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王浩,男,1953年8月生,北京人,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家,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奖”,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出版专著36部,申请专利9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7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1项,省部级其他奖励10余项。2016年10月被水利部聘任为水利部参事咨询委员会委员。
教育经历
1978.04-1982.07: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农田水利,学士
1982.08-1985.03: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工程水文与水资源,硕士
1987.08-1989.07: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系统工程,博士
1992.07-1992.08: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风险研究中心水资源专题,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1969.09-1973.03: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农业工人、班长
1973.04-1976.01:黑龙江省安达县城郊公社繁荣大队知识青年
1976.02-1978.03:北京大学无线电系工人
1978.04-1982.07: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本科生
1982.08-1985.03: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研究生
1985.04-1987.07: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工程师
1987.08-1989.07: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职博士生
1989.08-1991.11: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副室主任、工程师、高工
1991.12-1994.05: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室主任、高工
1994.06-1997.02: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室主任、教授级高工
1997.03-2001.03: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2001.04-2013.08: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教授级高工
2013.08-至今: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科研项目
王浩院士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曾主要参与完成了国家“七五”攻关项目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课题/专题各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规划项目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项目1项、国家西部行动计划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水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等重大国家规划多项,其他省部级咨询项目十余项。近五年先后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2项、国家自然科学创新群体基金项目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大课题2项目、国家重大水专项1项;负责多项省部级重点研究和规划项目。主持或参与近百项重大科研与规划项目,主持项目经费超过亿元。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如下[1]:
[1]“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项目首席科学家,总经费3000万元
[2]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梯级水库群全生命周期风险孕育机制与安全防控理论”,项目首席科学家,总经费3600万元
[3]“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于物联网的流域信息获取技术研究”课题”,课题负责人,总经费810万元
[4]科技部国家水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质水量联合调控与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与运行示范”课题,课题组组长,总经费2026.83万元
[5]“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南水北调中线水资源调度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总经费630万元
[6]"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三峡及长江上游特大型梯级枢纽群联合调度技术“(2008BAB29B08),课题负责人,总经费1872万元
[7]国家基础科学研究项目“海河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综合模拟与预测”,项目负责人,总经费560.32万元
[8]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变化环境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调出水区生态与环境影响定量评估”,项目负责人,总经费110万元
[9]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松花江流域水质水量联合调控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负责人,总经费1188万元
[10]国家自然基金“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项目负责人,总经费500万元
[11]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社会水循环系统演化机制与过程模拟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项目负责人,总经费150万元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项目: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第二期),项目负责人,总经费500万元
[13]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松花江流域水质水量联合调控技术及工程示范-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480万元
[14]科技部“海河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综合模拟与预测”,项目负责人,总经费271.32万元
[15]科技部发展司、水利部国科司“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水资源评估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总经费350万元
[16]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三峡工程论证结论阶段性评估”,项目负责人,总经费872万元
[17]海河973项目“海河973第一课题海河流域二元水循环模式与水资源演变机理”,项目参与人,总经费519万元
学术成果
出版专著36部,其中,所著《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一书,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所著《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一书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其中,SCI 85篇、EI121篇、CSCD 245余篇;申请及授权的专利、软件著作权90余项[1]。
专著:
[1]王浩,王建华,贾仰文等著,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科学出版社,2016
[2]王浩,黄勇,谢新民等著,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出版社,2016
[3]王浩,褚俊英,栾清华等著,海河流域城市水循环模式,科学出版社,2016
