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吴春明,男,籍贯浙江萧山,于1989年及1992年分别获得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与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5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系统结构与网络安全研究所副所长。承担多门本科生与研究生的通识、专业课程的讲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新型网络体系结构、可重构网络与虚拟化、软件定义网络与安全、动态网络主动防御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大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研究成果已在《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Computer Network》、《IET Electronics Letters》、《Chinese Journal of Electornics》、Infocom、Globecom、ONS、ICC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与会议上发表了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两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工作研究项目
1.面向服务提供的网络体系研究,吴春明,科技部,2008-12-01~2010-12-31
2.可重构路由器构件组研制(省配套),吴春明,浙江省科技厅,2010-09-16~2011-09-16
3.服务适配的虚拟网资源配置与管理机制研究,吴春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1-01-01~2013-12-31
4.面向服务提供的网络体系研究,863重大项目“新一代高可信网络”子课题,2007.1-2011.12
5.业务自适应认知承载机理,973国家重大基础课题,2012.1-2016.12
6.视频摘要生成子系统的研究开发,863重大项目课题“面向三网融合的集成播控平台研究与示范”子课题,2011.1-2013.12;
7.基于开放架构网络的虚拟网映射技术研究,浙江省“新型开放架构网络技术科技创新团队”课题,2012年起;
8.动态适配网络资源提供技术研究,浙江省“新型开放架构网络技术科技创新团队”课题,2012年起;
9.分布式网络操作系统及实验平台(第一期),中兴产学研项目,2013年起;
10.服务适配的虚拟网资源配置与管理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年起;
11.基于时空二维资源分配的跨域虚拟网嵌入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1-2016.12;
12.分布式网络操作系统及实验平台,中兴通信公司横向课题,2013-2014
13.区域物流服务模式与集成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4-2016
14.拟态安全原理验证平台研制,上海科委科研计划,2014-2015
15.国家973项目“可重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体系结构”课题“业务自适应认知承载机理”(2012CB315903),2012-2016年;
16.国家863项目课题“支持资源弹性调度的软件定义网络(SDN)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研制”,2015-2017年;
1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网络空间拟态防御技术机制研究”(2016YFB0800102),2016年至2018年;
1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内生安全的主动防御工控系统防护技术研究”(2016YFB0800201),2016年至2018年;
19.浙江大学-中兴通讯联合创新中心产学研项目“基于拟态技术的SDN网络安全性研究(第一期)”,2015-2016年;
20.浙江大学-中兴通讯联合创新中心产学研项目“IDC虚拟网络安全”,2016-2017年;
21.浙江大学-中兴通讯联合创新中心产学研项目“ONOS分布式集群控制器研究与性能测试评估”,2016-2017年;
教学与课程
1.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普通高校本科生)
2.程序设计综合实验(普通高校本科生)
3.程序设计基础及实验(普通高校本科生)
4.C程序设计基础及实验(普通高校本科生)
5.计算机科学导论(普通高校本科生)
6.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及实验(普通高校本科生)
7.高级程序设计实验(普通高校本科生)
8.综合程序设计实验(普通高校本科生)
9.多媒体技术(工程硕士研究生)
10.高级计算机网络(研究生专业课)
目前在研方向:
1、软件定义网络技术
团队长期从事新型网络技术方面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软件定义网络技术研究的团队,是CSDN联盟的发起者之一,与中兴通讯、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清华大学等开展了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团队提出的柔性网络体系架构思想,针对“刚性网络难以适应特性万变的用户业务,导致当前网络服务质量难以保障”这一科学问题,结合软件定义网络架构,提出了柔性网络体系分层理论模型和函数结构网络创新思想。从基础理论、工程技术和网络应用层面,研究了“以结构可变的柔性网络服务于特性万变的用户业务”的技术体系和实现方案。基于柔性网络体系中网络资源与用户业务分离“各行其道”技术路线,通过用户业务聚类和网络资源重构实现服务网络资源精细化调度,构建了保证网络服务质量的新型技术体系。
