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刘志军

个人简介

刘志军,男,湖南武冈人,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为纽约州立大学(Albany)2015-2016年度访问学者、哈佛燕京学社2007-2008年度访问学者、德国基尔大学2006年度访问学者、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2004-2005年度访问学者。入选浙江省首批“之江青年社科学者”。 主持Urban China Research Network、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年度重点课题、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钱江人才计划C类项目等国内外课题2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民族研究》、《浙江大学学报》、《社会学家茶座》、《思想战线》、《宗教学研究》、《文化艺术研究》、《中国农村经济》、The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Anthropology、Global Asia、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等刊物发表中外论文50余篇,有5篇论文被SSCI收录。出版专著《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张店镇个案研究》、《人类安全——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合著《漂泊之伤》、《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需求调查(2013)》、《自由的都市边缘人》,参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文化人类学概论》。获2006年浙江省社科联首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1年首届城市学研究西湖银奖、2013年第三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提名奖。 开设课程:文化人类学;人类学导论;社会调查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工作;原著选读。 教学工作 文化人类学 人类学导论 社会调查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原著选读 社会工作概论 工作研究项目 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三周年社会反响评估--以浙江省为例,刘志军,浙江省社科联,2006-08-31~2007-07-31 江西赣州“留守孩关爱工程”实施绩效的社会人类学评估,刘志军,全国教育规划办,2006-01-01~2008-12-31 城市散工生存状况与社会保障研究——以杭州市为例,刘志军,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04-04-01~2005-06-30 中西部学龄期返乡流动儿童调查与对策研究,刘志军,教育部社科司,2009-12-24~2012-12-31 新回流农民工二次转移路径的人类学研究——以湖南武冈为例,刘志军,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2010-11-19~2012-12-30 移民安置、社区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研究,刘朝晖、刘志军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0-07-01~2013-06-30 Research on the Livelihoods of and Social Protection for Migrant Workers in the Informal Sector.LIU Zhijun.Urban China Research Network,USA.2003 Impact of Rural Urbanization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Religion:A Case study of Zhangdian Town.LIU Zhijun.Urban China Research Network,USA.2001 首批三峡移民在浙江的社会融入——十年回顾与前瞻,刘志军,浙江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社科规划课题,12/2010 公共文化服务多元投入机制研究,刘志军,杭州图书馆委托课题,04/2011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刘志军,国家人口计生委重点委托课题,04/2011 地方社会管理创新,刘志军,浙江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之江青年人才计划),09/2011 流动家庭公共服务需求调查与对策研究,刘志军,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C类项目,12/2011 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项目研究,刘志军,国家人口计生委重点委托课题,08/2012 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影响因素的多层次分析,刘志军,国家人口计生委招标课题,12/2012 杭州市民人身安全感及对公安队伍满意度调查,刘志军,杭州市公安局委托项目,03/2013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专项调查泉州市研究与分析,刘志军,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委托课题,04/2013 杭州三峡移民创业致富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刘志军,杭州市移民办委托项目,07/2013 浙江省第二届公众人文社科素养及需求调查,刘志军,浙江省社科联委托项目,07/2013 政府购买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研究,刘志军,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委托课题,01/2014 衢州市社会安全感满意度调查,刘志军,衢州市公安局委托项目,06/2014 中国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刘志军,2014年度浙江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03/2014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刘志军,浙江省文化厅,2007-05-01~2008-12-31 三峡移民在浙江适应性的人类学研究,刘志军,浙江大学“曙光”项目,2005-04-01~2006-07-31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评估,刘志军,国家人口计生委,2012-05-23~2013-12-31 浙江城乡社区建设与管理创新研究团队,毛丹、刘志军等,浙江省委宣传部,2013-03-14~2015-12-31 留守经历的长期影响、作用机制与对策研究,刘志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8-01-01~2021-12-31 留守经历的时间效应研究,刘志军,浙江省之江青年项目,2018-05-01-2020-12-31 教学与课程 文化人类学 人类学导论 社会调查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社会工作概论 出版著作 刘志军、徐蕾蕾:《漂泊之伤——流动人口家庭亲子关系调查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年。 刘志军、王宏、季程远、杨亮:《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需求调查(2013)》,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刘志军:《人类安全——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 刘志军:《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张店镇个案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周大鸣、周建新、刘志军:《自由的都市边缘人:中国东南沿海散工研究》(合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周大鸣、秦红增主编《文化人类学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撰写其中两章)。 学术交流(讲座报告) 08/2018挪威奥斯陆大学访问学者 01/2016-02/2017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bany)访问学者 08/2007-08/2008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04/2006-10/2006德国基尔大学访问学者 09/2004-07/2005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03/2005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者 2011-2018年,连续八年在中国社会学会年会上举办“经济社会学:理论评析与中国经验”分论坛(与香港树仁大学社会学系合办)。南昌、银川、贵阳、武汉、长沙、兰州、上海、南京。

研究领域