[4]王浩,周祖昊,秦大庸,桑学峰.基于ET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规划,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5]王浩,严登华,肖伟华,李传哲著,基于流域水循环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理论、方法、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6]王浩主编,中国水资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7]王浩等著,流域生态调度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8]王浩,严登华等译,水文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出版社,2008
[9]王浩,党连文,谢新民,齐玉亮等,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10]王浩,秦大庸,汪党建等,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11]王浩,严登华等,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水循环模拟与水资源定量评价技术,中国水利出版社,2008
[12]王浩、甘泓、张海涛,水知识教育读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13]王浩、严登华参编,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方案,中国气象出版社,2007
[14]王浩,王建华、褚俊英、严登华,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
[15]王浩、陈敏建、唐克旺,水生态环境价值和保护对策,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16]王浩、尹明万、秦大庸、马登清,水利建设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评价,科学出版社,2004
[17]王浩、秦大庸、王建华、罗琳、裴源生,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科学出版社,2003
[18]王浩、阮本清、沈大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价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
[19]王浩、陈敏建、秦大庸,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20]王浩、杨小柳、阮本清、梁瑞驹,流域水资源管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
[21]陆垂裕,王浩,王建华等著,面向对象模块化的水文模拟模型-MODCYCLE设计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16
[22]倪红珍,王浩,李继峰等,供水价格体系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
[23]王建华,王浩等著,社会水循环原理与调控,科学出版社,2014
[24]陈志恺、王浩等,东北地区水资源供需发展趋势与合理配置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
[25]杨爱民,王浩,王芳,唐蕴,祝列克主编,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动态研究近5年来北方干旱区水土流失演变趋势分析2006,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6]徐志侠、王浩、董增川、唐克旺,河道与湖泊生态需水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7]贾仰文、王浩、倪广恒、杨大文、王建华、秦大庸,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原理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8]陈志恺、王浩、汪党献,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
[29]陈家琦、王浩、杨小柳,水资源学,科学出版社,2002
[30]许新宜、王浩、甘泓,华北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理论与方法,黄河水利出版社,1997
[31]陈家琦、王浩,水资源学概论,科学出版社,1996
[32]严登华,秦天玲,王浩,翁白莎,宋新山,基于低碳发展模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科学出版社.2013
[33]沈大军、梁瑞驹、王浩、杨小柳,水价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1999
[34]秦大庸、蒋超、王浩,水利土木工程词典,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5]朱尔明、赵广和、徐子恺,王浩,21世纪中叶水利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
[36]张国良、赵广和、徐子恺、王浩、徐世钧,21世纪中国水供求,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专利及软著(授权):
[1]王浩,秦大庸,贾仰文,龚家国,牛存稳,刘淼,周祖昊.一种人类活动扰动条件下的水循环过程模拟试验系统,专利授权号:ZL201110439463.4,发明专利
[2]龚家国,王浩,王英,韩振华。一种对含沙水流进行处理的泥沙去除系统和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410224359.7,发明专利
[3]严登华,王浩,史婉丽,刘芳,李传哲,刘佳,翁白莎,秦天玲,杨志勇,任洪玉.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装置,专利授权号:ZL201610226447.X,发明专利
[4]马静,王浩,汪党献,陈敏建,陈涛.一种计算地区间虚拟水流量关系的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410072122.1,发明专利
[5]龚家国,王浩,贾仰文,王芳,杨贵.一种驱动水库淤积泥沙再分布的装置和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310145829.6,发明专利
[6]龚家国,王浩,王芳,储立民,慕星,杨贵羽.一种驱动河道淤积泥沙再分布的装置和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310145830.9,发明专利
[7]龚家国,王浩,秦大庸,贾仰文,郝春沣,刘家宏,杨贵羽,冶运涛,丁相毅.一种区域降雨过程的模拟系统和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310058324.6,发明专利
[8]丁相毅,贾仰文,王浩,牛存稳,仇亚琴,周祖昊.一种定量区分水循环演变过程中不同因素贡献的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110437876.9,发明专利
[9]陆垂裕,秦大庸,王浩.一种基于水循环的地下水数值仿真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110437875.4,发明专利
[10]史婉丽,严登华,王浩,付意成,葛怀凤,翁白莎,秦天玲,杨志勇,李传哲,任洪玉,张俊洁.一种湖库水环境污染修复系统,专利授权号:ZL201610226495.9,发明专利
[11]严登华,张诚,尹军,王浩,翁白莎,吴迪,肖伟华.一种树木年轮检测分析系统,专利授权号:ZL201210321754.8,发明专利
[12]严登华,肖伟华,沈敏,王浩,翁白莎,王青,王刚,吴迪.农业面源污染在线监测与自动取样系统,专利授权号:ZL201220478256.X,发明专利
[13]刘锦,陆垂裕,徐翀,王浩,陆春辉,王建华,葛沭锋,青言,李翠,张海涛,方韬.一种采煤沉陷区水资源效应的定量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510155793.9,发明专利
[14]徐翀,陆垂裕,刘锦,王浩,谢毫,王建华,方韬,孙青言,葛沭锋,肖伟华.水库群供水调节方法和装置,专利授权号:ZL201510333180.X,发明专利
[15]刘锦,陆垂裕,徐翀,王浩,陆春辉,王建华,葛沭锋,孙青言,李翠,张海涛,方韬.一种采煤沉陷区水资源效应的定量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510155793.9,发明专利
[16]刘佳嘉,周祖昊,贾仰文,王浩,贾金生,龚家国.一种分布式水文模型并行运算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410371523.7,发明专利
[17]刘佳嘉,周祖昊,贾仰文,王浩,贾金生,刘扬.一种改进Nash效率系数计算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410370103.7,发明专利
[18]贾仰文,王浩,雷晓辉,周祖昊,仇亚琴,游进军,甘治国,陆垂裕,牛存稳,龚家国.NADUWA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模拟软件V1.0.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软件授权号:2011SR076827.