项目组承担了多项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研发的XFlow(XFlow:Component-based Reconfigurable Network Architecture)系统入围了2012年4月份美国硅谷举办的全球开放网络峰会ONS,并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展示。本次峰会共录用了全球9所大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创新系统,以及21家公司的产品系统,XFlow是代表中国大学的唯一成果。此外,实验室在分布式SDN控制系统、网络资源管理、网络无损重构、网络节能技术等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网络安全主动防御
针对网络空间攻防的严重不对称性,我国信息领域核心技术与产业基础严重滞后国家安全需求,大量的国外软硬件系统“被漏洞、被后门”这一严峻问题,提出从体系结构上增强系统安全性的技术思路,其目的旨在利用结构动态变换和运行环境动态多样化等技术,阻断或扰乱攻击链所依赖的静态性、相似性和确定性以达成系统安全风险可控的要求。本方向的创新研究包括:动态网络系统主动防御理论,构建可定义、可重构、智能感知和主动变迁的拟态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研究拓扑结构、路由、环境、软件、数据等网络要素的主动变迁的关键技术、变迁策略和协同机制,研究支持主动防御的网络安全设备关键实现技术并研制原理样机和相关支撑工具,构建网络安全主动防御攻防靶场,验证主动安全防御的有效性。
团队是教育部网络空间安全主动防御技术联盟的牵头负责单位。目前,团队已针对工业控制系统、云服务系统、大数据平台开展了主动安全防御方面的前沿性技术研究,并与中科院信工所、安恒信息、阿里巴巴、绿盟科技、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兴通讯等国内信息安全领域的优势单位开展了深度合作,并获得了国家级重点项目及省级重点项目支持。
3、云智能网络与主动安全防御技术
基于目前软件定义网络创新技术、云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在云环境下的网络智能、自主化管理与主动安全防护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云环境下软件定义网络控制器、交换机、通信的主动安全防护,以及基于网络控制器研发创新网络安全应用软件,具体涉及智能网络监视器、分布式智能入侵检测系统、智能虚拟化防火墙等;(2)软件定义安全技术,研究分布式虚拟网络安全设备的最优化部署理论与方法、虚拟安全设备的按需部署与代码自动化生成等;(3)云环境下的动态网络主动防御技术,结合拟态安全思想,研究通过变化网络配置(如IP地址、传输路径、加密方法、系统环境等)来对云环境进行主动防御的关键技术;(4)网络态势智能感知,通过对获取的系统日志、IDS、防火墙数据、网络流量、平台系统运行状态等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感知云环境安全状态,并对攻击行为进行模糊判断;(5)智能云环境安全防御策略生成,基于大数据云环境安全状态感知判断结果,智能生成最佳主动安全防御策略,并进行自动化部署。
4、大数据智能分析
团队依托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研究基础,近年来在知识图谱、深度学习、增强学习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团队结合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成果,基于系统日志、IDS警告、防火墙数据、网络流量、平台系统运行状态等数据开展了网络态势感知研究,并且在网络安全主动防御系统里进行应用;基于携程、艺龙、百度、阿里、银联、电信移动及相关景点、交通、住宿、餐饮等海量数据开展了智慧旅游大数据分析研究,与千岛湖旅游委员会、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开展了深入的产学研合作,推动了我省智慧旅游事业的发展。
获奖情况:
下一代网络与业务国家试验床创新技术研究及应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出版著作
《自主式智能系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IP网络可生存性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
《新型网络体系架构》,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
专利成果
1.在一体化承载网中维护根服务器数据一致性的方法
2.在一体化承载网中维护根服务器配置一致性的方法
3.基于Symbian智能手机平台的安防监控方法
4.基于Symbian OS手机的多模式监控方法
5.一种可重构柔性网络下基于邻接关系感知的拓扑发现方法
6.一种多媒体组播业务的传输方法
7.一种基于虚拟路由器的逻辑网络构建方法
8.一种距离向量路由协议自愈的方法和系统
9.一种检测路由信息真实性的方法和装置
10.一种链路质量探测方法和装置
11.一种获取多下一跳路由的方法、装置和路由器
12.一种网络可靠性的监测装置和方法
13.一种路由查找方法和装置
14.一种云端数据库中敏感信息随机化拟态方法
15.一种保护web应用安全的诱骗方法
16.一种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域间链路快速故障恢复方法
17.一种基于事件驱动的网络控制模块组合方法
18.一种基于交换机负载的域内负载均衡方法
19.一种基于可编程交换机的虚拟网服务质量实现方法
20.一种基于虚拟机的动态网络重构方法
21.一种基于虚拟机的动态网络重构方法
22.一种网络控制模块的重用方法
23.一种基于可编程交换机的网络资源的双层隔离方法
24.一种基于事件驱动的网络控制模块组合方法
25.一种软件路由器的数据包模糊匹配方法
实验室介绍
主要情况介绍:
团队长期致力于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安全主动防御、云智能网络与主动安全防御技术、大数据智能分析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与创新思想培育:
1、软件定义网络技术
团队长期从事新型网络技术方面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软件定义网络技术研究的团队,是CSDN联盟的发起者之一,与中兴通讯、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清华大学等开展了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团队提出的柔性网络体系架构思想,针对“刚性网络难以适应特性万变的用户业务,导致当前网络服务质量难以保障”这一科学问题,结合软件定义网络架构,提出了柔性网络体系分层理论模型和函数结构网络创新思想。从基础理论、工程技术和网络应用层面,研究了“以结构可变的柔性网络服务于特性万变的用户业务”的技术体系和实现方案。基于柔性网络体系中网络资源与用户业务分离“各行其道”技术路线,通过用户业务聚类和网络资源重构实现服务网络资源精细化调度,构建了保证网络服务质量的新型技术体系。
