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刘吉平,男,1968年4月生,籍贯江西玉山,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工作经历
1991年7月毕业留校,从事家蚕病理学教研和生产推广工作;
1993年3~10月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从事科研合作工作;
1994年1~4月在中山医科大学开展科研合作工作;
1996年12月被学校评聘为讲师;
1998年,经学校选拔推荐为第二批中层后备干部;
2001年5~7月,在埃及执行中埃蚕桑科技合作项目;
2001年4月至2004年4月,前后6次,累计一年有余在英国Leeds大学开展科研合作;
2001年12月被学校评聘为副研究员;
2002年5月被评聘为硕士生导师;
2005~2007年兼任动物科学学院蚕丝科学系系副主任、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办公室主任,蚕丝科学系教工第一党支部支部书记;
2005年8月至12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聘为蚕业顾问;
2006年12月被选拔为校级“千百十”培养对象;
2007年7月17日被动物科学学院任命为蚕丝科学系系主任,蚕学专业主任,兼教工党支部书记;
2008年11月~2019年3月韩国水源大学访问学者。
2008年12月至今,被聘为现代农业(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2010~2014年被学校聘任为蚕学专业主任;
2011年7月-2015年6月续任蚕丝科学系系主任,兼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并负责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对外交流事务;
2016年12月至今被学校评聘为推广教授。
教育经历
1987.9-1991.7,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蚕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农学学士学位;
1996.9-1999.6,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在职研究生,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2.9~2005.12,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在职博士,获农学博士学位。
获奖、荣誉称号
科研奖励:获得科研成果奖励10项,分别是2018年度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排名第1,2019),2015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1,2016),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1,2016),2013年度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排名第1,2015),2015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2,2015),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2,2010);2012年湖南省农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2,2012);2011-201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6,2013),中国农学会2005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排名第1)。
教研奖励:结合校园网开展系列主讲课程的网络教学课件的建设和生物信息学学习交流平台的架构等,相继获得了8项教改奖励。校级优秀计算机教学软件一等奖(2003),校优秀计算机教学软件三等奖(2003);2004年度高校优秀网络课件(2005);华南港澳地区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2005年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高等教育组网络课程三等奖及优秀奖(2006);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优秀奖(2010);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5);此外,“昆虫生理生化双语课教学改革”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第2,2013)。
荣誉:2003年和2008年分别获得了华南农业大学教书育人奖的荣誉称号;2006年12月被选拔为学校“千百十”培养对象;动物科学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09、2015)、“优秀班主任”(2012)、“2012年度本科教学优秀教师”(2013),和学校“就业工作积极分子”(2014)、“国际化建设工作先进个人”(2012),学院2018年度“教学十佳”(2019);学院2019年度“科研十佳”(2020);广东省蚕学会创新科技奖(2019)。
科研项目
2001至今相继主持完成了各级科研课题19项,其中国家蚕桑产业体系亚热带蚕病防控岗位专家项目(2008-2015)、中英高等教育合作项目(HEL)、中埃政府双边科技合作项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项目、国家“十五”攻关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以及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蚕业星火技术产业带和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专项、省级农业标准化专项、省部产学研项目等,校长基金课题3项,以及横向课题6项,副主持广东省攻关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配套项目)1项,均分别通过相关单位的结题验收;还分别参加了国家“863”子课题2项、“973”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以及农业部公益行业专项2项。现正主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蚕桑)岗位专家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以及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项目及横向课题,在研经费300余万元,各项目进展良好。