人口流动与儿童问题 乡村发展与宗教信仰变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社会调查方法 人类安全与人类发展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移民安置 刘志军:《水库移民的灰色经营及其行动逻辑分析——基于杭州三峡移民的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9期。 孙泽建、刘志军:《三峡外迁沿海地区农村移民创业经营的现状——对浙江安置区首批移民的调查与思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5期。 刘志军、孙泽建:《浙江首批三峡移民的经济适应——兼论模糊人情化扶持及其超越》,《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5期。 刘志军、孙泽建:《外迁三峡移民的社会融入——基于浙江嘉善H村13户移民的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5期。 刘志军、孙泽建:《首批三峡移民在浙江的社会融入——十年回顾与前瞻》,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采纳,2012年10月8日。 LIU Zhijun,SUN Zejian.'Economic Adaptation of the First Three Gorges Migrants in Zhejiang: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Unspecified Support out of Kindness'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May 17-20,2012. 农民工与留守流动儿童 刘志军:《童年期留守经历的情感补偿与代际效应》,《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5期。 刘志军:《80后农民工的留守经历与精神健康》,《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8年第3期。 LIU Zhijun,LIANG Zai,ZHOU Bo.“The Lasting Impact of Parental Migration on Children’s Behavioral Outcomes:Evidence from China”.Paper accepted by Asia and Asian America Round Table Session,2017 Annual Meetings of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徐水源、刘志军:《政府购买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研究》,《人口与经济》2016年第2期。 刘志军、王宏、刘天剑:《流动人口医保参与影响因素研究述评》,《中国卫生经济》2015年第2期。 刘志军、王宏:《流动人口医保参保率影响因素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年第5期。人大复印《社会保障制度》2014年第12期全文转载。 刘志军、朱昉晟:《流动儿童的教育分化——以W镇三类小学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3年第1期。第81-91页。 刘志军、华骁、刘天剑:《居住证制度的现状与前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6期。 刘志军、陈建胜:《救助管理制度的实践与社会反响——以浙江省三个地市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20期论点摘编。 Liu,Zhijun and Zhu,Fangsheng(2011).China’s Returned Migrant Children:Experiences of Separation and Adaptation.The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Anthropology,Vol.12,no.5. 陈建胜、刘志军:《加入工会抑或成立自组织——关于农民工组织权的思考》,人大复印《工会工作》2011年第1期。 刘志军、陈姣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浙江模式》,《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10期。 刘志军、周博:《救助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浙江经验的反思》,人大复印《社会工作》2010年第6期。 Liu,Zhijun(2009).“Liushou Children in a Chinese Village:Childhood Apart from Parents”,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Vol.41,No.3. Liu,Zhijun(2009),“Casual Workers in Hangzhou:An Investigation and Study”,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Vol.41,No.3. 刘志军:《留守儿童的定义检讨与规模估算》,人大复印《社会学》2008年第9期。 刘志军:《留守儿童:基于一个村落的人类学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 周大鸣、周建新、刘志军:《“自由”的都市边缘人——中国东南沿海散工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刘志军:《杭州市散工生存状况调查》,《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Liu,Zhijun.“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2003年12月Urban China Research Network会议论文,被Lincoln Institute收录为工作论文。http://www.lincolninst.edu/pubs/1030_An-Economic-Analysis-of-the-Rural-Urban-。Migration-in-China 社会发展与宗教信仰 Bing Peng,Zhijun Liu,Bingxuan Zhang&Xutang Chen(2018).Idyll or nightmare:what does rurality mean for farmers in a Chinese village undergoing commercialization?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Vol.19,No.2. 陈宗仕、刘志军:《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与民营企业环保投入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年第5期。 刘志军、朱月:《继母的当代类型、身份认同与社会认知——基于245个样本的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刘志军、王宏、季程远、杨亮:《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需求调查(2013)》,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4月。 刘志军、应焕红:《保障与改善民生》,陈光金、杨建华主编《中国梦与浙江实践》(社会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8月。 刘志军:《人类安全——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9月。 刘志军、王宏、季程远:《杭州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及其完善建议》,《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5期。 刘志军、杨敏敏:《饥荒学说的类型与分歧:一个文献述评》,《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6期。第89-96页。 刘志军:《文化模式、民族性格与经济发展——重读<菊与刀>随想》,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经典与当代”(社科类)学术论坛,2013年12月7日,杭州。 刘志军:《弱势群体的社会公平》,《杭州》2012年第12期。 刘志军、华骁、刘天剑:《居住证制度的现状与前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6期。 刘志军:《中国政治人类学的学术实践》,阮云星、韩敏主编《政治人类学:亚洲田野与书写》,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 Liu,Zhijun and Chen,Jiansheng(2011).The Predicament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and Its Solutions:A Case Study of Zhe-Villag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Vol.2,No.2. Pan,Tianshu and Liu,Zhijun(2011).“Place Matters:An Ethnographic Perspective on Historical Memory,Place Attachment,and Neighborhood Gentrification in Post-Reform Shanghai”.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vol.43,no.4. 周恭伟、刘志军:《城市化称谓分歧述论》,《人口与经济》2009年第5期。 刘志军:《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刘志军:《传统信仰与基督宗教的冲突与融会》,《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3期。 刘志军:《人类学视角中的宗教行为》,《社会学家茶座》第9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 刘志军:《论城市化定义的嬗变与分歧》,《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7期。 