项目组承担了多项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研发的XFlow(XFlow:Component-based Reconfigurable Network Architecture)系统入围了2012年4月份美国硅谷举办的全球开放网络峰会ONS,并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展示。本次峰会共录用了全球9所大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创新系统,以及21家公司的产品系统,XFlow是代表中国大学的唯一成果。此外,实验室在分布式SDN控制系统、网络资源管理、网络无损重构、网络节能技术等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网络安全主动防御
针对网络空间攻防的严重不对称性,我国信息领域核心技术与产业基础严重滞后国家安全需求,大量的国外软硬件系统“被漏洞、被后门”这一严峻问题,提出从体系结构上增强系统安全性的技术思路,其目的旨在利用结构动态变换和运行环境动态多样化等技术,阻断或扰乱攻击链所依赖的静态性、相似性和确定性以达成系统安全风险可控的要求。本方向的创新研究包括:动态网络系统主动防御理论,构建可定义、可重构、智能感知和主动变迁的拟态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研究拓扑结构、路由、环境、软件、数据等网络要素的主动变迁的关键技术、变迁策略和协同机制,研究支持主动防御的网络安全设备关键实现技术并研制原理样机和相关支撑工具,构建网络安全主动防御攻防靶场,验证主动安全防御的有效性。
团队是教育部网络空间安全主动防御技术联盟的牵头负责单位。目前,团队已针对工业控制系统、云服务系统、大数据平台开展了主动安全防御方面的前沿性技术研究,并与中科院信工所、安恒信息、阿里巴巴、绿盟科技、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兴通讯等国内信息安全领域的优势单位开展了深度合作,并获得了国家级重点项目及省级重点项目支持。
3、云智能网络与主动安全防御技术
基于目前软件定义网络创新技术、云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在云环境下的网络智能、自主化管理与主动安全防护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云环境下软件定义网络控制器、交换机、通信的主动安全防护,以及基于网络控制器研发创新网络安全应用软件,具体涉及智能网络监视器、分布式智能入侵检测系统、智能虚拟化防火墙等;(2)软件定义安全技术,研究分布式虚拟网络安全设备的最优化部署理论与方法、虚拟安全设备的按需部署与代码自动化生成等;(3)云环境下的动态网络主动防御技术,结合拟态安全思想,研究通过变化网络配置(如IP地址、传输路径、加密方法、系统环境等)来对云环境进行主动防御的关键技术;(4)网络态势智能感知,通过对获取的系统日志、IDS、防火墙数据、网络流量、平台系统运行状态等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感知云环境安全状态,并对攻击行为进行模糊判断;(5)智能云环境安全防御策略生成,基于大数据云环境安全状态感知判断结果,智能生成最佳主动安全防御策略,并进行自动化部署。
4、大数据智能分析
团队依托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研究基础,近年来在知识图谱、深度学习、增强学习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团队结合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成果,基于系统日志、IDS警告、防火墙数据、网络流量、平台系统运行状态等数据开展了网络态势感知研究,并且在网络安全主动防御系统里进行应用;基于携程、艺龙、百度、阿里、银联、电信移动及相关景点、交通、住宿、餐饮等海量数据开展了智慧旅游大数据分析研究,与千岛湖旅游委员会、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开展了深入的产学研合作,推动了我省智慧旅游事业的发展。
成员简介:
吴春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网络安全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十二五”863信息领域网络与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网络空间安全专家组成员,中国SDN与开放网络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人工智能、柔性可重构网络体系、软件定义网络、网络主动防御创新安全技术等。曾主持、参加十余项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大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研究成果已在《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Computer Networks》、INFOCOM、USENIX ONS、ICDCS、GLOBECOM、ICC等国际顶级、著名期刊和会议,以及《中国科学》、《中国通信》国内顶级刊物上发表SCI/EI论文80余篇,授权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著作两部。