出版专著和教材
自编“生物信息学”和“现代网络信息检索与文献综述”课程讲义2部;参编出版教材、著作5部。分别是《生物信息学》、《昆虫生理生化(教材)》、《桑树活性物质研究》、《蚕业经济与丝绸贸易》、《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控技术》。
科研创新
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
作为第二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
现申请实审中的发明专利30项(均排名第一),其中有3项同时申请了国际PCT专利。
主要专利:
1.HMG1 GENE AND USES THEREOF IN MICROSPORIDUM MOLECULAR DETECTION,US10435759B2
2.一种快速提取微孢子虫DNA的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0610011374.9
3.一种家蚕浓核病毒BmDNV的PCR快速检测的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010617198.X
4.一种桑叶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110085915.3
5.一组应用于检测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引物及检测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110085935.0
6.一组引物及其在家蚕微孢子虫的快速检测方面的应用,发明专利号ZL201110141178.4
7.一种家蚕病原微孢子虫LAMP可视化快速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310026870.1
8.一种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RT-LAMP检测用引物组及检测试剂盒,发明专利号ZL201310215962.4
9.一种白僵菌的分离纯化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310566645.7
10.一种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发明专利号ZL201410099689.8
11.septin1基因在检测家蚕微孢子虫中的应用,发明专利号ZL201410279224.0
12.EB1基因在检测家蚕微孢子虫中的应用,发明专利号ZL201410279223.6
13.一组微孢子虫分子通用检测引物及其试剂盒,发明专利号ZL201410755669.1
14.一组家蚕蚕卵微孢子虫的LAMP检测引物及试剂盒,发明专利号ZL201410592795.X,PCT/专利号ZL2015/088349
15.HMG1基因及其在家蚕微孢子虫分子检测中的应用,发明专利号ZL201410755670.4,PCT/CN2015/088443
16.家蚕微孢子虫Met-AP2基因及其应用,发明专利号ZL201510029801.5,PCT/CN2015/088367
17.一种蚕用气体消毒剂及其应用,发明专利号ZL201510444565.3
18.家蚕微孢子虫DNA2基因及其应用,发明专利号ZL201710301862.1
19.桑葚病原菌高通量鉴定及种属分类的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710064068.X
20.桑树白粉病病原菌Phyllactinia mori 的核糖体RNA的全长cDNA序列及其应用,发明专利号201710064070.7
21.ITS1基因在检测白粉病病原Erysiphe alphitoides中的应用,发明专利号ZL201811623059.0
22.一种多功能数码液晶显微镜,实用新型专利号ZL201320133424.6
23.一种目镜和显示屏同步显示的多功能数码液晶荧光显微镜,实用新型专利号ZL201420271367.2
24.一种适用于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培养装置,实用新型专利号ZL201320717411.3
25.养殖环境中气体浓度及生理指标的检测系统,实用新型专利号ZL201620327334.4
26.蚕养殖环境中的气体浓度及生理指标的综合检测系统,实用新型专利号ZL201620323447.7
27.一体化养蚕装置,实用新型专利号ZL201621446991.7
28.“Microsporidian Gene Assemble Tool software”2013年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013SR065374)
29.“Plant Pathogen Detection Software(简称PPD)”2019年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019SR1408311)
教学活动
主讲本科生专业课“蚕学概论”、“蚕病学”、“蚕业经济管理(双语)”和选修课“生物信息学”及“现代网络信息检索与文献综述”等7门本科生课程以及“蚕桑资源利用”、“动物学专业英语”等8门研究生课程;主持或参与修订了蚕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培养方案工作;推进招生与就业指导工作;参与了蚕学本科专业和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硕士专业的教学实习指导工作,及参与每年的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和毕业答辩工作,近5年指导本科生实习39人,指导毕业论文学生7人。主持校级教改课题5项,主持省级质量工程课题1项;自编课程讲义2部,参编出版教材3部。
