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郭喨,男。哲学博士,法学博士后。“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生”(2012)、“浙江省优秀毕业生”(2012)。
主要奖励
3.光华奖学金(2013)
2.国家奖学金(2015)
1.浙江大学争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2015)
讲座、访谈
访谈一:哲学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专访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章雪富教授
哲学是什么?哲学家又当如何?
如果对此你也同样好奇,那么这里我们提供一份参考答案供你参考。我们对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章雪富教授进行了一次专访,讨论了他眼中的哲学和哲学家。特此整理出访谈录音,以与读者分享。
问:您如何理解“哲学”?
答: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哲学”,一门普遍认为比较难以定义的学科。哲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谱系,一种基于好奇的对知识的非功利的、根本性的、系统的探索。
首先,哲学是“爱智之学”,是非功利性的,哲学是一种对知识、对探索的享受。在这种意义上说,哲学是各种知识探究的起点。从博士学位的名称的字面意义(“哲学学位”)也可以看出来。许多学科和问题,最终都要回归到“哲学”上来,或者以哲学作为其背景和支持,如“法学”理论的背后是“法哲学”,用以提供自然法方面的问题,比如阐释“为什么人都有平等的生命权”,等到,这些问题是法学所不能解决的。法学解决权利、平等的问题,而法哲学提供为什么这样解决的理由。知识是有层次的,而哲学是一种深层次的知识。
其次,哲学是一门理论性的学问,有它自己,跟其他学科一样,哲学也是一门学问。哲学有自己的特殊方法,这表现在它与对象的关系上。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纯粹的对象,是与主体可以分开的;而哲学研究人或社会时,不仅将对方当做对象,同时也将对象视为一个主体。比如哲学家研究人的话,回将对象视为一个有思想有尊严的人。不能将人类的精神活动完全还原为脑电波。哲学认为,在人的身体/心理/精神三者之间不存在一个简单的还原进路;哲学关注人类的心灵。
最后,需要强调,“哲学是一种生活”,哲学研究可以带来人生的幸福。
问:学哲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特质?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哲学家”?
答:我认为,哲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特点。哲学专业的学生最好具有这样三个特点:第一是对社会人生有一种普遍的关注,对知识有一种深入的好奇;第二是不能过于功利,在当前这种品质尤其显得重要;第三就是要坚定对于学科的信任,哲学是有价值的,哲学学生出去以后,前途是光明的。我们的课程设计也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本科阶段的核心课程包括“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两个系列,这两个系列有助于学习者打下坚实哲学基础的同时收获比较广阔的哲学视野,有助于本科生获得完整的、重要的哲学训练。
问:哲学爱好者与哲学从业者(哲学家)之间的差别在哪里?什么样的人更适合成为一个哲学爱好者而不是哲学从业者?如果都是爱好者,那就不会有哲学家,如果都是哲学家,那由于哲学都是非功利的“爱好”,会不会导致“饿死哲学家”的担忧?
答:当然,在“哲学爱好者”和“哲学从业者”也就是“哲学家”之间,差异还是明显的。首先,“爱好者”和“从业者”共享了对于哲学、对一种非功利性知识的兴趣,这是他们共同的标签。但兴趣并不能保证一个爱好者就成为一名“哲学家”,当我们称一个人为“哲学家”的时候,隐含着他能够提供某些时代重要问题的出路,隐含着一份“路线图”;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视野的不同。哲学家提供了整个的视野和完整的方式,而爱好者可能专注于某个具体的问题活细节的解决。这是二者的一个显著差异。
问:走进哲学的程中,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答:我想初学者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学生起初可能只是对一个具体的问题、一个哲学的论断感兴趣而不易对系统性、理论性的哲学本身感兴趣;其次,哲学需要一个比较广泛的阅读量,这个种阅读不仅限于哲学内部,在今天甚至需要需要阅读相关学科的一些经典著作,文、史、社会学甚至传媒的著作,以及技术化的逻辑学,都需要学生涉猎。第三,有的哲学著作是非常难读的,比如康德和胡塞尔的著作。然而,这些经典的哲学著作是我们人类理性的磨刀石,哲学是理性的磨刀石。我们的理智能力总不能永远停留在儿童时代。所以,该读的经典还是要阅读。
我们也提供了许多辅助的手段来帮助学生们克服这个困难。我们有研讨班、读书会、有“西溪哲学对话”的讲座,也有相关哲学“通识”课程的讨论和即将在紫金港推出的“哲学与大学”活动;通过引导、交流、对话,我们的学生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来磨砺心性、段炼理智;活动也着眼于帮助大家理解、走进哲学。只要你有求学、求知的精神,你就能“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
问:社会上是否有对哲学专业的理解误区,您可以“更正”一下?
