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近年来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华语语系文学、批评理论、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
参编著作
《东荡子诗文集》(诗卷、文卷),与人合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7年10月版。
科研项目
1.主持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代际视野下海外华人学者的新诗批评研究”(项目编号:FJ2016C186),已结项;
2.主持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个人项目“选本批评与现代汉诗史的海外建构——以张错、叶维廉、奚密为中心”(项目编号:14SKGC-QG05),已结项;
3.主持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启动项目“现代汉诗的抒情传统——以张错为中心”(项目编号:14SKBS301),已结项。
教学情况
本科:西方文论、西方文论原典、华语电影理论与鉴赏、海外华人艺术经典、大学语文
硕士:文学批评方法论、海外华文文学理论与批评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美国华人学者的中国文学整体观——以现代汉诗研究为中心,《当代作家评论》,2018(01):158-164.
2.抒情传统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再出发——以王德威为中心,《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52-59.(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7年第8期全文转载,页28-35.)
3.现代汉诗抒情传统的理论建构——以张错为中心,《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129-140.
4.边缘姿态与见证历史:现代汉诗史书写的海外视野,《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153-164.
5.作为方法的“中国抒情传统”:语境、方法及文化认同,《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69-75.
6.抒情传统视阈下的《古诗十九首》——以台湾学者吕正惠的研究为中心,《兰州学刊》,2013(01):61-65.
7.“反对阐释”视野下新小说中的“形式主义”——以罗伯-格里耶为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74-78.
8.本雅明的“辩证形象”:在视觉文化的观照下,《东方论坛》,2014(02):113-119.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文摘》2014年第3期选摘,第42-43页.)
9.本雅明的“游手好闲者”:在视觉文化的观照下,《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61-66.
10.本雅明的“灵韵”:在视觉文化的观照下,《东方论坛》,2013(01):48-53.
11.身体、技术与政治:论本雅明的身体观,《天中学刊》,2017(05):36-40.
12.消费文化视阈中的身体批评,《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01-106.
13.重识苇岸及其散文的价值,《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26-130.
14.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批评,《艺术广角》,2013(02):84-90.
15.后理论时代下西方文论教学改革探究,《华侨高等教育研究》,2017(01):17-21.
16.族裔性、地方性知识及跨语际实践——以《野火主义:诗歌卷》为中心,《民族文学研究》,2016(03):155-167.
17.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创作及其诗学旨趣,《南方论丛》,2013(04):93-101.
18.一个村庄与一个文学空间的书写——龙红年诗歌论,《创作与评论》,2013(02):77-81.
19.“姿态”的偏至:文化观照下的“第三代”诗歌,《创作与评论》,2013(20):19-23.
20.声音的诗学与诗歌的意味——评江湖海诗歌,《创作与评论》,2014(06):68-74.
21.在茫茫黑夜中闪烁的生命灵光——哑默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创作及其精神内蕴,《诗探索》(理论版),2013(03):60-74.
22.城市空间、疾病隐喻与乡愁书写——安石榴诗歌谈片兼及70后诗歌美学旨趣,《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7):53-60.
23.语言:世界的生成或消解——梦亦非<儿女英雄传>之“创世纪”片论,《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66-71.
24.时间的诗学与文化记忆,《星星:诗歌理论》,2016(02):132-134.
25.抵达诗歌本身——评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文艺报》,2010年9月17日。
26.文化科技融合对城市文化创新的影响探析,载于平、李凤亮主编《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7月版,第306-322页.
27.《通天塔》:一种身体修辞学的解读,《电影评介》,2008(24):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