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刘德林

个人简介

三、学习经历 1.2000.9 —2003.6 徐州师范大学(今江苏师范大学)教科院攻读硕士 2.2006.9—2009.6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六、任教的课程 本科生:《德育原理与方法》、《品德心理与品德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德育论》、《教师伦理学》、《教师专业发展》等。 研究生:《德育理论专题研究》等。 七、主持的项目 1.《中国城市底层知识青年的社会心态及干预路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16年一般项目(课题编号:16BSH015)。 2.《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怨恨滋生及其教育干预研究》,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一般项目(课题编号:10YJC880077)。 3.《留守儿童的怨恨情结及其教育干预策略研究》,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0年重点课题(课题编号:10ZD042)。 4.《负面道德经验的课程化及其德育价值研究》,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一般课题(课题编号:13YB035)。 5.《特岗教师的负性情感滋生对其专业发展的消极影响研究》,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7年项目。 6《全面性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启动基金。 7.《学生怨恨滋生对德性发展的消极影响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青年成长基金。 8.《案例教学在高校<德育原理>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教学改革重点课题。 九、出版的著作 1.《学生怨恨及其教育干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4月版。独撰 2.《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案例分析专题例解》,江西高校出版社,2016年3月版。独撰 十、获奖的成果 1.博士论文《学生怨恨及其教育干预》获华中师范大学2009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教育惩罚的发展性价值及其实践向度》,《中国教育学刊》,2016(6) 2、《涂尔干的发展性惩罚观述评》,《当代教育科学》,2015(24) 3、《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怨恨滋生与教育干预》,《教育评论》,2014(12) 4、《留守儿童的怨恨滋生、危害及其干预策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1) 5、《留守儿童的怨恨滋生与攻击性的生成》,《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1) 6、《怨恨:留守儿童攻击性形成的情感根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哲社版),2012(5) 7、《弱势大学生的怨恨滋生及其对人格发展的负面影响》,《中国青年研究》,2011(12) 8、《涂尔干的发展性纪律观及其现实启示》,《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0(5) 9、《教育惩罚运作对象的转向》,《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8) 10、《学生自卑心理与怨恨情感的滋生》,《思想理论教育》,2010(24) 11、《学生怨恨及其教育干预》,《教育学术月刊》,2010(9) 12、《论情感教育应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教育导刊》,2010(7) 13、《教师宽容的意蕴与意义》,《黄冈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5) 14、《学生怨恨滋生与道德人格扭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15、《论学生的非合宜性道德需要》,《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2) 16、《学校纪律的性质及其确立》,《教育科学研究》,2009(2) 17、《论教师的怨恨心态》,《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4) 18、《教育惩罚要唤起学生的羞愧感》,《思想理论教育》,2008(14) 19、《学生怨恨感的内涵、成因与危害》,《山西师大学报》(哲社版),2008(2) 20、《预防学生怨恨感滋生的教育策略》,《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1) 21、《负面道德经验及其德育价值》,《中国教育学刊》,2007(7) 22、《教师宽容的依据、实现及其限度》,《教育科学论坛》,2007(10) 23、《教育中惩罚的量值标准》,《教育研究杂志(大陆版)》(台湾),2005(春季号) 24、《"教育即对话"质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25、《同情感及其教育学价值》,《当代教育论坛》,2005(6) 26、《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纪律理念的转变》,《当代教育科学》,2005(6) 27、《教育惩罚的本质与运用》,《中小学管理》,2004(2) 28、《纪律精神发展的三阶段》,《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教育版),2004(4) 29、《斯宾塞自然惩罚理论述评》,《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2) 30、《曾国藩子女教育观探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教育版),2002(4)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