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刘修国

个人简介

学术荣誉: 新世纪优秀人才 曾获荣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 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项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湖北省参与载人航天工程有功个人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十一五”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贡献奖 武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武汉市新长征突击手 首届武汉地区IT十大风云人物 中国高校十大GIS创新人物 地质矿产部“八五”科技先进工作个人 现任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199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计算机系并留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至今,1999年获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获地图制图学及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受国家外国专家局选派赴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软件工程中心研修高级软件工程及管理技术。1997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晋升教授。长期致力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及其应用、遥感信息智能提取与遥感信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与教学工作,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次、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次;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个人先后6次被授予省部级荣誉称号。 科研团队:资源环境遥感与地学智能分析研究中心 花卫华 陈启浩 杨 健 王猛猛 陈 奇 解清华 张正加 周 超 岳林蔚 张 唯 获奖情况 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2009年,“分布式大型GIS平台开发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计算机辅助彩色地学图件编辑出版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大型三维GIS平台研发与应用”获国家测绘局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年,“分布式大型GIS平台软件”获湖北省2007年科技成果一等奖。 2001年,“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获湖北省2001年科技成果一等奖。 1995年,“计算机辅助彩色地学图件编辑出版系统”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2011年,“上海三维城市地质调查”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 2013年,“地质矿产调查全流程数字化理论、技术方法与软件平台”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 2004年,“省级行政区域界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程”获中国测绘学会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 个人获奖情况 1997年,被评为地质矿产部“八五”科技先进工作个人; 2003年,被评为“首届武汉地区IT十大风云人物”、“武汉市新长征突击手”; 2006年,被评为“中国高校十大GIS创新人物”;200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参与载人航天工程有功个人”; 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0年,被武汉市科协评为“武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1年,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十一五”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贡献奖。 科研项目 作为负责人之一或主要骨干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重大科技项目三十余项。主要项目有: 2019-202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城市地下全要素信息集成与智能建模技术”,课题负责人; 2019-20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元数据联合影响下复杂地质模型快速构建方法”,负责人之一; 2018-2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超像素的极化SAR城区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估算方法研究”,负责人之一; 2018-2019,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项目“长江流域嘉陵江及沱江中下游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遥感服务”,课题负责人; 2015-2017,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项目“长江流域乌江赤水河上中游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遥感服务”,课题负责人; 2015-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分辨率极化SAR图像对象化目标分解方法研究”,负责人; 2012-2013,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科技专项“地质矿产资源高分应用示范先期攻关”地质灾害调查子课题, 负责人; 2012-2014,中国地质调查局“三维地质填图与深部地质调查试点”计划项目“长江三角洲重点地区三维地质填图(**50)”,负责人; 2012-2014,中国地质调查局“城市群地质环境信息平台框架及关键技术研究(水环[2012]第08号)”,负责人之一; 2011-2013,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支持计划”项目“大规模复杂时空数据三维可视化关键技术研发”,负责人; 2008-2010,发改委卫星产业化专项“武汉城市圈国土资源卫星遥感综合应用示范”(发改委高技[2010]37号)项目,负责人; 2008-2010,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基于地质本体的地质三维建模技术与方法研究”,负责人; 2005-2010,国土资源部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三维矿体模拟与储量估算”专题,负责人; 2007-2009,湖北省软件产业专项资金项目“MAPGIS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基础信息管理与咨询服务系统研究”,主持人; 2006-2010,中国地调局与上海市政府共建项目“上海市三维地质数据管理与可视化服务系统”,负责人; 2006-2008,中国地调局与广州市政府共建项目“广州市三维地质数据管理与可视化服务系统”,负责人; 2002-2003,863计划项目“面向网络海量空间信息的大型GIS研究与开发”,负责人之一; 1996-2000,国家科委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国产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负责人之一; 1992-1995,地矿部八五攻关项目“第二代图示技术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研究”,专题负责; 1992-1993,地矿部重点项目“计算机辅助彩色地图编辑出版系统”,研发骨干。 教学情况 作为教师,主讲《数字地面模型》、《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遥感原理与应用》等课程。在教学中,结合现代教学要求,针对所教授课程的特点,探索多种互动教学模式,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参与编写的教材与著作有:《遥感信息工程》(科学出版社 2011)、《空间数据库》(科学出版社 2009)、《MAPGIS IGServer》(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等。 代表性学术成果 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国家标准,GB/T 25529-2010 ,2010年颁布,参与起草编写。基于模板缓冲的多对象动态剖切方法,发明专利(ZL2010 1 **.1),2012年授权,第1发明人; 基于GPU加速的体数据动态剖分方法, 发明专利(ZL **1.6),2013年授权,第1发明人; 一种基于全球剖分的大规模气象体数据绘制方法,发明专利(ZL **8.X),2013年授权,第2发明人。 综合多特征的高分辨率极化 SAR 图像分割[EI],《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5, 37(3); 利用改进三分量分解与Wishart分类的极化SAR图像建筑提取方法[EI],《测绘学报》,2015, 44(2); 一种综合多特征的全极化SAR图像分割方法[EI],《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4, 39(12); 一种极化SAR协方差矩阵综合四分量分解模型[EI],《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4,39(7); A four-component decomposition integrating selective deorientation and generalized volume scattering[EI]. In: Proc.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2013, 2447-2450, Melbourne, 2013.07. 21-26.; 综合去取向和广义体散射的三分量极化目标分解模型[EI],《电子与信息学报》,2012,34(10); 归一化方法消除极化雷达图像Freeeman分解中的不一致性[EI],《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38(3); 非线性克里格法在矿体储量估算中的应用[EI],《中南大学学报》,2013,44(5); 一种综合多特征的全极化SAR建筑物分割模型[EI],《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38(4); 一种基于交叉剖面的地质模型构建方法[EI],《岩土力学》,2011(8); 3D矿产建模技术在数字矿产勘查中的应用[EI],《地球科学》,2010,35(3); 基于地质统计学法的三维储量估算系统研究与应用[EI],《吉林大学学报》,2009,39(3); 面向三维地质建模的领域本体逻辑结构与建模方法,《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1);基于线框架模型的三维复杂地质体建模方法[EI],《地球科学》,2006,31(5); Lidar点云数据中建筑物的快速提取[EI],《地球科学》,2006,31(5)。 工作经历 [1] 1991.7-2013.9 武汉中地公司 | 历任研发骨干、研发部门负责,技术总监,集团副总裁 | 兼职 [2] 1991.7-1997.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计算机系 | 图形室 | 助教 | 在职 [3] 1997.5-2003.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在职 [4] 2003.7-2008.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 地理信息工程系 | 教授 | 在职 [5] 2008.7-2012.1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 遥感科学与技术系 | 系主任 | 教授 | 在职 [6] 2012.12-2019.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 副院长 | 教授 | 在职 [7] 2019.4-至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 副院长 | 教授 | 在职 团队成员 资源环境遥感与地学智能分析研究中心 围绕 “一带一路”建设、“美丽中国”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涉及的自然资源调查、三维地质信息化、环境灾害监测与评价预警等应用需求,开展生态环境参数遥感定量反演、资源环境要素多源遥感智能提取、三维地质全要素智能建模、资源环境与灾害评价预警等方向的研究。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1] 地理空间建模技术与地学过程模拟 [2] 遥感信息智能提取及其地学应用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