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长期从事自主创新战略、信息经济创新模式与政策的研究,在企业与产业创新的动态模式与机制方面有独到的研究,曾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30多篇论文。
职业经历
2005年1月至今副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工程系
2002年1月—2005年1月讲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工程系
1991年9月—1998年7月讲师西南师大数学系
教育背景
1998年9月-2002年1月博士管理学浙江大学
1986年9月-1990年7月硕士数学西南师范大学
1979年9月-1983年7月学士数学西南师范大学
当前研究
中国战略性产业自主创新模式、中国自主创新政策和治理模式、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协同模式
工作研究项目
一、主持和参加的课题:
1.2008年5月—2010年12月,从二次创新到开放式全面创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研究(第1子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
2.2006年7月—2006年12月,杭州市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研究,杭州市和浙江大学战略合作课题。
3.2006年1月—2008年12月,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4.2008,3-2010,12,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子课题4),IDRC
5.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机制和途径研究,中国工程院咨询课题,2014年1月-2015年12月。
6.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理论和典型案例研究,中国工程院咨询课题,2013年1月-2014年12月。
7.中国制造:超越追赶的创新战略与治理结构研究(项目编号:2017-XY-39),中国工程院咨询课题,2017年1月-2018年6月。
8.中国智能城市科技、经济、管理、文化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工程院咨询课题,2011年1月-2013年12月.
9.全面创新能力的形成原理和提升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157217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年1月-2019年12月。
10.创新驱动战略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探索(项目编号:07&ZD02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4年1月-2016年12月。
11.加快培育浙江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浙江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08年8月-2009年7月。
12.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基本规律和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1998年1月-2010年12月。
教学与课程
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每年为博士生开始《管理决策理论和方法》的博弈论部分一次,为管理学院本科生开始《信息经济学》一次,为全校本科生开始通识课程《博弈与信息》两次
科研
参加了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中国制造:超越追赶的创新战略与治理结构研究”、和许庆瑞院士主持的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工作,使用案例分析、系统动力学和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对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机制和国家创新治理机制进行动态分析和制度分析进一步探讨创新能力提升的文化基础,探讨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动力和基本模式,试图揭示西方创新发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以及中国建设创新驱动国家和开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文化基础。同时针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全球化创新的情景,在产业层次上分析创新治理的转变过程,并探索从发展型国家到发展型网络国家的变革方式和途径,为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成功实施和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主持和参加的课题:
1.2008年5月—2010年12月,从二次创新到开放式全面创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研究(第1子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
2.2006年7月—2006年12月,杭州市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研究,杭州市和浙江大学战略合作课题。
3.2006年1月—2008年12月,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4.2008,3-2010,12,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子课题4),IDRC
5.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机制和途径研究,中国工程院咨询课题,2014年1月-2015年12月。
6.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理论和典型案例研究,中国工程院咨询课题,2013年1月-2014年12月。
7.中国制造:超越追赶的创新战略与治理结构研究(项目编号:2017-XY-39),中国工程院咨询课题,2017年1月-2018年6月。
8.中国智能城市科技、经济、管理、文化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工程院咨询课题,2011年1月-2013年12月.
9.全面创新能力的形成原理和提升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157217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年1月-2019年12月。
10.创新驱动战略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探索(项目编号:07&ZD02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4年1月-2016年12月。
11.加快培育浙江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浙江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08年8月-2009年7月。
公开出版的著作:
浙商创新能力提升的模式,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企业经营管理基本规律和模式(任副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
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参与部分内容写作),科学出版社,2016年5月。
实验室介绍
系统动力学仿真实验室建设计划
1.复杂系统仿真的两种主要方法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和多主体模型(agent-based modeling)是两种最具应用前景的复杂系统建模方法,已经成为当今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方法,在管理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内外许多经济管理学院都建立了基于多主体建模和系统动力学的计算仿真平台,支持科研与教学的计算试验的开展。其中,系统动力学是基于自上而下的系统思想,从系统结构与整体行为出发去理解复杂现象;而多主体模型是基于自下而上的个体适应性思想,从底层的个体行为的互动适应与共同演化去理解宏观系统的涌现行为。两种思想与方法可以相互补充,使我们能够将顶层设计思想与基层互动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与解决复杂现实问题。
