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付国占,男,1963年7月生,河南禹州人,1984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1年6月获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2007年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990年4-12月在日本东京都农协进修。现任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参加完成国家、省、市级重大科研课题十多顶。在作物抗旱生理生态理论与技术、作物节水生理生态理论与技术、保护性耕作理论与技术、作物高产生理生态理论与技术、作物优质生理生态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河南省星火二等奖1项、星火三等奖1项、河南省教学研究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出版《保护性耕作理论与技术》、《河南玉米》、《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等著作7部,在《中国农业科学》、《农业工程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被确定为洛阳市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洛阳市优秀专家,曾被评为洛阳市科技先进个人,河南省农业厅推广新技术先进个人。
科学研究:
1针对区域农业生产问题,旱作栽培研究特色显著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针对豫西地区自然降水少,农业生产条件差,干旱严重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问题,以水分生理生态为主要研究特色,以玉米、小麦为主要研究对象,坚持不懈,努力攻关。
开展的“玉米抗旱生理特性及抗旱栽培技术研究”,研究了玉米抗旱的形态生理特性,筛选出适合豫西旱区种植的玉米品种,通过秸秆覆盖和施用保水剂等措施,显著提高了旱地玉米产量,1992年获河南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进一步针对本地区降雨年际之间变化大,降雨集中,季节之间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频繁发生的特点,开展了通过土壤耕作蓄水保水,调节土壤水分供应的夏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探索出了残茬覆盖加深松保的护性耕作模式,探明了残茬覆盖深松的土壤理化性状等生态效应、玉米形态指标等生育效应、玉米叶片后期衰老特性等生理效应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等效应。此技术做为“河南省贫困地区粮食增产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核心技术,与作物布局及选用高水分利用效率品种结合,在豫西贫困县推广588.356万亩,增产粮食6.3亿公斤,按国家扶贫标准解决418万人缺粮问题,为干旱少雨等河南省贫困地区粮食增产增效、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2000年获河南省星火二等奖。此技术进一步做为土壤土壤物理性质等土壤肥力调控的有效措施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成为“土壤物理性质对玉米的生态生理效应及其关键调控技术研究”有效措施之一,2000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利用研究资料编写的《保护性耕作理论与技术》在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在小麦栽培方面,参加完成的“种法结合提高旱地小麦水分利用效益的研究与应用”项目,总结出旱地小麦“135”栽培技术模式,高产攻关和大面积示范获得成功,1998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顺应全局发展要求,高产优质栽培成效明显
顺应高产优质这一永恒主题,在玉米高产栽培方面,开展的“夏玉米高产群体动态质量指标及栽培调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研究,总结的夏玉米高产群体质量指标,指导生产,1999年在武陟县创造了当时河南省夏玉米最高产量记录941.9kg/亩,1999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小麦高产栽培方面,参加完成的“超高产小麦氮钾关系及其运筹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控氮、稳磷、增钾和氮肥后移的高产超高产小麦肥料运筹模式,1997年获河南省星火奖三等奖。
在优质小麦栽培方面,针对优质小麦栽培中磷肥效应理论研究的不确定性,在不同氮肥基础上针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开展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品质形成机理及氮磷钾施肥技术研究应用”2000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现在承担国家支撑计划粮食丰产工程、河南省重大公益和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的项目,正在开展豫南雨养区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丰产高效技术、豫西旱区夏玉米减灾稳产关键技术、小麦-玉米两熟一体化农艺调控生理节水高产理论与技术等研究。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作物抗旱生理生态理论与技术、作物节水生理生态理论与技术、保护性耕作理论与技术、作物高产生理生态理论与技术、作物优质生理生态理论与技术。
学术兼职
兼河南省农业出国进修人员协会理事、洛阳市农学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