邬江兴中国程控电话交换机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著名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专家、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获得者、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多项获得者。邬江兴院士长期致力于信息通信网络工程科技前沿探索和该领域发展瓶颈的技术攻关,取得了多项具有重大效益的科技成果,是我国信息通信网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通信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崛起的领军人。在邬院士领导下,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多项。中心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和总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政府特贴享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为代表的专家队伍。学术带头人包括邬江兴院士及罗兴国教授、郭云飞教授、陈鸿昶教授、兰巨龙教授、季新生教授等网络及信息安全领域的著名专家。包括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中国科协求是奖2名,国家和总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名,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6名,国际电信联盟中国专家组成员7名。近年来,提出了拟态计算原理并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结构动态可变的拟态计算机,入选由两院院士评选的2013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提出的可重构网络体系结构,成为国际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家族的重要成员;提出的拟态防御理论及方法,被誉为“改变网络安全游戏规则”的重大创新,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成为网络空间安全这一战略新兴学科的热点研究方向。目前,由邬院士主导研究的拟态安全技术颠覆了传统安全被动防御的局面,有望成为我国网络安全领域重大技术突破。
洪晓燕(合作研究)分别于1985年和1988年在浙江大学获得计算机专业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并于200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计算机系从事计算机网络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于2009年获得终生教职。美国NSF、ONR(Office of Naval Research)多个大型项目的核心研究员;NSF多个项目的负责人。在未来互联网体系构架与网络虚拟化研究方面,参加了美国GENI项目的研发。文章发表在主流国际会议,分别被引用1100和500多次。并有两个协议参加了IETF国际网络标准的制定,对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技术贡献卓著。
姜明(合作研究)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2004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得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学位。现为ACM会员、IEEE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长期从事IP网络服务质量、网络体系架构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主要集中于知识图谱、大数据分析、网络虚拟化、软件定义网络等技术研究。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国家863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等的研究。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30余篇。
张旻讲师,毕业于浙江大学,主要研究:深度学习、增强学习、多媒体内容分析、密码学等技术。参与和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浙江省重点研究计划项目近10项。发表十余篇SIC或EI检索学术论文。
陈双喜讲师,毕业于浙江大学,主要研究:多媒体内容分析、遗传算法、分布式计算,重点研究网络多媒体内容的安全和预警技术。主持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组织模式研究”、浙江省教育厅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十余篇EI检索学术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二十余项。
团队主要成员
姓名
职称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吴春明
教授
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主动防御,软件定义网络,动态可重构网络
wuchunming@zju.edu.cn
邬江兴
院士
拟态安全、新型网络技术
洪晓燕
副教授
未来互联网体系构架,移动性与社会性,网络安全与私密技术
hxy@cs.ua.edu
姜明
教授
知识图谱、大数据与云计算,网络虚拟化、软件定义网络技术
jmzju@163.com
张旻
讲师
人工智能,算法分析与建模
陈双喜
讲师
多媒体内容分析、遗传算法、分布式计算
rebel2004@qq.com
李荣鹏
博士后
网络安全,网络认知
rongpeng.vip@gmail.com
周海峰
博士
软件定义网络,新型网络安全,动态网络主动防御,智能网络管理与安全防御
zhouhaifeng@zju.edu.cn
陈飞
博士
大数据分析,网络认知
chenfei20083004@163.com
程秋美
博士
软件定义安全、网络主动防御
chengqiumei@zju.edu.cn
在研博士、硕士研究生、访问学者30余人
承担的主要项目:
(1)网络空间拟态防御技术机制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2019(2)工控系统深度防御机理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2019
(3)支持资源弹性调度的软件定义网络(SDN)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研制,863主题课题,2015-2017.
