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高健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2005-2008年,山东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获得环境科学博士学位 2002-2005年,山东大学,获得环境工程硕士学位 1998-2002年,山东大学,获得环境工程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20年12月-至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2018年01月-2020年12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气溶胶机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2017年01月-2020年12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2015年01月-至今,国家环境保护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主任/负责人 2013年10月-2014年01月,意大利威尼斯大学,访问学者 2011年01月-2016年12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9年01月-2010年12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5年04月-2008年12月,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助理、高级研究助理 【科学研究】 发表研究文章12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80篇,论文总引用3371次,其中2篇一作论文单篇引用超过100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得环保部科技二等奖3项,国家专利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环保公益项目、大气攻关与污染成因等多项国家项目。为北京APEC、北京“九三”阅兵、杭州G20、厦门金砖会议、京张冬奥会等空气质量保障做出重要贡献。高时间分辨率颗粒物源解析技术、大气重污染成因分析技术和基于新型大气监测技术的颗粒物精细化溯源等学术成果在江西、渭南、潍坊、淮北、定州、昌吉、西安、榆林等10多个省市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并获得生态环境部及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 【社会工作】 目前担任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青年理事、中国气象学会医学气象学委员会委员、国际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过程综合研究计划(Integrated Land Ecosystem-Atmosphere Processes Study,iLEAPS)中国区委员、中国环境学会大气分会会员、美国地球物理学会 (America Geophysics Union)会员、空气及废弃物管理联合会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会员。同时作为SCI期刊Atmospheric Environment、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的审稿人。 【荣誉奖励】 1 大气颗粒物动态源解析关键技术与应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0,排名1 2 一种基于单颗粒质谱的大气颗粒物实时源解析方法,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2017,排名1 3 京津冀大气灰霾特征与控制途径研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6,排名3 4 青年科技奖,中国环境学会第九届青年科技奖,2014,排名1 5城市空气污染指数(AQI)改进和完善研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4,排名9 【人才培养】 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其中1名获得我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及优秀硕士毕业生一等奖),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2名,培养博士后2名。 【发明专利】 1 一种大气颗粒物来源实时解析方法 ZL201310738963.7 国家发明专利 排名1 2016-04-28 中国2 一种大气颗粒物采样器的智能除湿装置 ZL201410122877.8 国家发明专利 排名2 2016-03-02 中国 3 一种基于单颗粒质谱的大气颗粒物实时源解析方法 ZL201310739170.7 国家发明专利 排名1 2015-09-30 中国 4 一种气体分析仪标定测量装置及其标定测量方法 ZL201310359875.6 国家发明专利 排名1 2015-08-19 中国 5 一种大气梯度观测塔上观测仪器的承载系统 ZL201210279285.8 国家发明专利 排名1 2015-03-25 中国 6 一种颗粒物采样膜切割器及其操作方法 ZL201210279259.5 国家发明专利 排名1 2014-11-19 中国 7 一种在线臭氧分析仪的标定方法 ZL201010221398.3 国家发明专利 排名1 2012-05-30 中国 【专著】 1《环境心理学导论》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111-2564-4 排序第一 2 《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同源与协同》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111-1747-2 排序第五 科研项目 1 “基于传感器的城市微环境颗粒物污染溯源与影响”,2021.01-2024.12,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项目负责人。 2“重点区域 O3综合研究观测方案的优化完善”,2020.12-2021.03,O3和PM2.5复合污染协同防控科技攻关预研课题,课题负责人。 3“汾渭平原渭南市大气污染防治‘一市一策’跟踪研究”,2018.07-2020.12,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负责人。 4“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过程颗粒物动态源解析”,2017.04-2019.09,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子课题负责人。 5“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立体观测网” 2017.04-2019.09,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子课题负责人。 6“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颗粒物组分/光化学自动监测设备联网”,2017.01-2017.12,生态环境部工作项目,项目负责人。 7“大气颗粒物快速动态源解析技术规范”,2017.01-2018.12,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项目,项目负责人。 8“京津冀大气颗粒物动态源解析关键影响因子评估与综合”,2016.01-2019.12,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项目负责人。 9“偏振光表征体系识别污染源的分类模型和数据解释”,2016.08-2019.0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 10“基于单颗粒质谱的重污染过程颗粒物综合溯源研究”,2014.01-2016.12,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项目负责人。 11“京津冀地区城市大气细颗粒物实时源解析技术研究与应用”,2014.01-2016.12,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负责人。 12“潍坊市大气污染成因与治理“一市一 策”跟踪研究项目”,2020.06-2022.04,潍坊市环境保护工作项目,项目负责人。 13“淮北市大气污染成因分析及空气质量达标规划项目”,2020.05-2021.05,淮北市环境保护工作项目,项目负责人。 14“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团队服务项目”,2019.6-2021.6,江西省环境保护工作项目,项目负责人。 15“朝阳区奥体及农展馆空气质量监测子站评估项目”,2019.4-2021.10,朝阳区环境保护工作项目,项目负责人。

