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李波,男,山东东平人,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兼任青岛市人民检察院“公诉人导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哲社版)》青年编委。曾任教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刑法教研室主任。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一)刑法教义学
1、规范保护目的与客观归责
《规范保护目的:概念解构与具体适用》,《法学》(CSSCI)2018年第2期。(2023年入选中国知网高影响力PCSI论文)
《规范保护目的理论与过失犯的归责限制》,《中外法学》(CSSCI)2017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8年第5期全文转载;2018年中国法学会第六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二等奖;2024年被选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的子平台“哲社主文献”法学方面第一批主文献)
《构成要件保护目的与过失犯结果不法的规范限缩》,《法学家》(CSSCI)2017年第5期。(山东省法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规范保护目的理论》,《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201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5年第6期全文转载)
《刑法中注意规范保护目的理论研究》,《刑事法评论》(CSSCI)第33卷(2013)。
《论制造法不容许的风险》,《刑法论丛》(CSSCI)第37卷(2014)。
2、刑法具体问题与个罪研究
《交通肇事“逃逸”的含义——以作为义务的位阶性为视角》,《政治与法律》(CSSCI)2014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4年第10期全文转载)
《性自主权的解构与猥亵概念的重构》,《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2022年第6期。
《瑕疵产品生产及销售过程中不法集体决策的归因和归责》,《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201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4年5期全文转载)
《整体治理视角下贿赂犯罪的新解释》,《中国海洋大学学报(哲社版)》2025年第1期。
3、刑法教义学方法论研究
《行为人刑法转型与当代中国的选择》,《政法论丛》(CSSCI)2015年第4期。
《从刑法教义到犯罪要件:社科法学对法教义学的新挑战》,《法律方法》(CSSCI)第41卷(2023)。
《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共生论——兼论刑事政策与刑法教义学之关系》,《刑事法评论》(CSSCI)第35卷(2015)。
《政法法学的“偏执”抑或法教义学“误入歧途”?——评<法学知识“去苏俄化”的表达与实质>》,《中国海洋大学学报》(哲社版)2023第4期。
《中德刑法学者的对话》,载梁根林、[德]希尔根多夫:《刑法体系与客观归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22-231页。
(二)刑罚社会学
《美国刑事政策发展新趋势及启示》,《法商研究》(CSSCI)201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7年第3期全文转载)
《美国废除死刑历程的法律社会学分析:以大卫·加兰德死刑社会学为视角》,《国外社会科学》(CSSCI)2022年第5期。
《风险社会、犯罪问题政治化与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犯罪控制模式的变迁》,《刑法论丛》(CSSCI)第40卷(2014)。
《解读托克维尔监狱悖论》,《刑事法评论》(CSSCI)第46卷(2022)。
《刑罚与殖民:沙俄时期流放制度的分裂与变异》,《法律书评》第14卷(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