系统思考的重要作用是通过揭示与改善人们的心智模式,加速学习,使组织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系统动力学通过构建计算机模拟的虚拟世界,为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有效快速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与工具。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以来,系统动力学逐渐吸取控制论、认知与组织学习理论、数据分析、软系统方法等学科方法的优点,成为管理学理论研究和应用中主流的模拟分析方法。在1997-2006年商业研究文献中,系统动力学是使用频率仅次于离散事件仿真的第二大模拟方法。系统动力学是一种基于动态反馈系统的计算机模拟的研究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多变量相互作用的反馈关系,并模拟系统的演化轨迹,其图形化的面对实际管理问题的建模界面以及全变量敏感性分析与政策优化分析都非常有利于复杂管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系统动力学领域已经开发了许多著名的管理游戏,如啤酒游戏、企业增长游戏、渔业游戏、温室效应游戏等,已经在世界各大学与培训机构的教学中被广泛采用,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多主体仿真(multi-agent based modeling)源自分布式人工智能的思想,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的原理和方法,把社会经济组织看作一个由多主体交互协作组成的演化系统,并利用计算机进行建模,然后在计算机仿真平台上进行各种经济与管理行为的试验,研究宏观组织行为的微观机制。近年来,世界上越来越多大学采用多主体仿真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例如Schelling的区隔模型、Axelrod和Nowak等对合作博弈的研究,Arthur的企业与区域成长模型、Miller Page的起立鼓掌模型,Epstein的暴乱模型,Cedermand的战争规模等模型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内许多经济与管理学院都建立了复杂系统相关的实验室,如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计算实验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基于复杂系统仿真的经济科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等。
2.科研支撑与实验课开设计划
系统动力学和复杂系统仿真方法能够与管理各专业结合起来,开始一系列的方法和实验课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伦敦商学院等著名大学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和MBA开设了“系统动力学与企业战略”、“系统动力学与政策分析”、“系统动力学应用”等课程,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课程的设计。实验室能够在两个方面,为学院的科研与教学提供实验支撑平台。第一个方面是作为科研支撑的仿真研究平台,针对企业管理的复杂问题分析与决策支持(如全面创新管理系统的构建,以管理问题为导向,将企业战略、创新、运营、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结合起来,构建模型揭示形成复杂问题的多种反馈机制,并进行决策的影响与效应分析),以及公共管理的社会复杂问题分析和政策构建支持: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环境作为背景,分析多种利益相关者的反馈作用机制,并进行决策的长期效应仿真分析,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支持(如智慧城市系统的构建);第二个方面是独立进行或者与其它管理课程结合起来,开设一些仿真实验课程,如针对博士生的“系统动力学与复杂系统仿真”课程,针对本科生与MBA的“系统思考、企业增长游戏、渔业游戏、囚徒困境与合作博弈竞赛”等课程与管理游戏训练。这些课程希望能够使学生体会系统思考整合多学科知识,通过多个利益相关者互动与共同演化,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
3.复杂系统仿真的软件平台
目前国际上各高校、管理咨询机构和企业使用的系统动力学软件主要有Vensim、Stella,ithink和Powersim,其中ithink主要用于商业咨询公司,其界面比较直观简洁,Powersim主要在一些欧洲国家使用。在教学与科研中,Vensim和Stella用得比较多,Vensim是最早开发的系统动力学软件,它具有优秀的全变量敏感性分析功能和政策优化功能,非常适合作为学术研究和教学的模拟工具。
现在使用较多的多主体仿真工具有Ascape,RePast,Swarm和Netlogo,这几种软件都是开源和免费的仿真平台。其中前面三种功能比较强大,但相对复杂,初学者很难掌握,而Netlogo功能虽然不够强大,但易学易用,而且集成了系统动力学和多主体仿真工具,适合于初学者使用。另外也有一些商业化的多主体仿真软件,如Anylogic,具有非常好的界面,并集成了多主体与系统动力学仿真,同时具有很好的数据处理功能与图形显示功能,适合商业应用。
根据使用复杂系统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需要,我们编制了一个小型实验室的建设计划,主要进行初步的科研与教学支持:我们拥有Vensim专业版本(Professional)、“企业增长游戏”、“战略与能力协调增长游戏”和“渔业游戏”的案例教学软件。
研究领域
1.中国创新的网络化治理体系研究
2.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动态模式与机制研究
3.基于中国价值观的海尔与华为创新文化研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赵晓庆,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探析''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失败的体制根源,浙江大学学报,2013 Vol.43(3):164-176。
赵晓庆,许庆瑞,战略执行与创新能力提升的动态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2)181-190
赵晓庆,娄思源,A Simulation Research of Innovation Diffusion Based on Network Externality,第二届IEEE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国际会议(ICEE2011,EI收录)。
郑林英,赵晓庆,基于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经济论坛,2010第6期,68-71.
尚倩,赵晓庆,浙江省企业创新能力及提升政策探析,科技管理研究,2010第15期,59-62页。
赵晓庆,杨雅秀,The Effect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 on Innovation Diffusion:Depend on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potential adopters,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lobal Manufacturing and China(2011-9)
赵晓庆,许庆瑞,自主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浙江大学学报,39(4),2009年7月,第55页。
赵晓庆,郑林英,浙江电子行业创新能力分析,管理工程学报,2009年增刊,92-94页。
王琳,赵晓庆,探究更细致的裂变创新理论,科学管理研究,2008,8。
陈力田,赵晓庆,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Virtual organization:the case in Chinese industry,创新与创业国际会议论文集,清华大学,2008,3。2008年CPCI收录。
赵晓庆,技术能力积累途径的螺旋运动过程研究,科研管理,2006,2
赵晓庆,日本软件产业的战略与结构,科学学研究,2006增刊。
赵晓庆许庆瑞,The external knowledge sources for firms'technology capabilities accumulation,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ICMIT 2006),ISSHP收录
赵晓庆,我国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外部知识源研究,科学学研究,2004,8
赵晓庆,System Dynamics for 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第四届技术创新国际会议论文集,2004,11。
赵晓庆,许庆瑞,技术学习的模式,科研管理,2003,24(3):39-44.
赵晓庆,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轨迹,科研管理,2002,23(1):70-76.
赵晓庆,许庆瑞,知识网络与企业竞争能力,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6
赵晓庆,许庆瑞,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框架,经济管理,2002,8
赵晓庆,许庆瑞,中国企业的技术战略,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3
赵晓庆,许庆瑞,技术能力评价,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4.
The Structure and Enhancing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capability,CHEP and Springer,May,2001
许庆瑞,赵晓庆,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Capability And Innovation Portfolio IEMC 2001(EI收录),2001,10
竞争规则的改变,华东经济管理,2000,4。
许庆瑞,赵晓庆,Competence-based Innovation Portfolio,ICMIT 2000 IEEE,2000,11
非完全竞争的买方行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