刘志军:《历代王朝治瑶赋役政策的社会历史分析》,《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刘志军:《对于关公信仰的人类学分析》,《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刘志军:《论关公文化的现代意义》,《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刘志军、沈奕斐:《反思中国发展:文化与社会的视角》,《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 Liu,Zhijun.“Rural Urbanization and Religious Transformation:A Case Study of Zhangdian”.2002年6月Urban China Research Network会议论文,后被Lincoln Institute收录为工作论文。http://www.lincolninst.edu/pubs/1031_Rural-Urbanization-and-Religious-。Transformation--A-Case-Study-of-Zhangdian-Town 人类安全理论 刘志军:《人本安全的价值论争》,《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2期。人大复印《社会学》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 刘志军:《全球化削弱人类安全》,《环球时报》2006年5月2日第11版。 刘志军、刘民权:《人类安全:概念与内涵》,《国际观察》2006年第1期。 刘志军:《人类安全的价值论争》,《国际问题论坛》2006年秋季号。 刘志军、刘民权:《论人类安全的测量与实现》,《国际问题论坛》2006年春季号。 刘志军:《论人类安全的理念渊源》,《国际问题论坛》2005年夏季号。 Liu,Zhijun.“On Bird Flu and Beyond:A Human Security Perspective”,Global Asia,Vol.1,No.1.Sept.2006. Liu,Zhijun.“Contention on the Value of‘Human Security’”,International Review,Vol.44,No.3,Fall,2006.http://www.siis.org.cn/Sh_Yj_Cms/Mgz/200603/200872423153073JW.PDF. Liu,Zhijun.“The Concept of Human Security and Its Origin”,International Review,Vol.43,No.2,Summer 2005.http://www.siis.org.cn/Sh_Yj_Cms/Mgz/200502/200872423254414TM.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刘志军:《后申报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忧与思》,《思想战线》2011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11年第6期转载。 刘志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类学透视》,《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5期。 刘志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大众参与——以主客位视角为中心的探讨》,《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第2期。 刘志军:《文化生态保护中的大众参与》,第五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征文二等奖,2009年7月。http://www.zjfeiyi.cn/wenjianxiazai/chaogaodanlan/2009-07-14/927.html。 刘志军:《浅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大问题》,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文化发展论坛》,2007年4月21日。http://www.ccmedu.com/bbs51_42518.html。 IUAES各专业委员会引介 E.L.Cerroni-Long、刘志军、秦红增:《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族群关系委员会简介》,人大复印《民族问题研究》2008年第3期。 Giuliana B.Prato、刘志军、秦红增:《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都市人类学委员会简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 Robert A.Rubinstein、刘志军、秦红增:《午夜差四分:人类学、和平与人权委员会的起源与历史》,《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3期。 张艳、刘志军:《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游牧民研究委员会简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2期。 Hishamah Bel Khodja、刘志军、秦红增:《逃离性暴力:一个变迁中的难民体制的“创伤政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1期。 Leng Leng THANG、刘志军、秦红增:《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老龄化与老年人研究委员会简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6期。 Deepak Kumar Behera、刘志军、秦红增:《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儿童、青少年与童年人类学委员会简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5期。 Annie Hubert、刘志军、秦红增:《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食物人类学委员会简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 Faye V.Harrison、林敏霞、刘志军:《从新德里到昆明: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女性人类学委员会的历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 Melanie G.Wiber、刘志军、秦红增:《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民间法与法律多元主义研究委员会简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 刘志军、秦红增:《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简介》,人大复印《民族问题研究》2005年第4期。 社会评论 刘志军:《人口负增长不是灾难》,《生命时报》2019年2月15日第2版。 刘志军:《对人口负增长可顺势而谋》,《环球时报》2019年1月5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以开放心态看待95后职场生态》,《环球时报》2018年9月27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鼓励生育不如优生优育》,《环球时报》2018年7月30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计划生育,走向何方》,《生命时报》2018年8月3日第2版。 刘志军:《生多生少都不必过度焦虑》,《环球时报》2018年5月24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要文化敏感,更要文化自信》,《环球时报》,2017年7月25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鼓浪屿申遗,靠什么》,《环球时报》,2017年7月10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全面放开二孩不是“拨乱反正”》,《环球时报》,2015年7月14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尽早建立计生家庭保障基金》,《环球时报》,2014年4月30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韩国泡菜凭的什么申遗》,《环球时报》,2013年12月6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让“社会”更多参与人口管理》,《环球时报》,2013年11月4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未婚也有权利当妈妈》,《环球时报》,2013年6月3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落实带薪休假,难在社会发展》,《环球时报》,2013年2月19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民生财政渐长,更须注重口碑》,《环球时报》,2013年1月25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南方供暖应提上议事日程》,《环球时报》,2013年1月7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让露宿街头者知道如何求助》,《环球时报》,2012年12月8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生育政策正在松动》,《环球时报》,2012年12月4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全球化削弱人类安全》,《环球时报》2006年5月2日第11版“国际论坛”。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