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宋传中

个人简介

宋传中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1997月5月毕业于西北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国优秀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被SCI检索30余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中石化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安徽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20余项;国家级、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0余项。 教学工作: 本科生教学:构造地质学、矿田构造、地质学研究进展研究生教学:地球动力学理论、大陆动力学、造山带研究、造山带与盆地 科研工作: ①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精细过程研究(批准号:412722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3.0万元,时限2013-2016年;②东秦岭北部造山过程中不同变形作用和转换关系研究(批准号:4107216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5.0万元,时限2011-2013年;③中下扬子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背景研究(编号:1212011121114),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每年经费200.0万元,时限2011-2015年;④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段深部地质调查:潜山-祁门构造地质剖面研究(编号:1212011220243),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每年经费70.0万元,时限2011-2015年;⑤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的大陆动力学过程与成矿作用,“973”预演项目,总经费50.00万元。 获奖情况: 1. 全国优秀教师,2007;2.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3.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2001;4. 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安徽省精品课程建设,主持人,2005;5. 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2008;6. 安徽省教学名师,2007;7.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一,2000;8.大学生创新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06

研究领域

①长期从事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的构造特征、演化规律及动力学,探讨特提斯构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背景下的地质作用、深部过程、变质、变形及其成岩成矿机制。②长期以秦岭-大别造山带作为切入点,应用变形分解、构造解析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瞄准区内中新生代各种构造标志体,研究其变形的三维几何学特征、应变组合图案、运动学方式;③量化剪切变形分量和压缩变形分量,确定变形分解类型,计算华北、扬子两大板块的斜向汇聚因子,分析汇聚拼接过程、时—空关系、增生保存及动力学机制;④从构造物理过程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秦岭造山带和中国大陆,研究斜向汇聚作用和应变分解类型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大陆造山带精细的汇聚过程和形成模式,探索大陆增生保存的大陆动力学问题。⑤以著名的大别造山带、郯庐断裂带、江南隆起带和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标志,以中生代特提斯构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为背景背景,定义“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概念,研究全球两大构造体制转换的精细过程,中国大陆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力学机制,中国东部陆内地质过程模式,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内在联系。创新性研究成果:1、 造山带的流变学结构、演化过程与动力学2、板块汇聚的精细过程与大陆边缘的变形分解3、剪切带的变质-变形相与构造年代学4、陆内构造、深部过程与大陆动力学5、“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及其意义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宋传中,张华,任升莲,李加好,涂文传,张妍,王中,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与区域成矿背景分析,地质学报,2011.5 ,Vol.85(5)P778-788 (2)宋传中,任升莲,李加好,张妍,张华,王中,扬子北缘复合构造带的结构、演化和动力学,地质科学,2011.4, V ol.46(2) P322-335 (3)宋传中,李加好,任升莲,涂文传,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香山科学会议,2011.4,26-30 (4)宋传中,周涛发,闫峻,任升莲,李加好,涂文传,张妍. 2010,长江中下游及其邻区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J].