自2003年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50余名,均顺利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其中有2名来自越南留学生;并接收1名印尼茂物农业大学博士生来本课题组访学研究一学期;指导的2017级养殖专业硕士周轶楠同学分别获得学院研究生学术十佳;指导研究生周轶楠和蚕学本科生王亚洁共同获得中国蚕学会主办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蚕桑生物技术创新大赛特等奖;
指导学生情况
2002年被评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后,自2003年9月开始了招收培养研究生工作,平时坚持每月召开2~3次读书报告、不定期安排学生参加国内学术会议或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中的科研问题,实现教学相长。至今作为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共指导了14届50名研究生完成了硕士学位的研究工作,均获得了硕士学位,现作为一导在食品生物技术和畜牧等专业指导5名硕士研究生和二导的学生1名。
国际学生培养方面,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指导培养了印尼茂物农业大学Andi Sadapotto博士生来本课题组的学习研究工作,并于2010年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写作和答辩;此外还分别培养了2名越南留学生阮翠幸(2012届)、Do Tien Huan(杜进勋)(2016届)均顺利毕业并获得了硕士学位,其中Do Tien Huan两次获得“广东省政府来粤留学生奖学金”。
我的团队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蚕桑)桑树柞树细菌病病毒病防控岗位科学家(CARS-18- ZJ0304)项目团队由5名教师2名合同制外聘成员及研究生组成。教师分别是:
1.黄志君 博士/副教授 1971.08 负责桑树桑树昆虫研究;
2.刘伟强 硕士/高级实验师 1972.12 负责桑树栽培管理工作;
3.易辉玉 博士/讲师 1981.11 负责桑树病虫害防控研究工作;
4.田铃 博士/教授 1980.02 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
5.邹振华 科研助理;
6.刘芬 实验室工人。
研究领域
桑树病害防控、蚕病防控、蚕桑资源利用、食品生物技术等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模拟感染家蚕微粒子病的PCR分子诊断技术研究.刘吉平*,曹阳,Smith J.E.,徐兴耀.中国农业科学,ISSN 0578-1752/CN,11-1328/S,2004,37(12),1925-1931
2.基于EB1基因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法检测感染家蚕微粒子病的蚕卵.刘吉平*,程伟 晏育伟,魏建影,杨吉龙.昆虫学报, 2015,58(08):846-855
3.生物防治白僵菌与家蚕病原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初步比较. 刘吉平*,吕思行,米红霞.2011. 蚕业科学,2011,37(3):0442-0448
4.Calcofluor White M2R荧光染色法识别家蚕微孢子虫. 刘吉平*,曾玲.昆虫学报, 2007, 50(11): 1185-1186
5.两广地区家蚕白僵菌的SSRs遗传多样性. 吕思行,刘吉平*,汤历,李香霖,米红霞,杨吉龙,晏育伟,徐树兰.昆虫学报, 2012, 55(10):1142-1148
6.家蚕微孢子虫转录组学研究最新进展. 刘吉平.蚕业科学,2013,39(2):410
7.白僵菌生防菌株Bb10和4株家蚕来源白僵菌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米红霞,刘吉平*.蚕业科学,2010,36(6),962-967
8.微孢子虫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述评.刘吉平*,曾玲.昆虫知识. 2006, 43(2): 153-158
9.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PCR检测及其部分序列分析. 刘吉平*,王永宾,魏建影,辛锦兰.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1, 30(6):1-6
10.微孢子虫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王永宾, 刘吉平*.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9, 27(2):161-166
11.两种桑树病毒的形态观察与检测[J].孙勋勋,周轶楠,黄吉雷,易辉玉,田铃,刘吉平*.植物保护,2019,45(05):252-258
12.桑花叶型萎缩病相关病毒的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J].孙勋勋,杨宏宇,周轶楠,刘吉平*..广东农业科学,2019,46(08):111-117.
13.桑源阴沟肠杆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J].杨宏宇,周轶楠,孙勋勋,王亚洁,王狗旦,陈杰湖,易辉玉,刘伟强,黄志君,田铃,刘吉平*.蚕业科学,2019,45(03):321-330.
学术兼职
兼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蚕业顾问(2005-2006)、国际无脊椎动物病理学会(SIP)微孢子虫分会理事(2007-2009)、黑海里海地中海沿岸蚕丝协会(BACSA)蚕病防控顾问、中国丝绸协会理事(2007-)、中国蚕学会家蚕病理生理分会副主委和中国蚕学会国际合作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蚕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广东蚕业》编委;广东省茧丝绸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广西蚕业指导总站(蚕业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广西蚕桑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宜州示范基地顾问,广东省农业科技特派员;《蚕业科学》和《中国蚕业》编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