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吴常信

个人简介

学历及工作经历 195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留校任教。 1979年—1981年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遗传系进修动物遗传育种学。 1982年—至今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畜牧系主任、动物科技学院院长。 2000年—2009年任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院长。 2009年至今任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发展顾问 主要荣誉 1984年被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1年被国务院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91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奖励与贡献 1.选种理论 提出数量性状存在隐性有利基因的假设,通过实验得到证明,并对由这类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建立了新的选种方法,这对某些经过长期选种而进展缓慢的数量性状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他的论文“为提高我国畜禽地方品种生产性能的一个模拟实验:数量性状隐性有利基因的选择”,发表在1986年《中国农业科学》。同年,该论文获“李汝祺优秀动物遗传论文奖”。 2.参数估计 提出了“全同胞—半同胞混合家系”的概念。推导了计算混合家系亲缘系数的精确公式和近似公式,并证明在对后代作随机抽样的情况下,近似公式也能适用,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这一亲缘系数可用于混合家系遗传参数和种畜育种值的估计。有关论文发表在“第三届世界遗传学应用于畜牧生产大会”(1986)论文集第12卷。 3.小型蛋鸡的育成 把肉鸡中的矮小基因(dw)通过杂交育种导入到蛋鸡品种,经过八年的努力(1990-1997),育成小型蛋鸡。该鸡种于1998年获科技部等五单位联合颁发的国家新产品证书,目前已推广到河北、山东、河南、海南、上海、重庆等省市,深受养鸡者的欢迎。该项成果于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2003年“农大3号”节粮小型蛋鸡配套系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4.猪高繁殖力的基因标记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太湖猪高繁殖力的遗传基础研究”(1993-1996)。发现猪促卵泡素β亚基基因能影响猪的产仔数,其高产基因型比非高产基因型每窝产仔数可提高1-1.5头。目前这一检测技术已传授到山东、江西、黑龙江、云南、广东、四川等许多省市的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这一成果2001年获美国专利局发明专利(专利号:US6,291,174B1;国际专利分类号:C12Q1/68)(第2发明人);又于2003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第3完成人)。 5.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和技术 从理论到技术、从宏观到微观,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存和利用作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保种的优化设计,解决了保种群体的大小、世代间隔的长短、公母畜最佳的性别比例和可允许的近交程度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并把计算机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实验动物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应用于畜禽遗传资源的保存与管理。多次在国际会议上(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南斯拉夫等)进行了交流。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邀请吴常信教授作为主讲教师之一,在亚洲动物基因库培训班上讲授他的保种理论与方法。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研究成果“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和技术”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 当前主要研究工作 1.畜禽对高原适应的生理学与遗传学基础研究; 2.农业动物种质资源多样性及其保护与综合利用研究; 3.以果蝇作为模式动物的遗传学与动物育种学研究; 4.马属动物研究。 已完成并获国家级奖励的主要课题 1.北京白鸡纯系与配套系的选育(1976—1985); 2.中国美利奴羊新品种的选育(1983—1995) 3.中国黑白花奶牛育种(1972—1985) 4.畜禽遗传规律及其应用(1979—1984) 5.蛋鸡合成系育种的理论与实践(1986—1995) 6.节粮小型蛋鸡的选育(1990—1997) 7.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与技术(1986—1998) 目前承担的主要课题 1.西藏高原家鸡对特殊环境适应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教育部重大项目,2004-2006,第二主持 2.畜禽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2005-2006,子项目主持人 3.畜禽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教育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2005-2007,主持人 4.藏鸡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特点及其与低氧遗传适应的关系,高校博士点基金,2006-2008,主持人 5.猪、鸡重要经济性状遗传的分子机制,国家“973”项目课题,2006-2010,课题主持人 6.藏猪本品种选育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2005-2006,参加 学术论文 自1981年回国以来,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有20篇论文分别在17次国际会议上发表;并多次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 吴常信,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留校任教。1979-1981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进修动物遗传育种学。四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动物遗传理论与育种实践研究,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1983)、教授(1988)、动物科技学院院长(1993)。1995年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任动物科技学院院长至2004年4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常信院士在国内外有相当高的知名度,曾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世界“遗传学应用于畜牧生产大会”国际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马业协会理事长,世界家禽学会中国分会主席,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畜牧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咨询专家组成员,科技部国家奖励评审专家养殖组组长;《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执行副主编,《中国畜牧兽医学报》、《中国畜牧杂志》编委会主任;中国科协七届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 他的研究成果有8项获得国家级奖励,6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981年回国以来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并多次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到2006年已培养博士生57名,硕士生44名。 吴常信教授治学严谨、教书育人,由于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成绩显著,在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证书;同年,由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和全国教育工会五单位联合授予“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动物数量遗传学、动物比较育种学、动物遗传资源。

学术兼职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世界遗传学应用于畜牧生产会议”国际委员会委员 世界家禽学会理事兼中国分会主席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兼家禽学分会理事长 中国马业协会理事长 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 数量遗传学分会理事长 《遗传学报》、《遗传》、《中国畜牧杂志》三刊副主编 《亚洲—澳大利亚畜牧科学》编委。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