(4)地址驱动可信网络关键技术和验证,863主题课题,2015-2017;
(5)拟态安全原理验证平台研制,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2016-2017;(6)软件定义网络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浙江省科技厅,2014-2017;
(7)基于时空二维资源分配的跨域虚拟网嵌入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2017;
(8)基于拟态技术的SDN网络安全性研究,中兴通讯专项课题,2016-2017;(9)区域物流服务模式与集成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2017;
(10)千岛湖智慧旅游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系统研发,2016-2018
(11)网络系统动态化主动防御机理研究,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2018
(12)工控系统拟态安全网关技术研究,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2018
主要研究成果:
软件定义网络,主要涉及:(1)分布式网络操作系统体系结构;(2)数据面可重构技术研究;(3)SDN分布式网络视图研究;(4)SDN集群式智能控制技术;(5)分布式大规模SDN仿真试验床。已取得的多项重要突破中:多域数据面重构技术成果入围2014年全球开放网络峰会Open Networking Summit(ONS)、研究论文被USENIX ONS 2014收录;XFlow可重构网络体系结构作为国内首所高校入围2012年全球开放网络峰会ONS;多域无损重构协议研究论文被IEEE INFOCOM 2014收录;SDN分布式网络编程被IEEE ICC 2014收录。同时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动态网络主动安全防御,将生物启发方法用于主动网络安全机制中,提出了演进防卫机制(Evolving Defense Mechanism,EDM)。EDM能根据网络系统安全状态、安全需求、用户特定应用的安全需求,选择最佳的网络配置变化元素组合来应对潜在的攻击、保证特定等级的安全要求。EDM基于SDN架构进行研究和设计,充分发挥了SDN所具有的良好的可编程性与可控制性,通过不断在SDN控制器上开发新的动态网络配置元素种类和更新更加有效的网络配置变化策略来应对新的威胁,从而保证EDM能不断持续演进、提高处理威胁的效率。在其实现的原理验证用例研究中证实了EDM的有效性,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国际著名网络通信刊物《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影响因子4.46)接受,拟于2015年上半年刊出。
可重构柔性网络体系架构:提出了一体化、主动式、智能化的可重构柔性网络资源管控机制;提出了基于数学规划及网络流理论的服务承载网构建方法。
为解决当前网络存在的服务与业务紧耦合、部署新业务灵活性差等问题,开发了一种在新的网络体系架构下对网路进行管理的平台—可重构柔性网络综合管理平台,其作用在于实现管理可分层配置,以多样化业务服务需求和网络资源提供的最佳匹配为目标,最终实现资源依需求配置、功能依需求重组的面向服务提供的可重构柔性网络技术体系,使得运营商可以有效地配置和使用网络资源,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网络综合效能,最优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并提供服务。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可重构柔性网络”国家试验床中。
网络可重构技术,主要涉及:(1)可重构网络资源管理技术;(2)逻辑承载网构建方法;(3)高效的跨域逻辑承载网构建协同机制;(4)基于XEN虚拟机技术、NetFPGA/miniBEE与OpenFlow架构的可重构网络试验床原型系统,为网络重构与虚拟化提供了实验平台基础。研究成果已在《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ICDCS、Globecom、ICC等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相关SCI/EI论文近30余篇,授权或申请发明专利15项。
面向业务的精细化网络流量分析与预测,主要涉及:(1)面向不同业务研究网络流量的测量理论、方法和技术;(2)流量的建模与预测;(3)研究线性和非线性流量预测方法和模型。在IEEE ICC、《Computer Networks》等国际会议或期刊上发表SCI/EI论文10余篇。
网络态势感知,主要涉及:(1)网络资源特征和状态的多维感知;(2)业务与网络资源的智能分析技术;(3)研究业务承载所需的网络功能及资源需求,建立业务与网络资源抽象及映射模型;(4)研究网络资源分配机制以及智能管控模型,构建和优化策略库。已发表相关SCI/EI论文10余篇,申请IETF草案一份,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智慧旅游大数据分析挖掘,主要涉及:(1)基于海量数据的旅游知识图谱构建;(2)基于深度学习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的网络评论分析;(3)用户画像构建技术;(4)旅游方案智能生成与个性化推荐技术;(5)旅游管理辅助决策分析技术;(6)面向涉旅企业的智能分析技术。
研究领域
软件定义网络、可重构网络与虚拟化、云智能网络与内生安全、动态网络主动防御架构与关键技术、深度学习与网络安全、下一代网络体系架构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Haifeng Zhou,Chunming Wu,Qiumei Cheng,Qianjun Liu,'SDN-LIRU:A Lossless and Seamless Method for SDN Inter-Domain Route Updates,'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25(4):2473-2483,2017.
