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王建军,男,汉族,1964年生,河南上蔡县人。1996,2006年就读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古文字学专业,先后获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出版的主要著作:
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古文字卷(合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甲骨文书法风格(合著),线状书局,2006年。
新编大学语文(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主持或参加的主要课题:
1.主持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宾组卜辞中的人物、方国与重大历史事件关系问题之研究”(项目批准号:16CZS04)。
2.主持2014年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第三批课题立项:“殷周祭祀制度比较研究”(项目编号:Y2014-2)。
3.主持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立项:“殷商时期的祭祀研究”(项目编号:2014-GH-438)。
4.参加2002年河南省国家图书出版“十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原文化大典·古文字卷(上、下)》(主要承担“宾组部分”的编写工作)。
5.参加2003年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国家社科重建基金项目:“河南温县东周盟誓遗址·发掘报告”等内容的基础整理工作。
6.参加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重点建设项目:《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布展文本大纲》,2003年8月在北京通过专家组评审。
7.参加2005年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项目:“甲骨文书法艺术的系统整理及其研究”(项目批准号:05BF044)。
8.参加2005年国家青年社科基金项目:“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语言学研究”(主要承担“虚词部分”的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05CYY009)。
9.参加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甲骨文所见殷商灾害研究”( 项目批准号:12CZS046)。
10.参加2014年河南省旅游局科研项目:“河南旅游业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奖项:
1.《宾组卜辞的字形特征及类型划分》一文,获得2011年郑州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2.2012年获得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二等奖。
3.2011~2012学年,2014~2015学年,2016~2017学年上学期分别获得郑州大学“网上教评”优秀教师称号。
4.2015年获得河南省社科联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研究领域
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包括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侯马与温县盟书等。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殷商时期的“旱灾”及其相关问题,《四川文物》,2017年第2期。
2.关于花东卜辞的刻写时代问题,《中原文物》2017年第1期。
3.“鼎(贞)”字构形及对宾组“分类”的意义,《鼎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年,大象出版社。
4.周原有字甲骨的内容分项整理与研究,《中国考古学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年,文物出版社。
5.宾组甲骨文“分级划类”问题研究,《殷都学刊》2014年第3期。
6.商代甲骨文所反映的“水灾”研究,《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6期。《历史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14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商代长期受到水灾困扰》为题也做了重点介绍。
7.贞人名字体在宾组分类中的作用与价值,《殷都学刊》2012年第4期。
8.花东子卜辞所见“施”祭材料的整理与研究,《中原文物》2010年第2期。
9.“中”字构形与早期的涵义,《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第一辑)2013年,科学出版社。
10.殷墟甲骨卜辞分期分类研究综述,《中州学刊》2010年第1期。
11.殷周时期的“举族”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1期。
12.“省化”-—殷周古文中一种特殊的造字现象,《殷都学刊》2009年第3期。
13.甫族、甫地卜辞的农耕文化,《农业考古》2009年第4期。
14.建设一座具有系统性、科学性与普及型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决策探索》2009年.9(下)。
15.加快文字博物馆建设 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文化兴市再探》,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
16.出土材料中所见的“逆”及相关语词的探讨,《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7.《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布展方案》评审会综述,《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
18.甲骨文构形杂识,《殷都学刊》2003年第3期。
教学教法论文:
《古文字教学中对原材料的筛选与使用》,《决策探索》2012年10(下)。
学术兼职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文字学会会员,河南省文字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