研究领域

大气环境科学、大气环境综合观测、颗粒物源解析、污染过程成因分析

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颗粒物来源解析、大气环境监测技术研发与应用等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Lirong Hui,Tong Ma,Zongjiang Gao,Jian Gao*,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during high ozone episodes: A case study at a site in the eastern Guanzhong Plain, China.Chemosphere, 265,2021. 2 Qin X., Hou L., Gao J.*, et al. The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alibration methods for low-cost particulate matter sensors: Inter-comparison between fixed and mobile methods.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0, 715:136791.1-136791.10. 3 Huang, X., Ding, A., Wang, Z., Ding, K., Gao, J., & Chai, F., et al. Amplified transboundary transport of haze by aerosol–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 in china. Nature Geoscience.2020,13:428–434. 4 Feng Wang , Haofei Yu , Guoliang Shi*, Gao Jian*.et al. Review of online source apportionment research based on observation for ambient particulate matter - ScienceDirect.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0. 5 Yang, J., Wang, Z., Lv, G., Liu, W., & Gao, J.*. Indirect photodegradation of fludioxonil by hydroxyl radical and singlet oxygen in aquatic environment: mechanism, photoproducts formation and eco-toxicity assessment.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2020,197, 110644. 6 Pang, N., Gao, J.*, Che, F., Ma, T., & Chai, F.. Cause of pm2.5 pollution during the 2016-2017 heating season in beijing, tianjin, and langfang,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95,2020. 7 Xu Z , Shan W , Qi T , Gao J *,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particles in Beijing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2014 APEC meeting. Atmospheric Research, 2018, 203:254-260. 8 Wang J , Wang G , Gao J *, et al. Concentrations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oxalic acid and related SOA in Beijing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2014 APEC.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7, 17(2):981-992. 9 Wang Y , Xue Y , Tian H * , Gao J *, et al. Effectiveness of temporary control measures for lowering PM2.5, pollution in Beij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7, 157:75-83. 10 Gao J , Peng X , Chen G , et al. Insights into the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es of PM2.5 in Beijing at a 1-h time resolution.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5, 542(Pt A):162-171. 11 Qiu X , Duan L , Gao J , et al.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10 and PM2.5 in different functional areas of Lanzhou,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6, 40:75-83. 12 Peng X, Shi G L , Gao J*,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multiple-time-resolved source patterns of PM2.5 with real time data using Multilinear Engine 2.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6, 139:113-121. 13 Tao J , Gao J* , Zhang L , et al. Chemical and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in Beijing during the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China 2014.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6, 144:8-16. 14 Zhang Z S, Gao J*,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s of size-segregated biomass burning tracers in China's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5, 102:290-301. 15 Jian Gao, Yuechong Zhang, Meng Zhang,et al. Phot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ource of pollutants during continuous pollution episodes in Beijing, October, 2011.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4, 26(1):44–53. 16 秦孝良, 侯鲁健, 高健*,等. 基于移动传感器的城市道路颗粒物污染特征. 中国环境科学, 2020,40(3):22-29. 17 刘佳媛, 高健*, 张岳翀,等. 北京APEC期间不同颗粒物源解析方法的结果比较. 中国环境科学, 2020(3):938-947. 18 秦孝良,高健*,王永敏,宋英石,徐义生,陈少华,沈茜,柴发合.传感器技术在环境空气监测与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现状、问题与展,.中国环境监测,2019,35(4):162-172. 19王杰, 张逸琴, 高健*, 徐仲均*, 马彤,& 刘素等. 2016~2018年采暖季行山沿线城市PM2.5污染特征分析. 中国环境科学, 2019,039(011), 4521-4529. 20张逸琴, 王杰, 高健*, 徐仲均*, 车飞, & 马彤等. 2016~2017年采暖期华北平原东部PM2.5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环境科学,2019,40(12):14-24. 21刘素, 马彤, 杨艳, 高健*, 彭林*, & 曹力媛等.太原市冬季PM2.5化学组分特征与来源解析. 环境科学, 2019,40(4): 19-26. 22张浩杰, 高健*, 孙孝敏*, 车飞, 刘素, & 逄妮妮等.唐山市2017年采暖期不同污染等级PM2.5化学组分特征对比与来源分析. 环境科学研究.2019,32(5):776-786. 23 闫璐璐,刘焕武,黄学敏*,高健*等. 利用SPAMS 研究西安市重污染天气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来源.环境科学研究,2018,31(11):24-30. 24车飞, 宋英石, 高健*,等. 中国大气超级站发展与展望:基于问卷调研的统计研究简. 中国环境监测, 2017(5):7-14. 25 王永敏,高健*等.光散射法与β射线衰减光散射联用法颗粒物在线测量方法对比.环境科学研究,2017,30(3):425-434.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