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1998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获工学、管理学双学位。同年留校任教,并进入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2007年4月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分析与集成理学博士学位。
企业合作项目:
主持多项企业合作项目(部分项目如下表),其中车载电子成套设备,已应用到武汉市60多条公交线路,2000余台公交车辆。
1LED智能照明系统 福凯电子
2智能车载电子系统 公交集团
3重轨双面倒角攻关——重轨在线双面倒角新工艺及新控制程序的开发 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4连铸钢板坯快速冷蚀检验自动评级分析系统 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5重轨产品螺栓孔双面倒棱工艺的改进研究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6重轨产品矫直工艺参数监控及优化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理论研究项目: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基金重点项目1项,参与863与国基金面上项目各一项。
1基于莫计算理论的肺癌信号转导通路建模与仿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大数分解DNA计算机模型研究科技部863
3基于DNA芯片的DNA计算研究探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4分子生物计算中的膜计算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5生物型混合网状信息处理系统研究武汉市科技局
6生物型混合网状信息处理系统研究教育部
7NP-完全问题DNA计算机模型研制北京大学
8基于分子信标DNA计算模型研究与探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9基于DNA计算的分子自动机研究湖北省科技厅
10神经膜计算系统研究,湖北省科技厅
研究成果:
近五年来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索引4篇,EI索引4篇,ISTP索引3篇。相关研究成果获得2010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2006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7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科研获奖:
[1] 2010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重轨产品矫直工艺参数监控及优化系统。
[1] 2007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非传统高性能计算中的生物计算理论。
[2] 2007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网络结构与优化中的智能计算方法研究。
[3] 2006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高线水冷控制系统优化。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Z. Zhang, J. Liu. The bimolecular pushdown automaton base on the DNA computing.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2008, 31(12): 2168-2173.
[2] Y. Jiang, X. Zhang, Z. Zhang. A uniform solution to subset sum by tissue P systems with cell separation.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Nanoscience (Accepted).
[3] 江赟, 石晓龙, 张征. 脉冲神经网络在穷举使用规则下产生的二进制字符串语言.计算机学报,2009, 12: 2355-2361.
[4] Z. Zhang, X. Shi, J. Liu, et al. A method to encrypt information with DNA computing.Proceeding of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spired Computing: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155-159.
[5] Z. Zhang, J. Xu, J. Liu, et al. Programmable pushdown store base on DNA computing.Lecture Notes Computer Science, 2006, 4115: 286-293.
[6] Z. Zhang, J. Liu. Predicting melting temperature of Oligonucleotides duplex by radial basis networks. Dynamics of Continuous, Discrete and Impulsive Systems, 2006, 14: 833-839.
[7] X. Shi, X. Li, Z. Zhang, et al. Improve capability of DNA automaton: DNA automaton with three internal states and tape head move in two directions. Lecture Notes Computer Science,2005, 3645: 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