Haifeng Zhou,Chunming Wu,Chengyu Yang,Pengfei Wang,Qi Yang,Zhouhao Lu and Qiumei Cheng.SDN-RDCD:A Real-time and Reliable Method for Detecting Compromised SDN Devices,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Accepted)
Haifeng Zhou,Chunming Wu,Ming Jiang,Boyang Zhou,Wen Gao,Tingting Pan and Min Huang,'Evolving Defense Mechanism for Future Network Security',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53(4):45-51,2015.
Fei Chen,Chunming Wu,Xiaoyan Hong,and Bin Wang.Easy Path Programming:Elevate Abstraction Level for Network Functions,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vol.26,no.1,pp.189-202,2018.
Fei Chen,Chunming Wu,Xiaoyan Hong,et al.,'Engineering Traffic Uncertainty in the OpenFlow data plane,'in Proc.IEEE Infocom,2016,pp.1-9.
Chengchen Hu,Chunming Wu,Xiong Wei,BinQiang Wang,'On the design of green reconfigurable router toward energy efficient internet',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49(6):83-87,2011.
Yuting Miao,Qiang yang,Chunming Wu,Ming Jiang,'Multicast virtual network mapping for supporting multiple description coding based video applications',Computer Networks.57(4):990-1002,2013.
Haifeng Zhou,Liansheng Tan,Qian Zeng and Chunming Wu.Traffic Matrix Estimation:A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with Extended Input and Expectation Maximization Iteration.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2016,60:220-232.
Haifeng Zhou,Chunming Wu,Wen Gao,Ming Jiang,Tingting Pan,Min Huang and Le Wang,'Improving QoS in SDN with Lossless Multi-domain Reconfigurations',Proc.of IEEE/AC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Quality of Service 2015.(Accepted)
Boyang Zhou,Chunming Wu,Xiaoyan Hong and Ming Jiang,'Programming Network via Distributed Control in Software-Defined Networks',3051-3057,Proc.of IEEE ICC 2014.
Zhang Min,Wu Chunming,Jiang Ming,'Robust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Method for Virtual Networks',2706-2710,Proc.of IEEE ICC 2012.
M.Zhang,C.Wu,M.Jiang,Q.Yang,'Mapping multicast service-oriented virtual networks with delay and delay variation constraints',1-5,Proc.of IEEE GLOBECOM 2010.
Boyang Zhou,Chunming Wu,Ming Jiang,Xiaoyan Hong,Jing Ye,Ruoyu Zeng,Wen Gao,Xuyan Li,Ge Pan,Qiuxi Zhu,Sicong Sun,'XFlow:Component-based Reconfigurable Network Architecture',Proc.of Open Network Summit(ONS)2012.
Boyang Zhou,Ge Pan,Haifeng Zhou,Chunming Wu,Bin Wang and Yansong Wang,'Lossless Reconfiguration to Data Plane for Multi-Domain SDN',Proc.of Open Network Summit(ONS)2014.
Bin Wang,Chunming Wu,Qiang Yang,Pan Lai,JuLong Lan,YunFei Guo,'A secure routing model based on distance vector routing algorithm',SCIENCE CHINA:Information Sciences.57(1):1-13,2014.
Chen Fei,Wu Chunming,Wang Bin,Qian Yaguan,'Dynamic Load Distributed with hop-by-hop forwarding based on Max-Min one-way Delay',SCIENCE CHINA:Information Sciences.57(6):1-12,2014.
Boyang Zhou,Chunming Wu,Xiaoyan Hong and Ming Jiang,'Achieving Consistence for Cross-Domain WAN Control in Software-Defined Networks',China Communications.(Accepted)
学术兼职
现为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网络空间安全”重点专项编制组专家、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专项专家分委会委员、国家2030科技专项“国家网络空间安全”重大项目实施方案编制组专家,曾担任国家“十二五”863信息领域网络与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