研究工作。2007年赴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马铃薯研究中心(AAFC-PRC)从事马铃薯加工品质改良资源分析与育种研究,2008年赴新西兰进行安全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合作研究,2012年3月赴德国纽伦堡大学和马普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进行为期一年半的植物抗寒与代谢组学相关合作研究。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1项,主持和参与育成了马铃薯新品种15个,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
教育经历
[1] 2000.9——2005.7华中农业大学 > 农学博士学位 > 农学博士学位
[2] 2000.9——2005.7华中农业大学 > 农学博士学位 > 农学博士学位
[3] 1994.9——1998.7湖北民族学院 > 学士 > 学士
工作经历
[1] 2012.12-2013.9马普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 > 博士后
[2] 2012.3-2012.12德国纽伦堡大学 > 博士后
[3] 2007.8-2008.1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马铃薯研究中心(AAFC-PRC) > 访问学者
[4] 2005.7-至今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学与科研
团队成员
团队名称:马铃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
团队介绍:华中农业大学马铃薯团队由谢从华教授和柳俊教授的创始和引领下组建,2003年获批组建湖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7年入选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016年获批组建农业农村部马铃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020年牵头组建了湖北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同时团队还是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华中分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现由宋波涛、田振东、蔡兴奎、陈惠兰、聂碧华、杜鹃、何钦和夏军辉等骨干成员组成,其中教授3人、博导4人、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人,在校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以及国内相关单位客座人员70余人。
团队围绕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应用基础与共性技术研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形成了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组、遗传育种、种薯繁育和农机农艺融合等优势研究领域。团队是我国和国际上马铃薯生物学研究领域最活跃的团队之一,与国际上多个知名马铃薯研究团队建立良好国际合作关系,承担并完成国家 “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国家和其他部省级课题。
团队收集保存了马铃薯野生种、近缘种、栽培种和种间杂种等各类资源2000余份;系统完成了马铃薯资源晚疫病、青枯病、病毒病等抗性鉴定及抗寒性和品质性状评价;建立了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平台,获得首批抗青枯病、抗寒种间体细胞杂种,创造出了一批具有抗性突出、遗传背景广泛的亲本材料;开展了块茎发育、低温糖化和抗寒等重要性状形成分子与遗传机制解析,揭示了晚疫病、青枯病和病毒病等植株抗性形成的遗传基础和植物-病原互作的分子机制,建立了相应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为抗性改良和育种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平台;提出了块茎发育的分子生理机制,发明了试管薯高效生产技术,创新了种薯繁育体系;建立了马铃薯南方马铃薯“深沟宽垄全覆膜”机械化栽培技术。育成新品种15个,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等科技奖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马铃薯抗寒、块茎发育和加工品质改良等重要性状形成机制解析
(2)马铃薯抗逆优质资源创制与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建立
(3)马铃薯分子育种与遗传改良
学术兼职
[1] 农业农村部马铃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2] 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3] 湖北省优秀创新团队“马铃薯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组与遗传改良” 核心成员
[4] 湖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核心成员
[5] 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华中分中心、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
[6] 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理事、生物技术学部副主任(2019--)
[7] 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植物组培脱毒快繁技术分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