岩石学报,2010,26(9):2835-2849(SCI) (5)宋传中,黄文成,任升莲,李加好,涂文传.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的特征、属性及其研究意义.安徽地质,2008,20(1):14-19 (6)Song C Z, Zhang G W, Wang Y S, Li J H, Chen Z C, Chai Z C. The constraints of strain partitioning and geochronology in Luonan-Luanchuan tectonic belts on Qinling orogenic belt. Science In China ,2009,52(3):300-312 (7)宋传中、张国伟、任升莲、李佳好、黄文成,秦岭-大别造山带中几条重要构造带的特征及其意义.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3)368-380 (8)宋传中、任升莲、李加好、陈泽超、连 芸、蔡志川,华北板块南缘的变形分解:洛南-栾川断裂带与秦岭北缘强变形带研究,地学前缘,2009,16(3):181-189 (9)宋传中、张国伟、王勇生、李加好、陈泽超、蔡志川, 秦岭洛南—栾川构造带的变形分解与年代学制约,中国科学(D辑)2009,39(2):144-154 (10)宋传中,张国伟,牛漫兰,刘国生,霍立新,秦岭造山带北缘的斜向碰撞与汇聚因子,中国地质,2006,33(1):48-55 (11)宋传中,张国伟,秦岭北缘变形分解与斜向汇聚研究的新思索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11(3):8 (12)宋传中、牛漫兰、王道轩、刘国生,霍立新,岩石有限变形与造山带构造块体变形要素的估算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28(9):1141-1145(13)宋传中,朱光,刘国生,牛漫兰,淮南煤田的构造厘定及动力学控制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6,33(1):11-15 (14)宋传中,牛漫兰, 刘国生,基于变形分解与斜向汇聚理论的秦岭-大别造山带构造变形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7):719-726 (15)李加好,宋传中,任升莲,王中,涂文传,张欢,张浩然,秦岭商丹构造带商南段岩石变形与变质条件探讨,地质论评,2011,Vol.57(5),641-649 (16)李加好,宋传中,任升莲,涂文传,张欢,张浩然.秦岭商丹断裂带的构造样式和变形分析.地学前缘,2010,17(4):197-205 (17)任升莲,宋传中, 张浩然,李加好,涂文传,张欢,章骏杰,桐柏山商丹断裂带东延段石榴云母片岩中石榴子石显微构造特征及变质—变形环境分析,地质论评,2011,Vol.57(6):799-808 (18)任升莲,宋传中,李加好,张浩然,涂文传,章骏杰,秦岭伏牛山构造带的矿物岩石学特征与流变学分析,地质科学,2011,Vol.46(2) :376-391 (19)任升莲,宋传中,张浩然,李加好,涂文传,张欢,章骏杰,信阳-舒城断裂带西段石榴云母片岩中石榴石的矿物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地质科学,2011,Vol.46(2):350-363 (20)任升莲,宋传中,李加好,陈泽超,黄文成,张浩然,张华.秦岭石人山岩块的构造岩石学特征及其意义.中国地质,2010,37(2):347-356 (21)张华,宋传中,张妍,章骏杰,张浩然,任升莲,大别山北麓箭杆河黄土-古土壤磁组构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地质论评,2012,Vol.58(2):350-358 (22)张华,宋传中,张妍,大别山北麓黄土-古土壤Rb、Sr与磁化率及其古环境意义,地质科技情报,2011,Vol.30(2):45-51 (23)张浩然,宋传中,任升莲,李加好,张妍,王中,马涛,桐柏造山带岩石分形几何学特征及其意义,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1,34(9):1397-1401 (24)谭晓慧, 宋传中, 查甫生, 张妍, 李加好.数值模拟方法在构造变形研究中的应用.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0,33(12): 1851-1857 (25)石永红、宋传中、赵群,绿辉石Fe2+的调整对榴辉岩温亚计算和分类的影响。矿物学报,2008,28(4):367-380 (26)Wang Zhong,Xiao Keyan, Song Chuanzhong,The grade-tonnage model for China,s molybdenum deposits,ACTA Geologica Sinica,201286(3):680-690 (27)Niu Manlan,Zhu Guang, Song Chuanzhong, Correlation studie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syntectonic intrusions of strike-slip stage along southern segment of Tan-Lu fault zone, JOURNAL OF RAREEARTHS,2006,23(1):108-111 (28)闫峻、刘海泉、宋传中、徐夕生、安亚军、刘佳、戴立群,长江中下游繁昌_宁芜火山盆地火山岩锆石U_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科学通报,2009,54(12):1716-1724 (29)王勇生、朱光、宋传中、刘国生,郯庐断裂带南段晚期韧性剪切带涡度分析及其构造意义,地质论评,2006,52(5): 591-600 (30)王勇生,朱光,宋传中,刘国生,向必伟,李长城,谢成龙,大别山东端郯庐断裂带有走滑向伸展运动转换的40Ar-39Ar年代学记录,地质科学,2006,41(2):242-255

学术兼职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构造地质学》建设的负责人,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学科带头人,安徽省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地震学会常务理事。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