答:我想,社会对哲学主要存在两方面的误解。
社会上最普遍的担忧可能是“饿死哲学家”,担心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我们当然不能指责这些想法。哲学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命运。今天的人们是一种“物质化的生存”,精神的需求是“奢侈”的,今天我们对自己生活的要求是浅薄、单面和事务性的。这是这个时代的背景。然而事实上,这样的担忧是多于的。虽然“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职业”,但职业会是哲学的一个不错的副产品。我们的学生出去以后也都有着不错的工作和很好的生活,我们的哲学系校友名录是一个很好的佐证。我们的哲学系校友遍布各个行业并且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另一方面,很容易把哲学视为一门“什么都没有学到”的学科,以为即使不是专业人员也能“讲上几句”。如果没有好的规训,即使“讲上几句”也只是经验的感知而非知识的规训,哲学专业的知识规训是一个艰苦而有价值的过程。
此外,哲学并不是心理咨询或“心灵鸡汤”。学生需要在完整的知识谱系中接受严密的知识训练,形成批评性思考,扎根于人类数千年的思想传统和价值序列,并且造成新的传统。它更是一种加法运算,而不只是一种减法运算。
问:社会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通过哲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答:哲学可以给人生定位,为心灵导航。这是从“效用”的角度,哲学可以发挥的对于社会的重要作用。人类有着丰富而复杂的精神生活,哲学可以很有效地解决我们精神上的可能——这中精神山的困难是我们人生所会面对的最真实的困难。这种精神困难的解决不同于“心理咨询”。后者有助于解决具体的问题而前者则是给人生定位,哲学在精神层面解决问题,而心理则在经验的层面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根本的不同。我曾经遇到一些遇到困惑的学生前来请教,在帮他们解决或者正视精神困难的过程中我也加深了对这一想法的认识。
哲学训练将有助于学生为这个世界提供有价值的批评。真正的有价值的批评在于建立秩序,或者提供一种可能的秩序。哲学的训练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各种失序的生活和没有价值方位的社会活动。因此哲学的批评可以让一个片断化的时代重新找到它的路标,在迷雾重重的社会丛林之中依然能够看见一线未来的亮光,在种种不具有价值感的或者导致更多混淆的意见中突围而出。让批评重新回到价值的方位,让批评重新回归思想和思考的空间,这也是哲学在世界之中永远的重量。
问:您如何理解哲学作为“专业”和“职业”的不同?
答:哲学是一种生活,职业只是他的一个副产品。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诞生于繁荣商业城市的哲学家泰勒斯专心求知,有一次被富有的商人们嘲笑:“你的贫穷说明,知识是毫无用处的。”泰勒斯微微一笑,他决定用事实回击一下。在断定第二年橄榄油将要丰收后,他以很低的价格在作为淡季的当年冬天租下米利都城的全部橄榄榨油器。第二年橄榄油果然大丰收,垄断了全城榨油器的泰勒斯大赚一笔。嘲笑过他的商人们大为吃惊,感慨不已。泰勒斯说,哲学家只是不想发财而已。
从现在的角度看,虽然社会并没有为哲学专业设置一个专门的岗位,但我们的学生出去以后,无论是从事学术、从政从商,在各行各业都有不错的表现。因此,既不会“饿死哲学家”,也不会“饿死哲学学生”。
问:我们很想了解,哲学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答:与真理为友。
这几年年纪愈长,愈觉得这几个字的份量,也愈为自己感到惭愧,也以此自勉吧!
11.jpg
本文原载《浙江大学报》,后收入浙江大学本科生院编的《教授带你逛专业》一书。
(章雪富,教授,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郭喨,浙江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张岚,《浙江大学报》记者。内容均为专访时。)
网络版来源: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https://www.sinoss.net/2017/1227/78758.html
搜狐(爱思想):http://www.sohu.com/a/209351725_449677
搜狐(中山国学堂)http://www.sohu.com/a/245404598_740471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智库对策
2.张立,郭喨.创建应对科学技术社会冲突的新机制[R].教育部简报(高校智库专刊),2016(33).
1.盛晓明,郭喨.重塑专家信任,防范民粹主义[R].教育部简报(高校智库专刊),2016(16).
学术论文
5.郭喨,张学义.“专家信任”及其重建策略:一项实证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7(04).
[一级、CSSCI]
4.左攀,郭喨.“沧浪之水”今何在?——文化生态系统视域下的文化生成、传播与实证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7,(03):141-150.
[CSSCI]
3.郭喨,盛晓明.哲学家直觉的构造及其正当性反思[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6,33(05):42-49.
[CSSCI]
2.郭喨.物种民主:对人类中心主义环境哲学方案的超越[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5,32(03):67-72.
[CSSCI]
1.郭喨,盛晓明.新工具与实验哲学的未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30(07):9-14.
[一级、CSSCI]
非学术小品
3.郭喨,唐兴华.“无人驾驶”的技术路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9-04(07版).
(网址:http://www.cssn.cn/zx/bwyc/201809/t20180904_4554130.shtml)
2.郭喨.人工智能革命与人类命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6-05(06版).
(网址:http://www.cssn.cn/skjj/skjj_jjyw/201806/t20180605_4342532.shtml)
网络转载:道济网:
http://daoji.swun.edu.cn/nry.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treeid=1007&wbnewsid=3509
数博会新闻:http://www.bigdata-expo.org/article/item?id=1467364828
1.郭喨,张立,盛晓明.人工智能技术集成和演化带来社会风险[N].中国科学报,2017-08-10(05).
转载:《上海科技报》2017年9月1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