[19]鲁帆,王浩,殷峻暹,张双虎.基于JAVA的梯级水库群多时间尺度径流预报软件,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软件授权号:2016SR148294
[20]鲁帆,蒋云钟,王浩,殷峻暹,张双虎.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径流风险分析与概率预报软件,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软件授权号:2016SR229707
[21]牛存稳,贾仰文,王浩,周祖昊,仇亚琴,雷晓辉.WEQ分布式流域水质模拟模型软件V1.0.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软件授权号:2011SR076824
荣誉称号
2014年被联合国授予“全球人居环境奖”
2014年12月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09年9月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系统奉献水利先进个人”
2006年12月被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科技部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2005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4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4年4月被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
2004年2月被水利部授予“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设计先进个人”
2001年2月被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
学术奖励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1项,省部级其他奖励10余项。
国家级奖励:
[1]2014年因“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证书编号:2014-J-222-1-01-R01)
[2]2017年因“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技术与实践”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3]2011年因“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证书编号:2011-J-222-2-05-R01)
[4]2009年因“中国分区域生态用水标准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证书编号:2009-J-222-2-07-R02)
[5]2007年1月因“黄河水资源演变规律与二元演化模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证书编号:2006-J-222-2-01-R01)
[6]2005年因“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证书编号:2004-J-222-2-03-R01)
[7]2001年因“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证书编号:J-222-2-02-R03)
[8]1997年因“华北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管理”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证书编号:08-2-002-02)
省部级特等及一等奖励:
[1]2015年“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及风险评估技术”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特等奖(证书编号:DYJ20150408)
[2]2017年因“珠江流域骨干水库—闸泵群综合调度关键技术研究”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
[3]2016年因“缺水条件下多水源多目标水资源精细配置与调控”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证书编号:2016-186)
[4]2016年因“梯级水库群面向生态的多目标综合调度关键技术及汉江流域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编号:2016J-232-1-037-027-R01)
[5]2016年因“变化环境下气象水文预报关键技术”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证书编号:DYJ20160306-G01)
[6]2013年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水循环安全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广西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编号:2013-J-1-003-01)
[7]2013年因“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实践应用”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证书编号:DYJ20130210-G03)
[8]2013年获科技部创新方法研究会第二届“创新方法成就奖(学科贡献奖)”
[9]2012年因“山西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获山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证书编号:2011-J-1-009)
[10]2012年因“海河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综合模拟与预测”,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证书编号:DYJ20120202-G01)
[11]2011年因“延安市水资源合理配置关键技术研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证书编号:2010-1-014-02)
[12]2011年因“海河流域二元水循环模式与水资源演变机理”,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证书编号:DYJ20110408-G04)
[13]2011年因“海河流域水循环多维临界整体调控阈值与模式”,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证书编号:DYJ20110413-G04)
[14]2010年因“青海湖生态-环境演变与生态需水研究”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证书编号:GYJ20090409-G01)
[15]2009年因“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证书编号:GYJ20090218-G01)
[16]2008年因“中国分区域生态用水标准研究”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证书编号:DYJ2008-2-3-D01)
[17]2006年因“宁夏经济生态系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获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18]2005年因“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与二元演变模型”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证书编号:DYJ20050203-G01)
[19]2004年因著“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书,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20]2003年因“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证书编号:DYJ20030303-G01)
[21]1999年因“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研究”获水利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证书编号:S991001-G03)
[22]1996年因“华北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管理的研究”获水利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证书编号:S961001-G02)
省部级其他奖励:
[1]2016年因“广西水资源三条红线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广西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2]2014年因“苦咸水高含沙水利用与能源基地水资源配置技术及示范”获大禹奖二等奖(证书编号:DYJ20140202-G02)
[3]2014年因“基于二元模式的水文水资源监测分析技术及应用”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CAIA)二等奖(证书编号:2014-2-004-01-R)
[4]2011年因“河北省严重缺水系统识别与综合应对方略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编号:2011JB2041-1)
[5]2011年因“滦河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及三维仿真”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证书编号:2011-J-116-R02/10)
[6]2011年因“基于ET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规划关键技术研究”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三等奖(证书编号:DYJ20110409-G01)
[7]2009年因“海南省海口市水系综合规划研究”获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8]2006年因“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规划”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证书编号:GYJ20060313-G01)
[9]2005年因“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与实践”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证书编号:2004-2-027/8)
[10]2004年因“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价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证书编号:DYJ20040211-G01)
[11]1997年因“新疆北部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总体规划”获水利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证书编号:S972013-G04)
学术兼职
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